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8月的一天,烈日當空,酷暑難耐,撫順市順城區前甸鎮靠山村的農田里卻有一群人在合計著什么,熟悉情況的村民一看就知道,這是區里農業技術中心的王英主任又來幫忙了。原來,今年的玉米出現了大面積粘蟲,就連王英自己都記不清多少次到農田現場“診療”了。由于24年如一日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她的皮膚略顯黝黑,被村民們親切地稱作“田野里的‘灰姑娘”。
腳踩泥土為民忙
因為在農村長大,王英對黑土地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1991年,王英從沈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畢業。她跟許多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懷揣著夢想,準備用所學知識為家鄉作貢獻。工作伊始,王英卻發現,不少農民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不愿意讓“外人”來“指指點點”,不參加任何農業生產技術輔導。特別是在進行農業技術培訓的時候,村干部甚至要到村民家里求人來。即使好不容易請來了,“學生們”也是不愿意聽、聽不進去,壓根兒就不買專家老師的賬。
幾番“受挫”之后,王英還真跟自己較上了勁兒:“我一定要讓農民掌握新技術,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讓大家真正相信我!”于是,王英與村里建立了長期聯系,并找到了幾戶種田大戶作為自己的聯系點,堅持每周都到地里和農民一起勞動,一發現農作物生長出現異常情況,就馬上幫助解決。
2012年的一天,王英一如往常地來到農田,細心的她發現,村民王大哥的20畝玉米地長勢不好,出現了葉邊發黃的現象。“這可能是土壤缺肥所致”,王英馬上取來工具進行土壤采樣,馬不停蹄地趕回實驗室。實驗結果表明土壤中鋅元素極度缺乏,王英馬上和王大哥進行了追肥處理。過了一段時間,玉米長勢好了起來,王大哥高興不已,連說:“看來,種地也得懂科學呀!”
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24年間,王英無數次深入田野,把村屯當成家,把村民當成親人,手把手地傳授農業技術,鍥而不舍地和農民一起揮灑汗水,讓更多的村民相信了她,也讓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國家的惠民政策得到了有效推廣。
用心血“澆灌”大地
如今,已是順城區農業技術中心主任兼黨支部書記的王英,除了經常到田間地頭推廣農業技術外,還要處理單位日常的各項工作。可不管多忙,她始終都不放棄對農業技術的學習和探索。為了更好地將農業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她在會元村找了一塊6畝地的試驗田,進行病蟲害檢查、新品種試驗、土壤配方矯正等研究。多年來,王英堅持認真自學,翻看農業技術書籍,通過各種途徑查閱新技術信息,請教專家,還多次參加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的培訓學習。一發現病葉、害蟲就馬上拿回去研究,和農戶一起做試驗,直至控制住病情,然后再迅速推廣有效防治的方法。
多年來致力于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王英以勤奮和智慧抒寫著為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無悔奉獻的美麗詩篇。也正是靠著這種鍥而不舍的學習勁頭兒和服務熱情,王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并獲得多項榮譽稱號:“撫順市植保學科帶頭人”“遼寧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先進個人”“全國農技推廣先進個人”“全省土肥先進工作者”,等等。僅近5年來,王英就先后舉辦培訓班106期,培訓農民6000人次,累計編制發放技術資料16種5萬多份;她參與了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番茄灰霉病、黃瓜黑星病和保護地綜合防治技術等研究課題,分別獲得了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她先后主持了農業部、省農委以及撫順市等各級政府下達的科技項目十余項,其中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設施蔬菜秸稈生物反應堆、工廠化育苗技術應用等技術的順利實施,為順城區的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以及農民素質的提高作出了較大貢獻,累計增效近5000萬元。
本欄編輯/李勝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