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峰 華薇涵
摘 要:國家教育部早在2012年7月12日就公布了同意設置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名單的通知。新設置的本科專業達140個。這足見教育部門對高校新興產業的重視和支持。此后,高等學校的戰略新興產業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成果突出,卓有成效。然而,高等學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得到發展不能單單依靠有關部門的相應政策,各大高校還需要結合自身優勢和發展方向自主開拓創新,尋求多方合作,發揮自身人才、教育、科技等的優勢,并借助外部的有效力量實現多方互贏。
關鍵詞:新興產業 產學合作 高校創新
中圖分類號:F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7(a)-0240-03
Abstract: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s early as July 12,2012,announced the relevant notice on agreement to set up new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list related to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Undergraduate majors newly set up to 140.This indicates the attention and support for universities emerging industries from education sector.Since then,universitie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the results are outstanding and fruitful.However, to get development,the universitie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can not simply rely on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its policies,so major universities also need to combin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to seek multi cooperation,make full play on their own talents,education,technology and other advantages,and with the help of external forces to achieve multi win.
Key Words:Emerging industries,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University Innovation
近年來,我國許多大學在產學研發面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成果斐然。尤其是研究性的大學,相關產業鏈發展勢頭極好,在全國高校之中位居前列。
簡單而言,“產學研”即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等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根本目的則在于,實現三方互贏,達到三方利益的最高點。目前中國高校科研隊伍建設的發展雖然仍存在許多不容忽視、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總體規模仍舊偏小,結構失衡現象依然嚴重等[1],但其取得的發展成果,同樣值得學界重視,并總結其優勢以供參考學習。
總之,中國高校戰略性產業產學合作創新的現有成績是值得肯定認可的。
1 產學研的概念
1.1 產
即企業的市場經濟。企業于市場經濟的前提下,尋找更加適合企業長足有效發展的合作方式,通常是以科研機構、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輸出作為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同時其也承擔為高校、研究機構提供研究和人才開發的利用資源的責任。
1.2 學
即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各個高校的人才培養應在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同時設法與適應社會企業的需求趨向一致,達到以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來完成對行業內的轉型需求。同時在人才產出之時引進社會的專業人才對高校的人才庫進行擴展充實。
1.3 研
即科研機構的科學技術研究。借助社會企業的良好平臺及資源,科研機構在技術上的開發的同時完成對研究方向的規劃,以單純的技術型研究機構轉型成技術、方向性兼顧的研究結構,同時研究成果將推動企業以及行業的整體發展。
2 產學研發展面臨的問題
高校作為高端人才的培養中心、知識創新的集成中樞和科技成果的輸出基地對發展本國經濟和曾將綜合國力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各個國家在面向21世紀確立本國發展戰略目標時,紛紛把發展教育與科學技術視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在以知識為主宰的新經濟時代,教育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表現的尤為明顯,企業與學研機構的聯系將會越來越密切,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成為必然趨勢,產學研合作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2]。
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如能夠有效整合企業對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學、研機構對知識的創新能力,能夠推動知識創新更好的適應了市場發展方向和要求,從而加產學研成果的轉化輸出,對促進經濟的又快又好發展有著不用小視的價值。
但是,我國目前正處在經濟發展轉型期的重要階段。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變幻莫測,不確性環境時刻阻礙著產學研合作創新水平的提升,并延緩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勢頭。為了有效應對政治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各種威脅,以及提升高校產學研合作績效具有重要的價值,研究如何培育和增強高校產學研合作創新框架的建設刻不容緩。
3 合作創新框架模式
3.1 高校、研究院為主體——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己任
除發展基礎性研究項目和產出高新技術成果外,高校產業更重要的是培養創新型人才。高校應當成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輸出的前沿陣地,發揮教學、科研、技術等的優勢條件,培養高校學生在老師和相關專家的指導下,完成既定項目任務,提高自身實踐能力、創新水平以及創業精神。
目前,高校科研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仍然存在一定的發展挑戰。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環境之下,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其勢頭有增無減。這使得傳統的教育方式無法為建設創新型人才提供足夠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端人才。理論和實際的脫離,成為其最大的弊病。學術培養和工程實踐本當齊頭并進,但在實際情況中,后者在中國高校往往處于劣勢地位,甚至遭到忽視。產學研究合作的出現,使中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式有了新的可觀的改變達到了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同時,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也促進了高校產學研合作的深入開展。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
對于高校、研究院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框架模式,也是可以細分成很多類的。相關研究表明,美國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大體可分為“并行式”產學研合作教育、“交替式”產學研合作教育、“雙重制”產學研合作教育、美國海軍軍官學校訓學研合作教育、新出現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學徒制合作訓練和底特律契約模式等)[3]。這些合作教育模式未必適合中國現下的高校產學研發展行情,但頗有借鑒意義。我們至少知道,高校、研究院為主導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并非固定于一種或幾種形式。目前,我國主要的兩種模式,一種是在政府提倡的產學研合作,另一種則是高校、研究院主動尋找合作企業。然而這兩種主要形式并不能滿足于目下我國產學研發展的進程。更多優秀的創新合作模式亟待應運而生。
3.2 企業為主體——加強主體創新地位
創新能力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元素。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信息技術的發展超過此前的任何一個時代。當下的企業要想保持長久的競爭能力,就不得不樹立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企業如果缺乏研發團隊,將失去發展活力,必然不能再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為此,企業應與高校建立深度的合作關系。企業可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確立一定方向的研究課題,主動尋找合適的高校或研究院進行合作,注入一定的合作經費,并給與其他有必要的支持(如機器設備等),充分利用高校、研究院的人才、技術等資源。企業也可事先物色已經擁有一定科研成果的高校或研究院,根據企業發展、轉型需要進行研究成果的篩選,再與相關學校或研究所進一步合作,將研究成果投入應用生產。
對于新建的高校,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可以通過風險分析,投入基礎建設資金與學校合作建設相關專業研究。企業提供教學資金、設備等,學校則提供教學培養場所和相關專業人才。
4 合作創新動態模型
研究表明,科技型企業發展過程基本可分為三個類型:變動階段、過渡階段和特定階段。變動階段企業與高校合作一般采用“私對公”的模式,但從過渡階段開始,由于企業與高校的深入合作創新,合作模式漸漸轉化為“私對私”的合作模式。這樣的創新模式固然能穩固企業和高校的創新利益,卻也不是沒有缺點的。由于我國欠缺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缺乏相應制度的規范企業和社會的不良行為,以及企業的不誠信行為等都會對這種“私對私”的創新合作模式產生強大的沖擊。許多高校和企業的合作甚至就因此破產。
而破產對于合作各方而言都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有些企業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走得并不堅定,時常會有走回傳統發展模式的傾向。這些企業應當在尋求合作前或合作之初就做好風險評估等工作,確定企業要堅定地走產學研發展之路后再展開后續工作。這樣既有利于企業的自身發展,也不會給相關的合作高校、研究院帶來損失和困擾。另外一些高校的科研成果可能在投入生產時會遭遇很多事先意想不到的問題,例如科研成果的可行性、是否有市場等,這些問題,在聯系或尋找相關的合作企業之前,高校和研究院也應做好一定的市場調查。只有企業和高校、研究機構彼此都認真地對待彼此合作每一個問題,才能有效減少企業發展在特定階段放棄創新的比重。
5 政府在產學研發展中的角色
值得關注的是,產學研的創新發展除了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外,政府同樣扮演者重要角色,有著舉足輕重、不可代替的作用。
例如,在政府倡導的、以高校或科研機構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中,高校和研究所所建設的產學研項目就主要依賴政府對它們的大力支持與提倡,吸引相關合作企業。
此外,畢竟高校和研究所相對偏向于研究性成果的建設,因此往往缺乏經營發展的相關經驗。這種情況下,政府應當積極做好發展引導工作,積極為高校和研究所聯系合適的相關合作企業,使得高校、研究院的產學研研究成果能夠投入建設。
在研發經費支持方面,最常見的是經費撥發問題。目前,研究機構和高校的科研經費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政府的撥款。為提高產學研合作的效率與創新,提高高校、研究機構乃至企業的合作積極性,政府相關部門在計算撥發的款項時,因盡量避免漏算和重復計算顯得尤為重要。
還需注意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雖然是產學研合作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對于產學研合作機制的過分敢于卻可能影響甚至阻礙產學研合作創新的發展。政府必須有目的地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引進人才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以保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科持續發展[4]。
6 結語
產學研合作創新方興未艾。無論高校、企業還是研究機構,都應該意識到產學研合作模式發展的大好前景。作為“產學研”模式的重要一角,三方都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積極尋求合作對象,努力攻克合作模式中的不利因素,力求做到突破。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科技委《中國未來與高校創新》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未來與高校創新2011[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 楊早立.動態能力對高校產學研合作績效的影響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
[3] 王崇舉,鄭旭煦.中國西部高校產學研合作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4] 陽立高,賀正楚,韓峰.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開發問題與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9):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