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超
他長期吃住在村里,挨家挨戶走訪村民,征集意見和建議;他視村民為家人,不遺余力地為大家服務;他四處奔波,為村里引進“農光互補”現代農業示范項目,一期工程計劃投資2.4億元……他常說:“只有經常邁入老百姓的門檻,老百姓才能走進我們的心坎。”他,就是錦州市環保局辦公室主任,也是錦州市義縣頭臺鎮頭臺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張書強。
2014年8月5日,根據錦州市委組織部的統一部署,張書強到義縣頭臺鎮頭臺村掛職,任第一書記。到任伊始,張書強就抓住了村部建設這個關鍵問題。村部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房頂坍塌,不僅嚴重影響辦公,也有損全村的整體形象。為了搞好村部建設,他和村干部們共同努力,經過多方籌措資金,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五室一場”建設。目前,一座占地1360平方米、窗明幾凈的村部已建成使用,成為村里的標志性建筑。面對眾人的夸贊,張書強并不滿足:“強村必先強經濟,就是想方設法讓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集體收入增加。”此話一出,村民們眼睛一亮,但又不禁在心里畫了個問號:“這真的能實現嗎?”
2014年,遼西地區遭遇了60年一遇的大旱。面對干裂的農田,張書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一面與村干部一起,深入到田間地頭,帶領群眾做好抗旱自救工作,一面積極向上級反映情況,爭取支持,很快便協調來2臺水泵和1000米長的水管,利用方塘灌溉農田,并為種植大棚的8戶村民打了一口水井,解決了蔬菜大棚灌溉的難題。全村共灌溉玉米700畝、大棚200畝、果樹150畝,把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通過抗旱自救,頭臺村玉米平均畝產達到1000斤。張書強帶領村干部為民忙碌的一連串舉動,令全村百姓豎起了大拇指。
為提高群眾的抗旱自救能力,真正解決飲用水的問題,張書強積極與縣水利局、省軍區給水團聯系,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陸續為全村打了3口飲用水井,解決了部分村民多年來吃水難的問題,也為村里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張書強還利用個人關系,為頭臺村引進“農光互補”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占地1300畝,擬建光伏農業大棚裝機容量20兆瓦。該項目是新興的現代農業項目,以棚頂發電、棚內種植綠色有機作物的模式發展高效農業,是農業增效、財政增收、農民增收的新型農業項目。此項目列入當地新能源和農業科技產業發展戰略規劃,于2015年7月2日在義縣人民政府簽約,項目投資總額達7.5億元。
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眾對居住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村路沒有硬化,張書強便積極與相關部門聯系,修建了一條長2215米的水泥路;村里沒有垃圾填埋場,張書強又多方做工作,爭取支持,先后建設路邊溝1300米,清理邊溝2300米,清運垃圾650噸,并修建了一個5000噸級的垃圾填埋場;村里的路燈少且不亮,張書強積極與省、市農村信用聯社溝通,爭取到10萬元幫扶資金,為村里安裝了27盞太陽能路燈;全村60周歲以上的老人有234人,張書強組織成立了頭臺村老年協會,籌款購買健身器材、象棋等文體活動用品,為老年人訂閱報刊,利用村部廣場、老年活動室經常性地開展愛老敬老活動。
不僅如此,張書強還聯系解放軍第二〇五醫院,邀請醫療專家免費為頭臺村百姓義診,主動與錦州市相關文化單位溝通,邀請錦州市知名書畫家到頭臺村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并發動他認識的企業家為頭臺村百姓獻愛心、送溫暖,為困難戶購買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得到了全村百姓的一致贊揚和好評。
通過近一年的努力,頭臺村被評為“遼寧省先進文化示范村”,張書強被鎮政府授予“愛崗敬業道德模范”稱號。而對張書強來說,榮譽并不重要:“老百姓的事永遠是我們的大事,為群眾謀福祉是我們黨員干部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