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優
摘 要:在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實踐過程中,提問這一教學手段的運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提問達到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督促學生積極思考、優化知識結構的目的。該文緊緊著眼于課堂提問這一著力點,并以之作為有效的工具促進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發揮,從而使得全體學生都能夠參與到高中語文課堂活動中來,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課堂主人”的快樂!
關鍵詞:高中語文 問題教學 學生 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6(c)-0171-02
科技的發展業已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的支撐力量,知識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作為知識的傳承者——教師也發生著劃時代的變革。課堂由此也具有了開放性的特點,在一個教師與學生自由互動、毫無羈絆的課堂環境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會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提問是使這一目的得以達成的最為直接的教學手段。
1 理論基礎
1.1 主體教育理論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學生的主體地位被進一步得到強化,教師只是起到指導的作用,課堂問題教學模式較好地反映了這一新的教育理念,這是因為高中語文課堂上的問題教學需要通過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來實現,學生首先在教師的啟發下自主地提出問題,并有條理地將問題進一步延伸,繼而在分析問題的環節,力求在小組活動中實踐,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與能動性,使之能夠借助于團隊的力量獲得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解決問題環節也同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育教學的最終的對象是學生,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1.2 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來源于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 加德納,在1983年霍華德·加德納就否定了智育的唯一性的作用,這就為學校的教育指明了一條相對于明確的道路。學校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般來說,學生在學習期間不僅要依靠自己的智力因素,而且還在發展著自己的非智力因素,但是當前的學校教育卻往往忽視到這一點,只是強調學生在智力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成績,并以此作為評價學生優劣的標準。
2 高中語文課堂提問存在問題
2.1 課前預設不足導致提問趨于主觀化
在當前的高中語文課堂上,仍然存在著將語文教學等同于單純識記的學科,大部分的語文教師與家長只是把學生得了多少分作為評價語文教學是否高效的唯一指標,尤其是在教學的方法運用上,強調知識的灌輸高于能力的培養,教師的講解優于學生的活動。在這種“以考定教”主導意識的支配之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育教學的模式被棄之一邊而無人問津,這一錯誤的導向直接影響到了課堂提問教學的實踐。
2.2 教學模式的單一導致提問低效化
在高中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傳統的提問思維與模式依然占據一定的“市場”。在對調查問卷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46%的教師認為提問也就是為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至于提高學生的能力則作用甚微,19%的教師承認自己還沒有個性化的提問策略,如何提問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基于此,改變利益相關者的思想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學校領導的認可、社會的支持是高中語文實施課堂提問教學的原動力,當然,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是一個直接性的原因,教師是高中語文提問教學的實際操作者,如果他們不創新思路、改變固有的提問教學的模式,就不會使高中語文課堂提問有一個徹底的改觀。
2.3 片面追求“高效課堂”導致提問對象的分化
提問策略的運用就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在高中語文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使用提問的方式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巧妙地提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提升學生整體的能動性,使得課堂不再成為優秀生的天下。但是現實卻并非如此,在日常的高中語文的課堂上,基于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許多教師并不情愿采用提問的教學方式。高中語文教師往往會主動地采取提問的教學模式,但是毋庸置疑,公開課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表演課,許多教師在此類課堂上施教的目的并不是要“傳道、授業、解惑”,而是為了要在形式上有所創新,基于此,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就有意識設定不同類型的問題,當然,問題的設定具有極大形式化的意義,難度不大、照顧面廣、這就達到了公開課教學的基本要求。
3 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提問實效性策略
3.1 追求課堂教學的創新
創新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有效的途徑之一,為了鼓勵學生通過問題的設計對課文內容創新,就要摒棄傳統意義上的固有模式,以多元化的提問方式使學生感受到問題設計的樂趣,并在此引導下主動參與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程中來,在這里,多元化的提問方式不拘一格,諸如自主性提問、探究式提問、互助式提問等都可以成為提問可選擇的方式之一,多元化提問方式的運用,將會促進問題課堂形成互相競爭、積極參與的良好發展局面。
3.2 教師做好問題的設計
問題設計是個相對困難的環節,對于學生來說,只是關注某一個或某幾個問題,至于難易程度、問題的來源,以及問題的指導都不需要去考慮,因為這是教師的責任,教師在問題涉及的實踐中擔當起來“幕后英雄”的角色,靈活而有效地控制問題的難易、進度與解決,從而最大程度發揮其效果。問題課堂就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課堂,在這里,不存在墨守成規的問題,不論學生還是教師都有可能遭遇到不可預料的問題,在這里,如何將看似一盤散沙的課堂控制住,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教法施教就成為考驗一位高中語文教師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由此來說,教師就要在教法的運用方面進行研究,使之既能夠為學生所接受,激發起他們的探究欲望,又能夠完成既定的目標。
3.3 針對學情開展課堂提問
研究清楚問題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問題設計的時候,有意識將學生群體予以細化,并把設計的問題融合到學生發展實際中來。學生主體不是整齊劃一的,基于思維模式、知識結構的不同會產生差異化的問題設計與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問題的設計時有意識使之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與可選擇性。所謂的開放性就是指,問題預設與隨機相結合,教師在問題預設環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接受程度與理解程度,以有層次性的提問促進學生對問題的認知;所謂的層次性就是指重視課文內容的層次性、學生思維的層次性、學生個人差異的層次性這三個方面,在此過程中盡可能地使隨機出現的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避免出現問而不答尷尬局面。
總之,該文主要是就課堂問題教學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提出如何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問題,該文立足于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基礎上,采取實踐調查、文獻研究的方法,既為論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使之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又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著力于對課素質教育大背景之下問題教學問題予以分析,從而使得研究更具有說服力,因此說,抓住了現實高中語文課堂上問題教學所面臨問題這一關鍵點,就等于掌握了提高課堂提問的主動權。
參考文獻
[1] 陳銀華.課堂教學案例研究的形式[J]. 內蒙古教育,2010(6):11-13.
[2] 洪松舟,盧正芝.我國有效課堂提問研究十余年回顧與反思[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2):34-37.
[3] 羅愛志.感悟文本碰撞生活——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教學案例[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09(12):245.
[4] 劉純耘.語文課堂提問常見的幾種失誤及消除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