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惠芬
(宜興 214221)
紫砂壺是用得天獨厚的“五色土”制成的,歷代藝人以大自然為創作源泉,吸收了其它傳統藝術的精髓,辛勤探究、揣摩,并精心設計了造型各異、不計其數的壺藝款式,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內涵。紫砂壺包含很深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它把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氣魄融匯于作品中,形成一種內在的生命力。尤其在現在日趨發展的社會里,在創作時應注重壺藝造型的設計理念,更應注重紫砂藝術的內在美。正如這款 “如意壺”(見圖1),它在傳統壺型工藝的基礎上加入了如意紋的裝飾,折射出吉祥如意的意蘊。
圖1 如意壺
“如意壺”采用原礦底槽清泥料制作,泥質細膩、色澤內斂、古韻盎然。壺器的造型簡練、古樸大方、剛中有柔,將挺俊之美表達得盡善盡美、淋漓盡致,壺身扁圓,較為飽滿。從整體來看,此壺的流、把制作細膩,一彎流嘴挺峭而出,出水順暢,與壺把的圓互相呼應;橋形壺鈕,中間略顯平整,整壺更加穩重;壺流、壺把、壺鈕的暗接處有如意紋,與壺身宛若一體,足見功力。紫砂“如意壺”的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呈“金字塔”式,使用穩當、觀賞端莊。
紫砂“如意壺”的獨到之處,在于鈕、流、把暗接處的如意紋,不僅外形可人,更是寓意美滿。如意歷來是吉祥、喜慶的象征,以此作為此壺的裝飾,具有豐富美好的蘊意。如意,在古代是官宦的一種執持物。古代的史書資料上,不論是人間的朝官或仙界的仙官,常??梢砸姷绞掷锱踔槐缫?,倚靠在手臂的衣袖之上。據《事物紀原·什物器用部》記載,戰國時期就有了如意,但有關如意的確切記載最早當推《晉書·石崇傳》。宋、元以后,特別是在明、清兩朝,社會流行說吉利話的禮俗,在此社會背景之影響下,吉祥式的藝術獲得了充分的發展,如意的制作也是這種習俗的具體表現。清代滿族統治階層十分崇尚如意的吉祥寓意,在宮廷中制作并收藏有大量不同質地的如意,因此如意成了社會的高級饋贈品,不但制作力求精美,材料力求貴重,其紋飾內容更是突出吉祥的寓意所在??v觀各朝代、各樣式的如意,其上的如意吉祥圖案紛繁斑斕,足以讓人領略到博大的中華文化以及藝術品中所蘊含的人生哲學。
紫砂“如意壺”的美,除了獨特的造型外,還有其特有的肌理效果和材質美。宜興紫砂陶土分布于宜興南郊,位于丁山、蜀山附近的丘陵地帶,數量稀少。當地一般把陶土分為白泥、甲泥、嫩泥三大類。白泥為灰白色粉砂質粘土,甲泥是紫色為主的雜色粉砂質粘土,嫩泥是土黃、灰白色為主的雜色粘土,其中紫色泥中又包含了紫泥、綠泥、紅泥三種。紫砂陶制品的色澤及肌理效果,充分顯示了紫砂陶土的美感潛質:其色澤屬于暖色系,古樸沉穩,色相變化微妙,有海棠紅、朱砂紅、水碧、葵黃、梨皮、墨綠、黛黑等多種色澤,種種變化,可由藝人自由調節,變化萬千,且紫砂泥制成品的表面并不需要拋光處理,只要使用者經常對其拭滌保養,不久便可發出暗光,如珠似玉。其肌理細膩,無需任何裝飾便可呈現出天然的美感,是其他陶瓷材料所無法比擬的。此外,紫砂陶的結構和成分優于瓷器,存茶湯的香期明顯比瓷壺長。在紫砂陶壺內的茶湯色澤,無論是紅茶還是綠茶,茶色都逐步變為紅褐色或棕色,而在瓷壺內則變為黑褐色,這充分說明紫砂陶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質,氣孔微細、氣密度高,具有較強的吸附力。故用紫砂陶茶具存放茶湯,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過夜也不餿,留得住茶的色、香、味,這也成為了紫砂壺卓越的性能之一。另外,紫砂壺用久后,以沸水注入空壺也有茶味;其耐熱性能也好,冬天注入沸水不用擔心冷炸,還可文火燉燒;傳熱慢,沖入沸水也不燙手。
此款紫砂“如意壺”端正秀美、古樸醇厚、簡約時尚,是紫砂壺的一種經典壺型。加之“如意”是吉祥的化身,因此,此款壺型受到人們發自內心深處的喜愛。飛起的壺把與昂起的壺嘴相對稱,形成了流暢的線條,方中帶圓的壺身顯得大氣美觀。紫砂“如意壺”在傳統的壺型上有所變化,氣勢非凡,結構比例十分完美,既具小品之細膩,又有大品之霸氣,作品把握有度,堪稱精品。
[1]徐新良.紫砂茶具文化與茶文化[J].佛山陶瓷.2012(12):70-71.
[2]董雪蓮.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在現代設計中的創新與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200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