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講,現在的傳統行業做的不是很好,很多人認為這是阿里巴巴惹的禍,或者電子商務惹的禍。電子商務活得也不是很爽。前段時間我在德國講過,幾乎很少看到互聯網公司能夠活好三年以上的,其實活好三年的確實不多,除了像谷歌也好,亞馬遜也好,騰訊也好,我們活了這幾年,每家都活得很累很辛苦,背后的對未來的不可預測,都很擔心。既然傳統活得也不好,互聯網企業活得也不好,我覺得合在一起就應該活得很好。”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在入股蘇寧后的發布會上這樣說道。
“跟好的合伙人一起工作,就像跟自己老婆在一起一樣,可能還會更有默契。合伙人必須在問題發生時懂得問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互相推諉;必須充分信任和尊重彼此,有承擔風險的能力。甚至你的合伙人會比老婆更懂你,不用太多交流,一個動作,一個決定,盡在其中。”
——奇虎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
“中國缺少大量真知灼見,且做事靠譜的核心人才。從大疆的發展經歷來看,我們面對太多的發展機會,卻缺少有能力把問題‘看清楚,想明白,能指出的人才。具有真知灼見和創新求真的人才,在我國已經成為及其稀缺的資源。”
——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汪滔。
“創業是需要搏命的,創業成功的人一般不會再去搏命,因為人生階段不一樣了。投資是搏彩,但也是搏命的一部分,我已經找到了自己在投資領域的獨特價值。未來兩三年是創業的黃金時期,甚至連廁所革命都蘊含千億商機。但是中國由于落后所產生的特色創業機會,在一二十年內會徹底消失。”
——新東方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徐小平。
“每個人參與的游戲不同,有的人用兩億賺兩億,有的人拿兩百萬掙兩百萬,虧也一樣。你們感覺我的經歷跌宕,但我覺得還好,命運之神一直挺眷顧我的。我信命,一直很努力。盡人事才有資格聽天命。”
——臺灣名嘴曹啟泰。
“很多創業公司拿到投資以后,特別從管理到資源調動上,包括到品牌宣傳營銷上面,基本都是一抹黑的狀態,很多公司因為這種原因就做沒了。既然已經投了資,拿了錢,很多人是希望公司做好的。最不想聽到的就是我們能幫你賺錢,我們用你幫我們賺什么錢?我們是想支持你實現夢想,成為下一個馬云、馬化騰。”
——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
“互聯網行業是個競爭異常激烈的高危行業——業務或者根據地壁壘不夠強,最好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份,一旦暴露出來就容易挨打,甚至被扼殺在搖籃里。”
——尚德機構創始人歐蓬。
“一個行業能不能發展快,就看他背后供給能不能非常充足,所以我們一直做這樣的行業。我們目前的眾包體系,在人與人之間是相對比較平等的東西,我們一直在倡導人與人之間是相對平等的,沒有太多的高低之分,而且服務是沒有高低之分的,在國外服務是要給小費的,是因為我尊重你,是我不會所以找你,而不是你比我低、比我賤。所以,我們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一定遵守的是他們之間的平等。”
——e袋洗CEO陸文勇。
“未來的股權眾籌承載著“支持大眾創新、幫助萬眾創業”的使命,與創客、孵化器、眾包等業務形態一起構成新型創業服務生態圈,同時通過互聯網新興技術對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金融市場和金融功能帶來變革與創新,國家對此寄有厚望,出發點是規范發展。從多次行業研討會上,證監會創新部和證券業協會的領導都一直是非常明確這個態度和立場。”
——云籌CEO謝宏中。
“過去十年,以淘寶為首的電商對70后、80后這一批網絡消費用戶培育已經成熟,現在已經成長為社會消費主力,有著龐大的中產階級人群。以85后為界,年輕一代消費者崛起,他們成長于互聯網時代,個性獨立,消費觀更重視自己的主觀喜好,對產品的個性和差異化要求更高。”
——步步高董事長王填。
“阿里影業的戰略機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這個行業未來幾年將因為互聯網信息技術而發生巨大變化的判斷,以及整個行業產業鏈利益機制的重塑、行業各個環節從中獲益的程度,而不僅僅是阿里影業自己的產品開發和制造。評價這個公司價值的核心標準在于,我們是否真正深度參與了這個行業的變革、促進了這種變革,并讓這個行業在全球范圍更有競爭力。”
——阿里影業CEO張強。
“巨頭的沖擊不是第一次了,這不是成敗的關鍵。現在去分析巨頭,它們以前的問題和優勢到現在都沒變過,已經不是第一次做這塊業務了,如果要成早就成了。跨界就是一個機遇問題,但沒那么容易,你說各家重視嗎?一定是重視的,因為有錢有資源。但跨界競爭目前還沒有看到有成功的。這個行業最不缺的就是錢,關鍵是如何建立門檻。不過,你說一定不成功也不一定,我們危機感是在的,與其研究半天它們要怎么做,還不如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大眾點評CEO張濤。
“對于我們的平臺來講,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商業模式,最好的內容有最好的回報,其他的內容,通過廣告模式,獲得更多的回報,但是更需要流量。最好的內容只要是它有固定的觀看人群,無論是多是少,都得到相應的用戶回報。所以對于視頻網站來講,付費+免費模式,能讓我們生態系統更豐富,收費模式更豐富,生態系統更健康。視頻付費的臺風已經來了,未來還有多種的強大的因素來支撐我們把這個風口做得更大,讓我們把收費觀看的商業模式做得更好。”
——愛奇藝CEO龔宇。
“2015年李寧品牌正經歷從裝備供應商到互聯網+運動生活服務供應商的轉變。從運動員到企業家,其實都是一個不斷突破自我、勇敢地去面對挑戰和困難并獲得“重生”的過程。這就像李寧公司始終直面行業挑戰、積極轉型一樣,未來也將勇于創新,敢于擔當,再創輝煌。“互聯網+體育”的戰略探索下,在產品、渠道、O2O聯動與消費者互動等層面,李寧品牌正積極尋求突破。”
——原中國著名體操隊運動員,“李寧”運動品牌董事長李寧。
利用互聯網工具,不管到家服務,還是到店服務,比如洗衣服、美甲的、捏腳的、按摩的,說到底是人類的又一次解放,對手藝人的解放。他們之前為公司上班,依附于機構,機構抽成40%、50%甚至更多。移動互聯網時代,依托于趕集這樣的平臺,把服務標準化,解決信任等問題,手藝人不需要任何中間環節,就能直達消費者,收入幾乎全部歸手藝人。”
——趕集網CEO楊浩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