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萍
(宜興 214221)
紫砂壺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的藝術風格一直是創作設計的核心內容,也是歷代制壺藝人孜孜不倦地進行構思嘗試的動力所在,這也促使著紫砂壺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能夠始終保持新鮮的生命力。歷代制壺藝人通過不斷學習和自身努力,總結出一些表現藝術風格的內容,比如,顧景舟大師在《簡談紫砂陶藝鑒賞》一文中說,“抽象地講紫砂陶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四個要素”,這也是關于紫砂壺藝術風格的極為精辟的言論。
紫砂壺是手工的藝術品,因此,原則上每一把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不同的壺由于構思設計、造型裝飾、制作手法的差異,又必然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給人以豐富的視覺和心理感知。現從“半月壺”(見圖1)的形象特征入手,著重從幾何形態的線條美學原理、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意境美感等多個角度概述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圖1 半月壺
古色古香的宜興紫砂以其古樸端莊的優美造型及渾然天成的風格個性而博得世人贊嘆,這其中尤以文人墨客更甚,最主要的原因則是其素面朝天、古拙無瑕的特質與中國文化所推崇的歸元、樸素品質相對應。紫砂壺泡茶,茶香裊裊,清韻宜人,淺斟細酌,一片長情寄其中,這種天然的情懷無疑增添了人與壺的親密度,達到一種超脫于形式之上的空靈境界。所以,紫砂壺的形象向來以簡潔素練為要,不施粉黛,親切怡人,營造出視覺上的和諧平衡感,而在意境上則追求大雅至上、寧靜致遠,給人以真性情般的享受,從而凸顯出形、神、氣、態這四個藝術要素。
因此,就整體造型而言,“半月壺”素面朝天,帶給人十分清爽恬淡的感覺,其巧妙運用線條,結合胎質材料,將幾何形體的特征和所形成的審美效果完美地呈現出來。壺身呈半月狀,圓口小巧;壺蓋內嵌于壺口,嚴絲合縫,與壺身融為了一體;平底穩貼于下方,圓整大氣,尤其烘托出了整個壺體的安定穩健感;三彎壺嘴從壺身肩部蓄出,頗有勁道;圈把與之對應,從壺身下半部探出,而后向上彎轉粘連于壺肩另一側,嘴與把完全融合了壺身的線韻效果,仿佛是從壺身輻射而出的線條,保持其一致性和整體性;壺鈕立于平蓋中央,猶如一顆扁圓玉珠,圓潤可愛,帶著一股寧靜的氣息。整個壺型圓潤飽滿,張力感十足,或拉伸、或內斂,均恰到好處。曲線從壺肩蔓延到壺底,猶如是運用線條通過不同方向和曲度組合而成,勾勒出一輪散發著光芒的半月,流淌著淡雅清暉,升華出溫情美滿的氣氛。
在紫砂壺藝術領域,“半月壺”作為一種經典器型,其質樸無華、典雅端莊的藝術風格一直獨占一席之地,是制壺藝人衷于去進行創作的壺型。“半月壺”的靈感元素來自于唐代詩人張九齡筆下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其構筑的意境為壺藝創作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每位藝人在創作 “半月壺”時,無不將意念安放在詩詞美文中,既怡情自然,又思索著不同的人生感悟,然后化為一把把凝練內涵的壺。
這把“半月壺”同樣如此,雖然素面朝天,卻形神俱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著月圓、人圓的情愫。“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萬里思更濃”,一輪月亮浸潤著人們最樸實的團圓期盼之意,表達著內心深處最深沉的思念,并被引申出更為廣義的含義。泡一壺茶,細品芬芳,舉頭邀明月,無限思念盡在其中;或三五知己,或天倫一家,品茶閑敘,在淡淡月光中享受著人間真情的美好。“半月壺”在實際的人壺共鳴中,進一步拓展了作品的藝術風格。
紫砂“半月壺”僅以曲線勾勒而成,是典型的幾何形體造型,整體簡潔清雅、素面朝天,在視覺審美上毫無累贅多余之感,同時將月亮元素融于壺中,提煉半月形象之精髓,通過形態上的模仿,意境上的升華,使藝術美感與人文內涵完美融合,真正將自然之物予以內涵變化和藝術化處理,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