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泱泱華夏千年,孕育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多元的文化內涵,這是中華民族精神品格的無價瑰寶,這是中國人為之驕傲的寶貴財富。
高校博物館作為特殊的博物館門類,是一所大學、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歷史寶庫與文化殿堂,這里敞亮的展廳、豐富的藏品、新穎的活動正在訴說著學科的發展、大學的歷史,見證了中華文化的演變。自2012年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成立以來,全國高校博物館力量正在逐步整合、凝聚、擴大。讓我們開啟這段高校博物館探秘之旅,靜心聆聽那些或歷史悠久或意義深遠的藏品的聲音,與他們共同感受那早已逝去的時光;讓我們把自己融化在人與歷史的繾綣之情中,在件件精品的引導下,盡情感受華夏文明之雋永,尋覓中華文化之力量……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位于中央美術學院院內,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新館、石膏陳列館和教學展廳三部分組成。美術館的館史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初,原坐落于北京市王府井帥府園校尉胡同中央美術學院舊址,由著名建筑師張開濟先生主持設計,是新中國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專業美術展覽館。在1963年中國美術館建成之前,充當了國家美術館的角色。1998年由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更名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010年底被評為首批“全國重點美術館”之一。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新館于2008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由日本著名建筑師磯崎新主持設計。新館功能現代化,涵蓋展覽陳列、典藏修復、學術研究和公共教育等方面。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現有藏品約1.5萬件,主要包括西方著名油畫大師的經典原作及臨摹品,中國漢唐宋元明清的雕刻書畫,近現代、當代著名藝術家的代表作品,以及建院以來歷屆畢業生的優秀作品,涉及古今中外,涵括諸藝術門類,體現著中央美術學院廣闊的視野和深厚的學術積累。另外,新館專設藏品庫和修復室,從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面,對藏品實施全方位的修復、保存和研究。
館藏品:
李叔同《半裸女像》 布面油畫 1909年
李叔同(1880-1942),字自霜,后人尊稱為弘一法師,他是中國20世紀的傳奇式人物,是我國最早留學日本學習西畫,并將之傳到國內來的先驅。
《半裸女像》中一名女子上身半裸,雙目微合,長發披下,斜倚于躺椅之中。這幅油畫約創作于1909年,作品用筆靈動、色彩凝練,是中國早期油畫作品中極為難得的大型之作。
李叔同油畫作品據考證僅有三件,此幅作品便為其一。但之前此畫一直不知藏地;2011年末,該畫在中央美院美術館的庫房被重新發現后,引起轟動。2013年美術館舉辦了“芳草長亭——李叔同油畫珍品研究展”,特將對此作品的研究成果和修復后的畫作進行展示。
上海中醫藥博物館
上海中醫藥博物館由上海醫藥大學/中華醫學會醫史博物館、中藥標本館、校史陳列館三部分組成,于2004年10月在浦東張江新校區建成開放。醫史博物館創辦于1938年7月,為中國最早建立和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中醫史專業博物館,館藏自石器時代至近現代中醫藥文物一萬四千余件,重點反映五千年來中醫藥學發展的史實和主要成就,對中醫史教學、普及中醫科學知識、促進中外醫學交流發揮重要作用。
中藥標本館館建于1958年,收藏中藥和中成藥產品3000余件,介紹中藥形態、功效,傳播中藥科學知識。校史陳列館于2004年成立,陳列校史圖片、實物700余件,展示上海中醫藥大學1956年建校以來的發展歷程。“百草園 杏林苑”9300平方米,栽培近600多種常用藥用植物和320多株杏樹。
此外,上海中醫藥博物館是博大精深的中醫和中醫藥文化的縮影,是全國和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中醫藥博物館還是AAA國家級旅游景區和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
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建成于2002年,現有館藏文物1萬件,另有2萬件歷代拓片資料。館藏文物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原金陵大學舊藏,包括福開森捐贈文物珍品;一是原中央大學舊藏,包括在重慶及西南等地征集的文物;一是南京大學考古專業歷年實習所獲得的文物;南京大學所藏文物中的主要部分有書畫、青銅器、甲骨文、陶瓷器、文房四寶及雜件等,其中,西周的小克鼎、五代南唐的《挑耳圖》、北宋的《大觀帖》第六卷是最有代表性的鎮館之寶。
館藏品:
小克鼎
高 28.5 厘米 口徑 29 厘米
西周孝王時期(公元前十世紀末)
1890 年陜西扶風縣法門寺任家村出土鼎的內壁鑄有 72 字銘文,記載器主克受周天子的任命作祖先祭器以表紀念,并祈求自己子孫康順福佑,永保榮譽。
大觀帖
縱 30.5 厘米 , 橫 16 厘米
北宋大觀三年(公元 1109 年) 傳世品
《大觀帖》分為十卷。北宋大觀三年宋徽宗下令出內府所藏墨跡,命蔡京等稍加厘定重新摹勒上石,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所藏為該帖宋拓孤本第六卷殘本, 現存27帖,973 字,均為王羲之墨跡之摹本。
(摘自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畫冊《探秘高校博物館》,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