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垚,劉 釗(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 100191)
看工業化、信息化如何相融
劉垚,劉釗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100191)
摘要:信息化時代已然到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被龐大的信息量所覆蓋,社會主義市場中的各個行業也無一不被信息化的浪潮所感染,就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來看,需要提供適當的環境、道路和策略來共同作用。文章從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的基礎和發展道路進行論述,并就此展開討論。
關鍵詞:工業化;信息化;融合
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是我國經濟管理決策中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同時也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項有意義的實踐,被證明是順應我國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求的。而隨后的十七大又進一步對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進行了補充,將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關系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在揭示工業化與信息化之間相互關系發展方向的基礎上,也反映出二者的相互滲透、相互作用以及相互影響。但學術界針對如何理解中國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如何融合卻存在著多種表述,關于研究視角和結論也不盡相同。由此可看出,探索中國以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相互融合來達到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快速轉變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必須保證擁有正確的方針、明確的目標、突出的重點、切實可行的途徑以及有力的保障。對于這兩者的融合方針,需加大提升信息化、工業化水平來予以實現,同時,還要明確融合發展道路上的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及其兩兩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求在工業化、信息化的一些重點領域內取得適當的突破,保證信息化與工業化促進融合途徑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以加強有力保障體系的構建。
2.1促進信息技術與行業的融合
加快信息技術與工業產業領域中不同行業之間的融合,培育和壯大新興工業產業的規模,大力發揮信息技術的創新作用和倍增效應,將傳統的工業產業不斷改造并加以提升,加大信息技術在制造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深入推進并使之相互融合,從而加大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力度,在創意、設計、物流、展覽、流通、中介等生產服務業中也要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進行強化,以便形成一條順應時代發展的現代服務類產業鏈。
2.2以信息技術升級換代信息產業
如今各領域的多種行業都加大了信息技術的應用,大力推動信息產業高速發展,這催生出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對開拓新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正是基于此形成了分工合理、規模效益都十分顯著的現代信息服務業,信息化、工業化的融合技術以及新產品的研發在此基礎上得以不斷發展,新型的業務管理模式不斷被更迭,信息化與工業化的內涵被賦予的更加豐富,不斷培育并發展創新新興產業門類,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社會的發展持續創造新的機遇和突破口[1]。
2.3調整、完善相關支持保障體系,促進信息化、工業化融合
信息產業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一系列自主創新和應用創新行為的加強對信息化在工業化領域中的自主創新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完善、健全信息化應用中的投融資政策和財稅政策是解決相關實際問題的關鍵,大力扶持一條龍式的信息服務產業鏈,著實增強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產業的發展;搭建并完善多網融合的綜合信息基礎設施以便對信息資源進行共享,從而建立一個支持平臺,向全社會各個行業領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技術和資源,開辟多條可行的渠道,這也為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業務和機會,為今后相互融合的網絡協同服務提供了契機,也給社會由工業化向信息化的演變營造了良好的外界環境。
工業化、信息化的融合需要從不同的視角和之前經驗結論來展開分析,然而就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本質特征來看,它們之間卻存在著認為工業化、信息化融合與效率密切相關的共同點[2]。所以,將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看作是工業化與信息化進行相互作用和相互促進,從而實現技術效率的一個過程,這樣的一類假設是可行的,可以通過這一過程來達到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預期目標。靜態角度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兩者的融合是一種過程狀態或過程結果;而從動態角度出發,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則被看作是一個不斷發展著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技術效率主要體現于既定的工業化條件下最大化的降低信息化的投人成本。
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隸屬于潛變量的范疇,它們本身是不可度量的,如果要進行測量則需要借助與它們密切相關的顯變量來作為輔助,而技術效率則恰好構成測量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一個顯變量。實現產出技術效率的工業化、信息化繁榮相互作用和相互促進過程都被認為是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有效融合,如若不然,則不屬于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即非融合。所以,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相互融合,就是要通過一些合理、有效的手段和工具來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從非融合到融合的轉變,或是將低水平融合提升為高水平融合[3]。這兩種方式雖然采取的具體的辦法不盡相同,但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將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從最初的探索直至最終成熟的過程。
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中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與其他一些發達國家是不一樣的,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決定了這一過程絕不能照搬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中國特色的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終極目標包含著提高技術效率、實現二者平衡發展、加快技術進步和社會的穩定協調等內容,走工業裝備技術資源與信息資源平衡發展的道路,從而促使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形成符合我國時代特征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姜奇平.如何理解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J].互聯網周刊,2008(01):86-87.
[2]汪傳雷,李從春.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J].理論與探索,2009,32(11):32-37.
[3]謝康,肖靜華,烏家培.中國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環境、基礎和道路[J].經濟學動態,2009(02):28-31.
作者簡介:劉垚(1984-),女,北京人,碩士,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