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燕萍
(宜興 214221)
英國著名藝術理論家赫伯特·里德曾經說:“陶器是一門最簡單而又最復雜的藝術,說它最簡單,是因為它最基本。說它最復雜,是因為它最抽象。”作為紫砂陶器的紫砂壺簡潔大方、樸實無華,直觀地反映了這一藝術特征?!镑枞饓亍保ㄒ妶D1)壺身扁圓、壺體光潤,線型流暢環轉,上下對稱協調,因其形扁而顯得端莊穩重,耳形把和一彎嘴前后呼應,蓋面的弧度亦呈扁圓的態勢,整體造型和諧。其器型屬于抽象造型的一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楊永善在 《陶瓷造型藝術》中論述到:“陶瓷造型的抽象形式與具象形式比較而言,前者主要是為了追求實際效用的合理和工藝制作的方便,是在創造新的器物形態,后者則是為獲得視覺效果的肖形,復制客體和表現客體的某些外部形象特征。”“麒瑞壺”身筒扁圓、大口、底部內凹,在工藝制作上簡便而不繁瑣,內外的整修比較方便。要把身筒和蓋面做得造型簡潔、圓潤挺括、上下呼應、線形流暢,特別是頸肩、腹底的過渡要做得自然而合理,需要在實踐中反復琢磨,才能把器型做得賞心悅目。

圖1 麒瑞壺
在“麒瑞壺”上作簡約的裝飾,范圍僅局限于鈕、嘴、把三處,這種裝飾既保持了其器型的光貨特征,便于把玩,又把美的元素增添在壺的比較顯眼的位置。壺鈕在壺的最高處,屬于人們觀賞的視覺中心點,嘴與把與之相呼應,構成一三角形,它們的呼應關系是不容忽視的。在這三者之間作精美的塑飾,屬于現代裝飾技法的一種,它以少而精的裝飾技法表達作者的一種意趣,點到為止,不作繁瑣的堆砌。
“麒瑞壺”的裝飾內容,選用了民間常用的有祥瑞寓意的裝飾圖形。祥瑞,古人認為是吉祥的征兆。這種祥瑞裝飾圖形的應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時代,在玉雕工藝品中就出現了龍紋、祥云紋等祥瑞裝飾圖形。隨著時代的發展,鳳形紋、蝙蝠紋、魚紋等眾多祥瑞圖形相繼出現。每一種圖形皆有一定的寓意,如鳳形紋與龍紋的組合寓意龍鳳呈祥,蝙蝠紋寓意福到人間,魚紋寓意年年有余等,這些祥瑞圖形反映了人們的思想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麒瑞壺”選用了古代祥瑞圖案“麟鳳龜龍”中的麒麟及龍的圖形作為塑飾。《禮記》將“麟、鳳、龜、龍”謂之“四靈”,而麟為“四靈”之首,麒麟為祥瑞圣獸,它頭上有角,但據古書的記載,它“據武(角)備而不用”,故又稱之為“仁獸”。宋代的麒麟,其身軀為獅、虎的猛獸形,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其“仁獸”的形象始終沒有改變。麒麟至而祥瑞至,古書記載,漢武帝幸雍(古九州之一)獲麟,因之而更改年號,筑麒麟閣,賜諸侯百金;宋太宗得麟,宰相、群臣來賀;民間則有“麒麟送子”的傳說。
“麒瑞壺”壺鈕的塑飾麒麟,把其頭部塑作接近于龍首的形狀,獨角、牛耳、獅身、牛尾、口微張,蹲伏在壺蓋上。在塑的過程中,還參照了民間舞獅的形象,把它塑成既有神獸的威武,又有深受人們喜愛的可親、可近的擬人化的動物形象,有簡潔、樸素的美感,因之而惹人喜愛。
壺嘴與壺把的裝飾,則選用了祥龍的圖形,龍的影響比麒麟更廣泛、更深遠。龍的圖形是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完善的,紅山文化的玉雕龍如蛇形,簡潔而生動。以后的各個時期,我國民間的工匠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把龍的形象不斷美化、完善,最后形成了現在的眾多龍形。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頭生雙角(也有獨角的),雙目圓睜,神光四射,鼻部兩側有長長的龍須,嘴大齒尖,身如巨蟒,鱗片遍布,頸部、背部、尾部皆長有鬣毛,腹下生四爪,狀如鷹爪,形態威猛,矯首騰挪,姿態萬千。它是人們心目中神的化身,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代表了最高的祥瑞。“麒瑞壺”龍的塑飾,根據裝飾的需要采取化繁為簡的藝術手法,用龍首來代表龍形。壺嘴上的龍首為短角,口張開露齒;壺把上的龍首為長角,張口而不露齒。這種形態上的差異顯示了裝飾的趣味性,做到和而不同。它們與壺鈕的麒麟塑飾相呼應,而成為一組祥瑞的圖形,表達了“麒瑞壺”的主題。
“麒瑞壺”的裝飾是簡約的,是一種裝飾與主體相和諧的裝飾手法,局部的裝飾不妨礙主體壺型的造型美,它們之間沒有沖突,裝飾也沒有“喧賓奪主”,它只是以其局部的美來映襯主體的美。這種裝飾方法已經為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所接受,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