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翔,曾志康,王冠玉,于平福,藍桃菊,覃澤林
(1. 廣西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廣西 南寧 530007;2. 廣西農業科學院,廣西 南寧530007)
廣西自2008年啟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以來,不斷加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與機制的建設力度,形成了以政府公益性推廣體系為主,多類型推廣服務組織共存的服務體系??傮w形成覆蓋農業、畜牧獸醫、水產、農機、林業五大專業的區、市、縣、鄉的四級推廣體系。2012年全區縣鄉兩級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共1 989個,其中81個縣的鄉鎮推廣機構采取“縣鄉共管、以縣為主”的管理模式[1]。
在公益性推廣模式中,研究機構、推廣機構、農業企業都由政府部門統一指揮,科研、推廣、生產相互之間溝通和協同效能不高,科技成果轉化的驅動力來源單一。受科技實力的限制,推廣機構難以滿足農民科技致富的強烈需求[2]。研究機構和企業作為科技轉化的重要力量,在技術推廣過程中參與程度不高,互動機制不完善,容易造成科研創新方向與市場和產業發展需要不相適應,如何形成科研、生產、推廣各方多元互動的配合體系成為農技推廣服務模式創新必須研究的問題。
標準三重螺旋理論的結構主體是大學、企業、政府,首先由Etzkow itz 和Leydesdorff 提出,認為科技創新活動是由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三個階段組成的相互關聯過程。代表各個過程的主體三方應當相互協調,推動知識的生產、轉化、應用和升級,整個創新系統將在三者螺旋式的相互作用下不斷提升[3]。三者各自承擔不同的角色來合作,共同推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4]。隨著理論發展,原有螺旋體系中的大學的主體邊界逐漸擴展,科研機構作為知識重要來源也成為創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5]。三重螺旋理論體現出研究部門、產業部門和政府部門之間的復合結構。該結構既反映主體之間的關聯性,又保有各自的獨立性。創新要素在該結構中傳播發展,系統中的主體實現自身功能的同時都承擔著其他主體的部分功能[6]。三方運用科研成果、產業模式、政策規劃,通過動力機制、互動機制、自反機制和適應機制[7],充分調動資源對科技創新進行連續化、網絡化、交互式的驅動,形成研究部門、企業和政府間的“交迭”網絡,是創新系統的核心單元[8]。
隨著三重螺旋理論的不斷完善發展,國內對于三重螺旋理論應用的研究涉及到了諸多產業。周志霞、肖平[9]設計了以三螺旋理論為模型的山東省木材加工產業集群創新體系。徐士元、毛志雄[10]將“三重螺旋”理論引入海洋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程磊,馮浩[11]通過三重螺旋式的協調運作構建陶瓷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在農業方面,涂俊,吳貴生[12]以三重螺旋理論分析了寶雞市農業專家大院,袁宇[13]提出應用三重螺旋的良性互動解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鏈條斷裂問題。
為了充分發揮廣西農業科技創新各主體優勢,加強主體之間互動效果,促進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帶動農業產業升級,廣西農業研究機構應依托農業科技成果、人才優勢,與全區農業企業、村屯、農民全面對接,以三重螺旋理論創新廣西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模式,推動科技成果向企業、向農村轉移,向生產力轉化。
農業技術推廣與其他技術推廣相比,具有產業發展程度低、受眾廣、發展路徑復雜等特點。研究機構掌握農業科技的新品種、新方法,具備農業培訓和信息服務能力。政府主管部門及其農技推廣體系具備延伸至田間地頭的推廣示范網絡。農業企業擁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生產資源,與農民緊密聯系。構建基于三重螺旋理論的農技推廣模式應按充分發揮參與各方自身動力和資源優勢,使農村和農戶成為產業部門的實現主體,使農業科技轉換為生產力的最終落腳點成為農村和農民。企業需要與農村、農戶之間具備良好的溝通,三者通過“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基地+農民合作組織”等一系列聯系模式建立三重螺旋的農技推廣,共同組成產業部門的實現主體。主體內部具有良好的協作和互動方式,同時配合政府和研究機構的推動與支持。
基于以上分析,構建廣西三重螺旋的農技推廣模式(如圖1 所示)結構主體應包括政府主管部門、農業研究機構、產業實現主體(企業、農村、農戶)。主體既完成自身任務,又能協助其他主體進行創新轉化。主體之間既有內在驅動力,又有協調互動力。政府主管部門是政策制度的提供者和農技轉化的協調者;農業研究機構掌握科技資源,是知識和科技的提供者;產業實現主體中,企業是農業科技向生產力轉化的重要角色,但在轉化過程中必須緊密聯系農村、農戶。創新要素、創新動力、科技資源匯聚在三重螺旋體系內,信息、資金、人才、成果、政策不斷循環發展,實現從科技向生產力的轉化。
圖1 基于三重螺旋理論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模式
主體的邊界逐漸融合互聯,形成三螺旋模式中的交迭網絡,是三重螺旋農技推廣服務模式的優勢體現。創新交迭網絡形成時間、空間多維度的良性互動,提高了創新要素的流通效率,提升了成果轉化的整合能力,促進了政策制度、科技資源、物質資源向生產力循環轉化的過程。
2.2.1 總體模式 廣西農業研究機構應以科研實力和專家隊伍為依托,深入挖掘農業研究機構服務企業和農村的巨大優勢和潛力,綜合分析農技推廣參與者反饋的信息,形成基于三重螺旋理論的廣西農技推廣服務模式(如圖2 所示)。
圖2 基于三重螺旋的廣西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創新模式
在該模式中,農業研究機構向公益性推廣機構進行示范,針對企業、農技人員、農民開展科技培訓,采用研究攻關、申請專利、授權轉讓等方式與企業合作,接受企業、農民等對技術推廣工作的反饋;政府協調支持研究機構同企業之間的合作,提供政策支持與引導;企業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優勢,組織聯系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等農業生產單位,在進行生產的同時反饋需求和意見給政府和研究機構?;谌芈菪碚摰膹V西農技推廣服務模式充分釋放農業科技推廣的內在驅動力,服務貼近農村和農戶,提高了農業科研成果轉化速度和創新資源使用效率。
2.2.2 廣西農技推廣服務運行模式 廣西農技推廣服務運行模式有如下四種。
(1)合作依托型。主要表現為充分利用三重螺旋結構主體的各自優勢,共促轉化,共促創新、共贏市場。以三重螺旋模式中的作用關系為紐帶,按照責任和利益機制,通過平等協商、資源共享、全面合作,將政府、科研機構、產業實現主體結成合作共同體??萍忌蠈崿F科研、試驗、推廣、教育相結合;經濟上實現農業科研成果對接農業一線、農產品多次增值、農業發展領域拓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主要模式包括“研究機構+企業+基地+農戶”、“研究機構+協會+農戶”、“研究機構+主管部門+基地+農戶”等。
(2)企業主導型。企業在農技推廣服務中具有資金、市場的優勢,研究機構通過向龍頭企業派駐科技特派專員進行科技支撐和指導,把科研專家與企業結成發展共同體,使科研機構的農技推廣直接面向市場,充實了農業企業科研力量,支撐農業企業轉型發展。主要模式為“企業+特派專家+基地+農戶”等,適用于經濟效益較好和產業化程度較高的產業。
(3)科研示范型。研究機構建設集研發、生產、培訓、示范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通過政府投資、企業投資和項目帶動,以農業新技術試驗示范、優良種苗繁育、實用技術推廣應用為主要內容,發揮研究機構的成果集成和示范推廣作用。主要表現為“研究機構+項目+基地+農戶”、“研究機構+項目+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
(4)多元綜合型。以上述一種模式為主要形式,集成其他模式的良好機制和優秀做法,將農技推廣相關主體納入三重螺旋體系中,加強科技與農村經濟的結合程度,形成科技成果改造傳統農業的互動運行綜合模式。
2.3.1 科企對接促進產業發展 研究機構充分發揮研究機構與企業的互動,在研究機構、項目團隊、科技人員等多個層次與企業合作,共同整合技術、資金、人才、項目等資源。以戰略合作、成果轉化、項目聯合、科技特派員等多種形式建立科技服務模式,發揮企業在市場推廣和成果轉化上的優勢,形成以科技成果支撐農業企業和市場的有效機制。
2.3.2 示范基地帶動推廣升級 立足于以科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研究機構自建或聯合多方力量建設品種推廣和技術升級的示范基地。制定農業標準操作規程、技術使用指南等,向企業和農戶推廣優良品種、豐產優產栽培技術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將加速科技成果應用農業生產。
2.3.3 科技培訓提高人員素質 研究機構從農民科技需求出發,組織專家志愿服務隊,結合項目實施進行農業科技培訓與技術指導。能夠滿足基層農業發展的技術需求,培養善于運用農業科技的職業農民和實用人才,提高了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對科技吸納轉化和綜合應用的能力。
2.3.4 專家幫扶貼近農村農民 農業研究機構組織專家深入田間地頭,主動了解農戶需求,搭建科技專家服務農村、農民的平臺。開展適用新技術講座、病蟲害防治現場講解、豐產優產栽培技術實地輔導,配合網絡等信息化遠程咨詢方式,能切實解決農民生產中遇到實際困難和問題,拓寬農戶的眼界和思路。
大力支持和推行基于三重螺旋理論的農技推廣服務模式,將其納入廣西農業科技推廣的體系框架之中,從制度層面明確農業研究機構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導研究機構積極投入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增強機制參與各方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保證各方相互配合,統籌協調,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廣西農技推廣服務工作。
轉變傳統的農技推廣觀念,以服務生產、貼近農村為指導,緊密聯系農技推廣過程中的各類主體,打造研究機構服務農技推廣的典型,以點帶面,充分發揮農技推廣的綜合咨詢服務功能,構建輻射范圍更廣的農技推廣創新模式應用體系。
加強運用農業信息化手段,提高推廣工作的實效,擴大農技推廣服務的影響范圍。根據農業發展、農民需求、市場供求的變化,及時遴選出適需對路的品種和技術,結合廣西農業資源稟賦,做好集成配套和培訓工作。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加強三重螺旋作用效果,開展內容和形式多樣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實現農業增效、農村富裕、農民增收的目標。
[1]廣西年鑒社.廣西年鑒[M].南寧:廣西年鑒社,2013.177.
[2]韋志揚,陸宇明,韋昌聯,等.廣西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J].南方農業學報,2011,42(8):1023.
[3]Henry E,Leydesdorff L.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EASSTReview 1995,14(1):14-19.
[4]薛 捷,張振剛.基于“官產學研”合作的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6,(12):109-112.
[5]Etzkowitz H,Mello JM CD,Almeida M.Towards“meta-innovation”inBrazil:The evolution of the incubator and the emergence of atriplehelix[J].ResearchPolicy,2005,34:411-424
[6]蔡 翔,王文平,李遠遠.三螺旋創新理論的主要貢獻、待解決問題及對中國的啟示[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1):27.
[7]鄒 波,于 渤.試論三螺旋創新模式[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5):36.
[8]牛盼強,謝富紀.創新三重螺旋模型研究新進展[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9,21(5):95-97.
[9]周志霞,肖 平.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山東省木材加工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0,30(3):209.
[10]徐士元,毛志雄.基于三重螺旋模型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25(1):172-174.
[11]程 磊,馮 浩.基于三重螺旋模型的景德鎮陶瓷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構建研究[J].陶瓷學報,2014,35(1):78-79.
[12]涂 俊,吳貴生.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三重螺旋”制度創新——以寶雞市農業專家大院為例[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6,18(4):118-120.
[13]袁 宇.基于改進的三螺旋模型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研究[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5(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