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姚 斌 趙士振 田 源
決策優化:把效益算到每一道工序
——勝利油田精細效益開發報道之一
□ 本刊記者 姚 斌 趙士振 田 源
編者按:今年以來,油價持續下滑,油田企業的生產經營進入寒冬期。油田如何應對寒冬期,如何渡過難關,成為當下上游企業的共同難題。油田企業根據集團公司的要求,轉變發展觀念,從以產量為中心轉移到以效益為中心,走上了效益開發的新路。
本期《關注》欄目介紹勝利油田在低油價局面下的具體做法。他們轉變發展思路,把奪產上量轉變為效益開發,從區塊選擇,到新井開發,再到油井運行,每個環節都秉承精打細算的原則,確保效益優先,產效益油,干效益活兒,不斷強身健體,抵御油價嚴冬。

□ 鉆井現場鋪設防滲膜。 趙士振 攝
勝利油田現河采油廠河75-6井因抽油桿斷脫造成躺井,采油隊決定將沖次由每分鐘2次改為每分鐘1.4次,并把44型抽油泵換為56型,既可解決供液不足問題,又能日節電30千瓦時。
一舉兩得的設計方案,提交到廠工藝所后卻未通過,原因是工藝所覺得還有進一步優化的潛力。最終,他們通過計算最終確定沖次每分鐘1次,用63型抽油泵。實施后該井日節電86千瓦時,同時大大減少因沖次高帶來的皮帶磨損。
優化源頭設計,從決策環節就開始精打細算,勝利油田堅持為每口井尋找最劃算的開發方式,最大限度拓展效益空間。

在今年的開發技術座談會上,勝利油田表彰28口高效新井,每口井的設計者都獲得獎勵。
這28口井是從1200余口新井中優選出的,其硬性指標是日產油15噸以上。目前勝利油田新井平均日產油5噸,老井措施平均日增油3噸。日產油15噸相當于減少作業措施5次,一次作業措施費用按照20萬元計算,增加一口高效開發井,意味著減少100萬元作業措施費。
“這是效益開發的一個風向標,激勵開發人員把好‘優生優育’關,下功夫優化源頭設計。”油氣開發管理中心吳偉認為,低油價下更要堅持效益開發理念,設計好每一口新井,地質認識得更透,方案設計得更優,動態掌握得更精,井位部署得更準,“一切對路了,效益就水到渠成”。
嚴把“優生優育關”,成為勝利油田強化源頭設計、實現效益開發的縮影。他們不斷完善以效益為中心的優化決策機制,實施梯隊式項目管理,強化投資項目過程管控,確保高效項目優先投、低效項目優化投、無效項目堅決不投。
在定作業方案之前,濱南采油廠工程師蘇帥登錄單井措施效益評價系統,通過選擇與所需作業井同區塊、同措施類別的井進行擬合,判斷措施是否有效益。
目前,勝利油田要求每一口需要上措施的油井,都要進入該系統進行效益預判。設計人員根據措施效益評價結果,嚴控無效益措施。只有通過效益預判后的井,才能上報計劃,實施措施。
為客觀及時地對油井措施進行效益預測,減少無效益措施成本投入,勝利油田對近5年的3萬多口油井措施井進行跨年度、有效期內增油效果的跟蹤評價,并基于歷史擬合,建立各開發單位不同區塊、不同措施類型的措施產量遞減模型。他們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單井措施效益評價與決策系統,并在全油田推廣應用。
以河口采油廠泵加深措施為例。他們對整個渤南區塊過去5年內的相同措施進行評價,根據遞減規律分析,預判渤5-10-23井單井累增油174.8噸,在油價61美元/桶的條件下,超過經濟界限累增油103.9噸,預判有效益。
“對于預判增油達不到經濟界限的措施,將暫緩實施,納入設計儲備庫作為儲備工作量,實施分類分檔管理。”采油工程技術管理中心于法珍說。

□ 差異化開發討論會。 趙士振 攝
單井措施效益評價系統還能對多項措施方案進行效益分析對比,依據效益大小對措施方案排隊。效益大的優先投入,效益小的量化投入,無效益的堅決不投入。
據統計,僅一季度,通過單井措施效益評價系統,勝利油田累計實施油井措施工作量1768井次,同比減少319井次,措施有效率85.4%,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
把好油井“優生優育關”,孤島采油廠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他們在產能建設中,抓好從區塊選擇到方案設計再到施工運行的全過程優化,新井產量曲線逆勢上揚。
“可以說,我們把效益算到了產能建設的每一個步驟。”孤島采油廠首席專家蔡燕杰介紹說,新井在哪兒實施,這是產能建設的第一步,效益的計算也從這里開始。每一批產能建設項目實施前,他們都會對多個區塊進行全面分析評價,將經濟評估和指標預測做到單井,優選出成本低、效益好、風險小的區塊。
區塊優選過程中,他們優先選擇三類井實施:第一類是產量高、采收率高的井,投資高過收益的井堅決不鉆;第二類是地面配套、工藝適應性強的井,盡量不選地面條件難度大或易出砂、結蠟的井;第三類是在能量充足、注采對應關系好、剩余油豐富的單元部署的高效井。
區塊優選有效提高了新井投產成功率,但是,地下情況錯綜復雜,意外狀況也偶有發生。東9-P613區塊共設計新井30口,分上、下兩套層系開采。第一批新井投產結果顯示,上層系含油性好,產油量高,平均單井日產油6噸;而下層系含水高,產油量低,平均單井日產油僅3噸。技術人員對動靜態資料再分析后,果斷叫停了下層系未實施的6口井。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蔡燕杰說,每口新井投產都是一個全新的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難免有錯誤和失敗,及時總結經驗、改正錯誤,也是一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