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楚瀾
試論公務員價值觀建設對依法行政的推進作用
熊楚瀾
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時必須依據法律授權,并且依據法律規定。作為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公務員是依法行政的最終執行者,其價值觀的優劣與依法行政的推進水平聯系密切。通過樹立公務員職權法定和權責統一,法律至上和執法守法以人為本及行政為民的價值觀,能夠更加高效的推進依法行政。
價值觀建設;公務員價值觀;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時必須由憲法法律授權,并且依據憲法法律的規定正確的行使權力。政府是否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水平如何,其工作人員素質的高低,不僅決定著建設法治國家基本方略的成敗,而且決定著行政管理最終要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的實現。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這一要求。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性也同樣在于實施。依法行政的推進離不開人為的努力,而在當今法治領域,行政執法過程中出現問題更多是由于執行者有法不依,失于規制而引起的。公務員作為政府工作人員,是依法行政的主體,行政權力的具體執行者。在公務員的具體工作中,通過法律、制度來監督和約束行政權力使用固然不可或缺。然而除了對權力的外在約束,樹立公務員自身積極的價值觀對依法行政的推進作用也不可小覷。
依法行政的關鍵在于治權。行政機關的權力來源于相關法律的授予。同樣,作為其工作人員,公務員的職責和權力范圍,行使權力的程序和方法,都應當由法律所決定。也就是“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公務員行使行政權力,一旦超出法律的限制范圍,就可能導致職權濫用,違法行政,進而產生行政侵權。而介于行政權力的特殊性和廣泛性,公務員濫用職權和違法行政的行為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公民合法權利遭到損害,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要避免這種違法行政情況的出現,除了加強監督機制和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外,還需要樹立公務員職權法定的價值觀,使公務員明確自身的權力范圍和職責,嚴格按照法律規定使用法律授予的權力履行工作職責。
權責統一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之一。法律賦予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政權力,實際上也就同時賦予了其相關的義務和職責,權力的存在是為了讓公務員更好的履行職責。公務員的義務包括了“按照規定的權限和程序認知履行職責,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因而公務員在工作中決不能只行使權力而忽視履行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在行政活動中不作為,或是相互推諉工作職責。樹立公務員權責統一的價值觀,才能確保公務員能夠在行政活動中嚴格執法,自覺履行行政職責。
樹立公務員職權法定和權責統一的價值觀,也就是樹立公務員正確的權力觀。首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公務員牢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法律限定范圍內履行工作職責,不再使用與法治要求不符的行政程序,方法,避免公務員的越權和失職,自覺糾正不作為和亂作為的行政活動。其次,能使公務員明確認知,一旦出現執法不當或違法行政的行為,未按法律的要求履行職責就必須承擔法律責任。促使公務員在行使行政權力和履行工作職責中,自我監督,避免違法行政。
推進依法行政,必須使公務員明確法律界定的“能”與“不能”執行的活動,加強責任意識,樹立正確的權力價值觀,才能自覺有效的約束和規范其行政行為,避免違法行政現象的發生。
包括行政機關及公務員在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的權威和尊嚴,任何活動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范圍內進行。依法行政的前提之一,在于牢固樹立法律的權威意識。公務員必須樹立法律至上,法律權威的價值理念,才能做到尊重法律,服從法律,自覺守法和執法。
不可否認,盡管法治觀念已在全社會的領域內得到了發展和明顯增強,但傳統文化中的人治思想,特權思想仍然影響著部分公務員。相對而言,公務員依法行政的觀念雖已基本普及,然而部分公務員對于依法行政仍然停留在粗淺的認識上,沒有內心的認同,或是認同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現象依舊時有發生,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行為仍然屢禁不止。而這些違反依法行政原則和要求的行為和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務員未曾樹立法律至上的價值觀,對法律沒有敬畏之心,才使得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屢屢被權力的濫用和個人的私心所挑戰。
依法行政最關鍵的莫過于實施,依法行政的推進最終需要落實到公務員的具體執行上。“現代法治的精髓是官吏依法辦事,只有官吏依法辦事,接受法律的約束,才有法治可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機構組織都不能凌駕法律之上,超越法律之外。在行政活動中,無論是執法的主體還是執法的客體都必須嚴格遵守法律。少部分公務員在執法過程中,執法因人而異,任意執法,行政不作為乃至違法行政的做法顯然都是極不可取的。此外,由于在行政執法過程中,部分公務員“重結果,輕過程”思想的存在,導致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出現的工作程序違法,這也是違法行政中的一種。而在實際工作中,這種違法行政往往因為所謂的“工作需要”和“結果是好的”等理由被搪塞和忽略。正是由于這些忽視程序合法,方法合法的觀念存在,才使得不符合依法行政要求的行為難以根絕。因此在行政活動中,對建設公務員積極的價值觀要求就更為迫切。只有樹立執法守法的價值觀,提高公務員的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自身先接受法律的約束,模范遵守憲法和法律,規范行為,才能夠促使行政公正合法,在執法中維護法律權威,更有效地推進依法行政。
公務員樹立法律至上,執法守法的價值觀,實質上就是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在實際行政活動中,公務員是否真正樹立正確的法治價值觀,一定程度上關系著法律是否得到有效的實施,也關系著依法行政的具體推進程度。
要推進依法行政,公務員必須堅持維護人民利益,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接受人民的監督”同樣是公務員義務之一。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權力屬于人民。而行政權力,雖然是由法律所授予,然而從根本意義上來說還是人民所賦予的。因而,依法行政的核心應當在于行政機關和公務員合法的使用人民所賦予的權力來服務人民,保護人民的權利不受侵害。
公務員樹立以人為本,行政為民的價值觀,能夠促使公務員在思想和行動上將自身放在服務者的立場上,而非凌駕于人民之上,真正的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與為民服務價值觀相對應的是傳統的“官本位”思想,倘若公務員受到這種思想的侵襲,就容易消磨個人意志,同時也淡化了理想信念。且由此產生的特權思想及其引導的行為將會破壞法治的公平,對依法行政產生深切而極為惡劣的影響。
要防止公務員受到“官本位”思想的侵害,樹立正確價值觀是最好的方式。而依法行政也要求行政活動中應當以便民作為公務員工作目標之一。樹立公務員以人為本,行政為民的價值觀,其實就是樹立公務員正確的,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
依法行政是否能夠有效推進,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公務員的實際工作中。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價值觀決定思維方式,引導行為。倘若公務員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就會產生濫用職權,以權謀私的行為。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公務員自覺的依法行使行政權力,履行工作職責,守法執法,維護法律尊嚴,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才能更有效地推進依法行政。
[1]張文顯.法學基本范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
[2]李顯貴.公共行政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王利民.法學家眼中的和諧社會[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程文燕]
熊楚瀾(1992—),女,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33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