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霞 汪立夏
在高等教育發展理念中,保持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是理想目標。但在具體實踐中,這四要素并非是并行上升,而是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為紐帶,形成交叉影響的一種螺旋發展關系。在不同歷史階段由不同的要素作為主牽引力來引導高等教育整體發展,在發展的重點、機制和動力等方面呈現各自的特點,從而構成不同的發展模式。
江西省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發展過程中,以拓展辦學場地、擴大招生規模、增加學科專業等達成辦學規模的擴張和辦學結構層次的延伸,即以外延式發展模式為主導。這一發展模式對提高江西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滿足江西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規模擴大后如何提高教育質量是江西省高等教育大眾化后面臨的突出問題。江西省“十二五規劃”已提出:江西省將逐步實現江西高等教育工作重心從外延發展向內涵建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即今后一個階段江西省高等教育發展的主導模式是以提升辦學質量為主導的內涵式發展模式。
那么,在內涵式發展模式中,需要重點關注江西省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哪些核心問題?解決這些核心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什么?這些問題在當前迫切需要得到深入研究。本研究以系統理論、教育外部關系規律理論、國際教育標準分類理論等為依據,探究問題的成因及對策,期望對當前江西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道路的探索與改革有些許價值和參考意義。
高等教育可以看成是一個系統,系統理論從系統論角度為我們認識和處理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問題,提供了理論思路和研究方法[1]。
系統理論要求在考察和研究問題上要從整體出發,對于江西省現階段高等教育發展狀況,要從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路徑和策略中探尋基本規律、從全國各省區的比較分析中發現高等教育結構與功能、制度與政策的差別,及這種差別引起的不同結果。在分析、解決問題上系統理論還認為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在分析高等教育的質量要素時,并不排斥規模、結構、效益等要素,而是將它們看作是整個系統中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潘懋元先生于1980年提出了教育內外部規律理論,其中外部有關系規律指的是教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它與整個社會系統及其他子系統主要是政治、經濟、文化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規律[2]。該理論認為“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一方面,教育必須由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所制約;另一方面,教育要為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服務。高等教育區域化使得高等教育對地方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的發展做出敏銳的反應,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有利于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專業設置、資源利用等方面做出適應地方經濟發展趨勢的改革變化。因此,適應性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本質屬性。
在教育標準分類中,我國過去一直比較注重借鑒美國卡內基教育促進基金會的大學分類標準,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分類有廣泛影響。其主要特點是根據高等教育機構所授予的學位層次、學術性、研究水平等維度為標尺,把高等學校縱向分為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四個層次。這種強化學術、縱向分層性質的分類方法,促進了學術研究型大學的建設,但也誤導其他類型高等學校重學輕教、追求層次上的攀高,陷入同質化發展的誤區。相比而言,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3],主要以人才職能、培養類型為分類標準,并兼顧考慮培養年限與學位層次,比較符合大多數國家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的基本國情,因此對我國更為適用,可以作為江西省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中,制定分類指導政策的參考依據。
據教育部2013年發布的全國高校名單,截至2013年6月21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2198所(不含獨立學院),江西79所,高校數量排全國14位[4]。但從重點高校數量來看,一流大學缺乏,無985高校,只有1所“211工程”大學。江西高等教育整體實力在全國地位偏低,2012年高等教育總體水平在全國排名僅在26位[5]。從高等學校辦學類型看,江西民辦高校走在全國前列,公辦民辦高校發展很不平衡。2000年民辦高校僅為1所,至2013年已發展到16所,在校生從1000人發展到10萬余人,民辦高等教育綜合水平在全國排名第3。[6]
從人才培養層次結構看,研究生教育所占比例過低,高層次人才非常缺乏。首先,研究生培養規模總量很小,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更加薄弱。2013年,只有2.5萬在校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才招收211人。在校本專科生與研究生之比為33.73:1,碩士生與博士生比例為30.16:1,遠遠落后與國家平均水平的13.9:1和5.1:1。其次,學位類型結構比例失調。至2013年底,江西省共有一級學科博士點2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02個,均為學術型學位點;專業學位僅有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且在專業布點上空白點太多。再次,培養質量有待提高,高水平學位論文不多。截至目前,只有南昌大學于2012年獲得1個 “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江西農業大學于2011年獲得1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7]。
與江西4000多萬人口相比較,原有江西的十幾所本科高校和十幾所專科高校遠遠滿足不了大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在向大眾化轉型的過程中,江西通過新建和升格等途徑,使得高等學校數量猛增。其中本科高校從1998年的13所增加到2013年的27所,專科高校從1998年的24所增加到2003年的52所[8]。數量的增加使得江西高等教育從小省變成了高等教育大省。但高等學校分類不清、定位不明、追求升格、缺乏特色仍是江西高等教育中至今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的現象。
江西財經大學、華東交通大學、南昌航空大學的專業擴大化。九江師專、醫專、財專合并成九江學院;宜春高專、醫專合并成宜春學院等。上述舉措使得老大學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綜合化傾向,高校合并也使原來行業或職業特色比較明顯的高校失去了原來學校的行業或職業特色,因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特色型大學越來越少。
高校盲目升格現象在江西同樣普遍。高職、高專、民辦高校的基本職責,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以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但江西省先后有萍鄉高專、景德鎮高專等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升格的初衷有多種,但大量的把原本作為技術工人培養的學生納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培養范圍,直接導致技術工人的短缺,這是造成當前嚴峻的畢業生就業困難與結構性失業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事實上針對這些現象,國家早在1993年就已提出“制定高等學校分類標準和相應的政策措施,使各種類型的學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層次上辦出特色”。為什么這個問題延續至今仍沒有得到解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受制度環境和資源配置的影響。目前比較盛行的高校分類方法是以強化學術縱向分層性質為主的分類方法,學術研究被看作是比人才培養、服務社會更高級的職能;層次在上的高校一定比層次在下的高校水平更高;相應的評價機制、經費投入與資源分配機制均以此分類方法為參照。這是造成當前江西高校盲目升格、合并、綜合化發展的重要原因;二是就高等學校自身而言,特別是高職院校為爭取改變其自身在高等教育分類體系中看似“次等”的地位,仿效普通高等學校的辦學模式。三是缺少引導高校分類定位、特色化發展的政策措施。雖然江西在近些年,實行了“名校建設工程”、“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等高等教育“十大工程”,但這些舉措大多是在國家統一部署下實施的,缺乏自主性、創新性、針對性的手段。而且政策也缺乏系統性和法規性。各項政策總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感覺,缺少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系統方法,更沒有以法律法規形式形成固定的改革條文。
這些因素不僅導致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等教育之間邊界模糊,偏離了各自本應有的生存空間與發展方向,而且由于類型定位單一,造成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持續短缺,進一步加劇了結構性失業矛盾進而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前幾年一些高校在加速擴張的同時,辦學追求面面俱到、大而全,希望快速整體推進,實現全面趕超,結果導致學科專業設置雷同,同質化辦學現象嚴重,缺乏特色和優勢。從江西省普通本科院校所設置的學科專業來看,各院校平均設置專業數44個,其中絕大多數學校都覆蓋了6個學科類別以上。本科專業設置相對集中,基本上每個學校都開辦了工學類、管理學和文學類專業。普通本科院校設置最多的專業有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藝術等,而滿足江西重點產業、特色產業和農村發展需要的專業卻非常緊缺。
高校專業設置同質化的一個直接后果是產出了一大批專業結構相同且不適應社會經濟文化建設需求的學生,從而造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上供大于求現象的發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結構性失業”。[9]據相關研究,江西高校目前的本科專業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結構失衡問題,不少專業,如計算機、法學、藝術類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十分困難,而采礦工程、環境工程等工科專業人才供應緊張。
同質化現象嚴重的原因與高校片面追求辦學規模、追求辦學利益、對市場需求調查和預測的缺乏等有直接關系,同時也和政府對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總量不足、經費劃撥標準有極大的關系。目前江西用于高等教育事業的經費還十分有限,為了提離高等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采取抓重點的策略,向部分高校實行經費分配上的傾斜。因此,造成另一部分高校不得不將擴大招生規模,多收學費,增加教育經費作為學校開設新專業的目的。
培養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為社會提供服務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式。江西省在世紀初確立了包括太陽能光伏產業、半導體照明產業、精深銅加工產業等14個重點發展的產業。雖然各高校近年新增專業中與江西省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有較高的契合度,但是這些專業都是新辦專業,其培養規模與質量如何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江西高校在科技創新能力上也較薄弱。至目前為止,江西省在國家重大創新項目、攻關項目中尚無首席科學家,在國家重要機構中尚無智囊人才,高校科研成果成功轉化為生產力的例子也為數不多,說明江西高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較小。
高校是文化智力最集中的地方。傳承、創新、引領是高校實現文化引領職能的重要使命。高校不僅自己要創建優秀的文化氛圍,而且要向社會輸出文化、輸出思想、輸出文化工作者,把先進的、優秀的文化傳播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為建設文明社會、和諧社會貢獻力量。但目前江西高校在江西特色資源,如紅色資源挖掘利用,服務于地方社會發展方面作用發揮仍不夠。
經過近十年的快速擴張,江西高等教育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內涵式發展道路的探索中,應當把握階段性的特征,以質量提升為核心,圍繞江西高等教育發展戰略,優化高校結構布局、明確高校類型定位、合理布局學科專業、提升江西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實現從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強省的躍升。
完善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高等學校體系。高等教育發展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系統,系統內各高校對應相應的市場份額。每所大學以自己的特色滿足著不同的社會經濟需求,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興趣和志向選擇自己心儀的學校。
從江西省高校的數量上看,已基本能滿足需要,因此應從宏觀上把握適量增設新的高校,立足辦好現有每一所高校。進一步明確教學型大學、研究型大學、應用型大學、高等職業類學院等不同類型高校發展定位,完善高校分類管理體系,引導高校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江西高等教育在結構布局上主要表現為高層次比例太小。因此,發展研究生教育將是今后若干年的主要任務,尤其是博士生教育。此外,江西省重點建設高校應盡快堅決地退出高職高專教育領域,致力于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加大研究生教育層次的人才培養規模;一般本科高校逐步縮減職業教育辦學規模;高職高專院校則應堅持職業教育、技術教育特色,放棄盲目追求“升本”,積極探索骨干示范性高職院校與本科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試點。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高等學校體系的結構調整優化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屬于強制性制度變遷,但在現階段,這種做法卻很有可能阻滯高等教育結構的自主調整與自我優化。因此,要根本解決高等教育均衡化發展問題,不能再單純依靠政府的制度和政策的推動與扶持,而應通過建立更加科學的分類體系和標準,引導高等教育結構的自主優化和理性發展。
上文提到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中關于高等教育類型的劃分,更值得我們關注和重視。因為與美國卡內基教育促進基金會的大學分類標準研究的是美國大學標本不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考慮的不只是某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現狀,它全面概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的基本情況,因而大體上能適用于不同國家的高等教育分類,具有更為廣泛的普適性。也就是說,它可更好地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類型劃分的參照。更為重要的是,該分類法中的每種類型都各有其培養目標、發展方向,都可以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因此,在調整江西高校的類型定位時:首先,確立不同層次、類型的高等學校都可以成為一流水平學校的理念,建立各級政府公平配置教育資源的機制,使教育資源不僅向“211工程”重點大學傾斜,也向優質的行業大學、地方大學、高職高專院校傾斜,使所有高校均有追趕的目標。其次,對江西總體高等教育需求進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礎上確定高等學校的類型和規模,既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資源又使高等教育在江西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再次,通過規劃為不同類型和層次的高等學校準確定位,引導高校根據“唯一性”和“獨特性”特質,實施差異化發展道路,才能發揮不同層次和類別高等學校的作用,形成一個多樣化的、分工清楚、定位明確的江西高等教育系統。
依據現有高校的學科專業基礎,積極調整和整體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滿足江西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一是調整學科布局和專業設置。高校在靈敏反映經濟社會結構變化、促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獲得了發展的經濟基礎和把握了學科發展方向。因此,要使江西高等教育適應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就要在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江西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新興學科、高新技術學科,以及能夠引導未來新興產業發展的學科。如此才能實現高校科研成果的迅速轉化,高校培養的人才結構能夠與產業結構的良性互動。
二是完善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設置規劃。增強學科專業規劃的前瞻性,超前部署一批與江西省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及社會建設和民生發展相關的學科專業,重點建設一批特色優勢重點學科群和省級優勢特色重點學科。同時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結合江西自然、人文的獨特資源,結合高校自身的既有優勢以及結合學科發展的未來趨勢,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優勢學科,并集中一批人、財、物重點建設和發展優勢學科。首先在投入上向優勢學科傾斜,構建起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共同建設優勢特色學科的多元投入機制,其次重點建設一批服務于優勢學科的高水平師資隊伍,要將本校、外校甚至是外省的科研領軍人才延攬和集聚到優勢特色學科上,形成優秀團隊。在全省高校建立若干個優質科研和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包括實驗室及試驗設備、課程資源、圖書資料共建共享平臺,建成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特別是要在全省范圍內成立高校開放課程共建共享聯盟,共同開發網絡學習課程,推進本、專、高職類優質課程資源上網,探索課程資源協同建設、跨校聯合輔修專業培養、學分互認等合作機制,打造一批獨具特色的江西在線教育品牌。
三是積極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積極鼓勵和引導江西省社會評估發展,加強省級統籌為主的政府評估,走政府評估、社會評估、高校自我評估相結合的發展道路。成立省級教育評估協會等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開展省內大中小學的教育評估業務服務,將高等學校的學科專業評估納入其中,并將第三方評估的結果與經費撥款、學科專業設置等掛鉤。這一做法在某些省份已經先行啟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如廣東省近期成立了廣東省教育評估協會,還有成立較早的江蘇省教育評估院、上海市教育評估院都是專業化的評估機構。
四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專業的退出機制。省政府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開展江西省重點產業人才需求、主要工業園區人才需求預測,每年在高考填報志愿之前公布預測報告;教育主管部門要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制度,定期公布全省各個高校、各專業的就業情況;健全高校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嚴格控制重復設置過多、社會需求不大、就業前景不好、現有基礎不實的專業,健全專業預警退出機制。
2012年,江西率先在全國啟動“2011協同創新計劃”,為提高江西高校協同創新能力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政府要進一步明確選擇標準,重點支持那些符合“江西急需,全國一流”條件,具有解決重大問題能力的協同創新中心,或者已具備重大機制體制改革基礎,前期培育成效明顯的協同創新中心。通過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推動產學研結合由松散、短期、單項,向實體、長期、系統合作轉變。
鼓勵高校不斷增強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瞄準江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如圍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昌九一體化”建設等,促進產、學、研、用緊密融合,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以服務和貢獻開辟自身發展的新空間。
加強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與高校的合作,建成一批高水平決策咨詢研究機構,積極為各級政府的決策提供咨詢服務。
切實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江西文化底蘊深厚,要發揮高校在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中的主力軍、生力軍作用,為建設文化強省作出更大貢獻。
盡管本研究對江西省內涵式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和對策進行了探討,但仍有其它一些因素,需要加以考慮。如師資隊伍建設是制約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校際優質資源共享機制和制度如何建立;教育經費投入如何保障內涵式發展的需要等等。這些制約江西高等教育實現科學發展、內涵發展的重大因素和難題,都是迫切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1]孫科,張美華.系統理論視野下的高等教育管理與學校效能[J].高等農業教育,2002,(11).[2]潘懋元.教育的基本規律及其相互關系[J].高等教育研究,1988,(3).[3]楚江亭,郭德俠.關于建立我國教育標準的思考--兼論UNESCO《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的主要內容[J].教育理論實踐,2002,(10).[4]教育部批準的高等學校名單、新批準的學校名單.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29/201306/53565.html[DB/OL].教育部網,2013-07-01.[5]朱虹.實現江西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 [M].江西教育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2013,(5).[6]江西教育概況.http://www.jxedu.gov.cn/jytj/2012jytj/2013/06/20130613032924712html [DB/OL].2013-09-04.[7]朱虹.在全省研究生教育工作會上的講話.http://news.jxgdw.com/jszg/2219050.html[DB/OL].今視網,2013-09-04.[8]江西統計年鑒-199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9]譚光興.真誠的探索——基于江西省高等教育發展的實踐[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