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企業四大落地系統(商業模式、管理模式、生產模式、營銷模式),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商業模式的互聯網化,即利用互聯網精神(平等、開放、協作、分享)來顛覆和重構整個商業價值鏈,目前來看主要分為六種商業模式。
工具+社群+商業模式“互聯網+”商業模式之一
如今的互聯網正在催熟新的商業模式即“工具+社群+電商/微商”的混合模式。比如微信最開始就是一個社交工具,先是通過各種工具屬性/社交屬性/價值內容的核心功能過濾出海量的目標用戶,后來加入了朋友圈點贊與評論等社區功能,繼而添加了微信支付、精選商品、電影票、手機話費充值等商業功能。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簡單來說,工具如同一道銳利的刀鋒,它能夠滿足用戶的痛點需求,用來做流量的入口,但它無法有效沉淀粉絲用戶。社群是關系屬性,用來沉淀流量;商業是交易屬性,用來變現流量價值。三者看上去是三張皮,但內在融合的邏輯是一體化的。
長尾型商業模式“互聯網+”商業模式之二
長尾概念由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這個概念描述了媒體行業從面向大量用戶銷售少數拳頭產品,到銷售龐大數量的利基產品的轉變,雖然每種利基產品相對而言只產生小額銷售量。通過C2B實現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核心是“多款少量”。所以長尾模式需要低庫存成本和強大的平臺,并使得利基產品對于興趣買家來說容易獲得。例如ZARA。
跨界商業模式“互聯網+”商業模式之三
互聯網預言家凱文·凱利曾表示,不管你們是做哪個行業的,真正對你們構成最大威脅的對手一定不是現在行業內的對手,而是那些行業之外你看不到的競爭對手。
馬化騰曾說:“互聯網在跨界進入其他領域的時候,思考的都是如何才能夠將原來傳統行業鏈條的利益分配模式打破,把原來獲取利益最多的一方干掉,這樣才能夠重新洗牌。反正這塊市場原本就沒有我的利益,因此讓大家都賺錢也無所謂。正是基于這樣的思維,才誕生出新的經營和贏利模式以及新的公司。”而身處傳統行業的人士在進行互聯網轉型的時候,往往非常舍不得或不愿意放棄依靠壟斷或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既得利益。
因此,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只要抓住傳統行業價值鏈條當中的低效或高利潤環節,利用互聯網工具和互聯網思維,重新構建商業價值鏈就有機會獲得成功。
免費商業模式“互聯網+”商業模式之四
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是以免費、好的產品吸引到很多的用戶,然后通過新的產品提供有一定價值的服務給不同的用戶,在此基礎上再構建商業模式?;ヂ摼W顛覆傳統企業的常用打法就是在傳統企業用來賺錢的領域免費,從而徹底把傳統企業的客戶群帶走,繼而轉化成流量,然后再利用延伸價值鏈或增值服務來實現盈利。
如果有一種商業模式既可以統攝未來的市場,也可以擠垮當前的市場,那就是免費的模式。信息時代的精神領袖克里斯·安德森在《免費:商業的未來》中歸納基于核心服務完全免費的商業模式:一是直接交叉補貼,二是第三方市場,三是免費加收費,四是純免費。
O2O商業模式“互聯網+”商業模式之五
移動互聯網的地理位置信息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機遇,這個機遇就是O2O,二維碼是線上和線下的關鍵入口,將后端蘊藏的豐富資源帶到前端,O2O和二維碼是移動開發者應該具備的基礎能力。
O2O主要包括兩種場景:一是線上到線下,用戶在線上購買或預訂服務,再到線下商戶實地享受服務,目前這種類型比較多;二是線下到線上,用戶通過線下實體店體驗并選好商品,然后通過線上下單來購買商品。廣義的O2O就是將互聯網思維與傳統產業相融合,未來O2O的發展將突破線上和線下的界限,實現線上線下、虛實之間的深度融合,其模式的核心是基于平等、開放、互動、迭代、共享等互聯網思維,利用高效率、低成本的互聯網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鏈中的低效率環節。
平臺商業模式“互聯網+”商業模式之六
互聯網的世界是無邊界的,市場是全國乃至全球。平臺型商業模式的核心是打造足夠大的平臺,產品更為多元化和多樣化,更加重視用戶體驗和產品的閉環設計。
張瑞敏對平臺型企業的理解就是利用互聯網平臺,企業可以放大。主要原因有:第一,互聯網平臺是開放的,可以整合全球的各種資源;第二,互聯網平臺可以讓所有的用戶參與進來,實現企業和用戶之間的零距離。在互聯網時代,用戶的需求變化越來越快,越來越難以捉摸,單靠企業自身所擁有的資源、人才和能力很難快速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這就要求建立一個更大的商業生態網絡。通過平臺以最快的速度匯聚資源,滿足用戶多元化的個性化需求。所以平臺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個多方共贏互利的生態圈。
但是對于傳統企業而言,不要輕易嘗試做平臺,尤其是中小企業不要一味地追求大而全,而是應該集中自己的優勢資源,發現自身產品或服務的獨特性,瞄準目標用戶,快速地打造一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