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基
在沈陽市法庫縣雙臺子鄉侯家堡村,一提起村黨支部書記袁桂竼,村民眾口一詞地夸贊:“要是沒有袁大姐這么多年的忙活,俺村決不可能變得這么好!”未見其人,先聞贊語。記者帶著好奇,采訪了這位令人信服的“袁大姐”。
女支書的大作為
袁桂竼如今已年逾六十了,但從她的話語中絲毫覺察不到年老體衰的感覺,卻能發現一種二三十歲年輕人才有的敏捷思維和干事創業的沖勁兒。“想當年,我們村那叫一個窮啊,小伙子都娶不上媳婦,瓜菜吃不了都爛了,只能扔掉漚糞。我就一門心思發動大家建大棚脫貧致富,挨家挨戶地做思想工作,不知道吃了多少閉門羹,不好聽的話兒沒少聽,總算讓大家統一了認識,成功流轉了土地。那時候建大棚沒錢雇工,我就每天天剛蒙蒙亮就跑到村部,用大喇叭把大家伙兒喊起來,利用早上早起那點時間,‘逼著大家把棚整齊劃一地建起來了。村里的人當時都管我叫‘袁扒皮。只要大家能富起來,管我叫啥都行……”
一組對比數據足以說明這些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侯家堡村有1090口人,耕地面積6332畝,過去飽受風沙、鹽堿、內澇之苦,一度成為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年人均收入僅有兩三千元。而今,侯家堡村以冷棚為主的設施農業更是遠近聞名,成為沈陽市“農民收入20強村”“新農村示范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3777元,設施農業面積示范區達到5000畝的規模,還培養出多個到周邊發展設施農業的生產大戶,家里沒有小汽車的農戶在村里已是少數。“目前,我們在品種、技術方面都上了新臺階,正計劃申報商標品牌,走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的路子,讓大家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在帶領村民致富的道路上,袁桂竼是巾幗不讓須眉,信心滿滿。
當村民心中最想要的村支書
今年,已榮獲“沈陽市勞動模范”“遼寧省勞動模范”等稱號的袁桂竼,又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這一殊榮。鮮花和掌聲的背后,卻不知藏著袁桂竼多少鮮為人知的辛酸與不易。“農民靠天吃飯不容易,碰上大風災害,就更不容易了。有一年,一場大風把大棚全吹散了,路邊的樹上掛的都是白塑料,我那眼淚呀,嘩嘩地淌,不停歇地幫棚戶自救,兩天沒吃飯都不覺得餓。家里人都跟我急眼了,不單是因為我干起活來不要命,還因為自家的棚也全廢了,而我撂在一旁不管專管別人家的。一次,由于心急火燎,騎摩托車不小心摔倒了,我在地上滾出好幾米遠,胳膊摔骨裂了,纏上繃帶開完藥,一只手扶把騎摩托車又趕回工地繼續干,一天也沒休息,愣是領著大家建起了上千個大棚……現在回想起來,我也不后悔。我老伴有工資,俺家損失點兒也不至于吃不上喝不上,可有的村民家要是受到損失了,那就真可能揭不開鍋。大家信任我,選我當村支書,我就決不能讓這種事發生!”
發生在袁桂竼身上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記者除了欽佩,還是欽佩,而袁桂竼卻對村民們和記者的夸贊“不感冒”:“我們當村干部的,忙點兒累點兒都正常,這都是共產黨員應該做的。我們除了服務,還是服務,要當好老百姓的服務員!”
2008年,法庫縣在全省率先開展了“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難事不出縣”的為民服務新機制。本來就熱心腸的袁桂竼,其實早就是村民大事小情“缺她不行”的“萬事通”,現在有了代理員這個“正規身份”,就更成了大家依靠的“頂梁柱”。全村316戶,沒有一家是她沒有親自上門走訪過的,沒有一件事是她聽后立馬搖頭說“不”字的。為了鄉親父老的事,鎮里、縣里、市里,袁桂竼不知疲倦地奔波著,有時候連飯都顧不上吃,家里的活兒就更沒時間干了,甚至碰到誰家有困難了立馬自掏腰包幫助解燃眉之急,連欠條都不要……用袁桂竼老伴兒的話說,就是:“她不是俺家的,是大家的!”而村民們對袁桂竼的評價則是:“她就是我們心中最想要的村支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