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早上7點鐘,我與黨刊集團方躍紅、王溪明一行三人開始了前往北票市的鄉村行,采訪調研當地的農村黨建情況。路上,一邊欣賞著道路兩旁長至一人多高的莊稼,一邊談論著兒時的農村記憶。3小時后,汽車下了高速,直奔距離高速口比較近的鄉村。此時,北票的氣溫已高達30℃,火熱的太陽炙烤著大地,頂著高溫,我們開始了采訪。
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
鄉村行的第一站來到了地處遼寧省第三大水庫——白石水庫南岸的大板鎮黃土坎村。黃土坎村位于白石水庫的水源保護地區域,沒有礦產資源,沒有工業企業,是個標準的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村。以前村里都是一家一戶分散種植,成本高,糧食產量低,趕上旱災,就會減產大半甚至絕收,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
為了避免土地撂荒,村黨支部書記張福軍和村里的一些種糧能手主動承包了這些土地。通過土地流轉,創規模效益。僅2013年張福軍種植的50多畝辣椒,每畝地就收入四五千元,比種植玉米要高出很多。不過張福軍還是很無奈地說:“2014年全村擴大了辣椒種植規模,沒想到,辣椒價格大幅下降,村民收入銳減。”為了降低對市場規律把握不準帶來的風險,今年,村“兩委”興辦了小型雜糧深加工廠,春天就與農戶簽訂種植收購協議,確保谷賤不傷農。
近年來,黃土坎村還通過引進旅游度假村、溫室大棚采摘等項目,進一步提高收入。對村集體的荒山、荒灘、荒地,進行了詳細的核查并登記建檔,對外包的集體資產合同進行了逐個認定。厘清關系后,面向全村公開進行租賃,對原來拖欠的果樹地、保護地、自留地等承包費進行清收,確保集體資產不流失。通過這些舉措,全村集體經濟收入2014年達到2萬元,今年將達10萬元。
從過去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無“米”下鍋,到現在找到“米”,找到了集體經濟的來源,黃土坎村正在向著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邁進。
鄉村行的第二站我們來到了大板鎮金嶺寺村。金嶺寺村位于大板鎮中心位置,交通便利,自然環境好。借助這些優勢,金嶺寺村正在大力發展旅游業。在黨建工作方面,村里注重發揮黨員帶頭致富示范作用,鼓勵黨員陳志山、張國強等依托自己的特色產業,為村民現場傳授種植和飼養技術,大大加快了全村人共同富裕的步伐。
行走于金嶺寺村,只見村容村貌整潔一新,農戶宅院整齊劃一,院墻古樸典雅,文化廣場正在建設中,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從倒數第一到正數第一
下午1點鐘,我們來到了大三家鎮塘坊村。塘坊村2012年和2013年綜合排名都是全鄉倒數第一,到2014年躍居全鄉正數第一!這一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寬敞明亮的村部會議室,我們見到了塘坊村黨支部書記丁井志。丁井志于2004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一直想讓村民過上好日子。但由于村里自然資源匱乏,村“兩委”班子成員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等原因,一直未能找到致富的門路,村里連年欠債,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在全市普遍開展的軟弱渙散村整頓工作中,丁井志意識到,治貧先治愚,必須克服自身的不足,通過學習提高能力。對電腦一竅不通,丁井志就在朝陽市供銷社駐村工作隊劉世民的幫助下,從字母學起,死記硬背,一個星期就掌握了電腦的基本操作。學會了上網,他定期查找飼養、種植方面的資料,將《塘坊支部建設》《塘坊之聲》等簡報印發給黨員和群眾,提高村民的飼養和種植水平。目前,全村已建成羊、牛飼養場10個,養殖大戶達115個,成立了富鴻玉米專業合作社等。
與此同時,塘坊村在北票市委組織部和駐村工作隊的支持下,修建了245平方米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新建了文化廣場,修通了柏油馬路,通過軟硬件一起抓,村“兩委”班子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
今年“七一”那天,全村黨員坐在寬敞明亮的會議室里,召開黨員大會,重溫入黨誓詞,暢談對黨的認識。一位80多歲的老黨員在大會結束后還久久不愿離去,拉著丁井志的手有嘮不完的心里話。有的黨員說:“能在這樣的場所開黨員大會,我們有了更加幸福自豪的感覺。”
忙碌緊張的一天很快就結束了,回顧一天的采訪,感觸良多。盡管此行看到的幾個村與發達地區尚有距離,盡管農民抵抗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還不強,對市場經濟規律的把握還有欠缺,但從縣鄉兩級黨委、政府工作人員服務群眾的意識,村“兩委”班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以及廣大村民渴望致富的目光中,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這里必定是富裕、文明、和諧的美麗鄉村。
本欄編輯/張麗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