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賈春梅
解決實際問題與基礎研究并重
——訪集團公司高級專家、石油物探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呂公河
□ 本刊記者 賈春梅
一是圍繞中國石化的實際問題,快速實現技術突破,以破解一些急迫問題;二是從長遠的技術發展考慮,開展基礎性的研究,探求原始創新,提高地震勘探技術的綜合能力。
近日,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高級專家、石油物探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呂公河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他認為中國石化的物探技術要遵循“需求牽引,創新驅動”的科研理念,在集團公司支撐當前、引領未來發展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 石油物探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呂公河。
記者:您如何看待創新驅動戰略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呂公河: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是快速發展的三十年,經濟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引進了許多國外先進的經驗和技術。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逐步凸顯了經濟快速發展和創新不足之間的矛盾。黨的十八大做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決策,這是一項深化改革和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
中國石化經歷了同樣的發展歷程,特別是隨著油氣勘探開發的不斷深入發展,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復雜,新的難題不斷出現,對管理和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國際油價持續低迷,使石油石化行業進入一個寒冬期,加大了困難的程度,也迎來了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時期。
記者:您認為對中國石化來說,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首要任務是什么?
呂公河:中國石化的科研院所在過去長期研究中,基本上是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大都屬于跟著別人跑。當我們越來越接近甚至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時,核心頂尖技術將沒有先例可參考,這時候我們迫切需要完成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這是實現創新驅動的首要任務。面對目前我們遇到的種種困難,只有通過全方位的創新來解決難題,才能促進石油石化工業的發展,實現新常態下的中國石化可持續穩步的發展。
記者:當前,中國石化存在的勘探難題主要有哪些?
呂公河:在實用技術方面,東部老油區勘探目標越來越小,要求地震勘探分辨地質體的能力越來越強。針對薄砂體、小斷塊的刻畫和剩余油分布,地震勘探的分辨尺度都要不斷變小:縱向上,就像一把尺子,尺子刻度越精細越好,能夠量出最薄的地層厚度;在橫向上,就像一張漁網,漁網的網眼越小越好,能夠捕捉最小的地質體和探測剩余油的分布。西部和南方山前帶是一個久攻未克的世界級難題。過去依靠地震勘探技術的進步相繼發現了一些大的油氣田,但對于一些地表更加復雜的灰巖出露區域,還需要地震勘探采集技術和成像技術的進一步攻關。非常規油氣的勘探也是個難題,就像大家形容的“常規油氣是從動脈里采血,非常規油氣特別是頁巖氣,就像是在毛細血管里采血”,可想難度之大。特別是在我國地質背景特別復雜的條件下,要找準“毛細血管”比較發育的地方,地震勘探一定要有非常高的技術。另外,對于水平井的軌跡設計、壓裂破裂點的檢測等都需要地震勘探技術的不斷提高。
中國石化還存在著許多地震勘探的困難區域,比如黃土塬、沙漠、海洋、下揚子深層、火成巖和紅層覆蓋區等,這些復雜區域對地震勘探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記者:您認為物探技術領域應該如何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呂公河:地震勘探作為油氣勘探的核心技術,在石油勘探開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不斷提供后備儲量來穩定油氣持續開采。油氣勘探開發的不斷深入,對地震勘探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石化還存在著前面所提到的種種勘探難題。為滿足需求,我們必須不斷推進技術創新,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具體的技術創新從兩個層面來進行,一是圍繞中國石化的實際問題,快速實現技術突破,以破解一些急迫問題;二是從長遠的技術發展考慮,開展基礎性的研究,探求原始創新,提高地震勘探技術的綜合能力。在強調實用技術創新的同時,一定要有一些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從事基礎性的研究工作。
記者:以物探院為例,您認為直屬研究院在實現中國石化創新驅動戰略方面有哪些優勢?
呂公河:直屬研究院是中國石化科研創新的主力軍,正像集團公司董事長王玉普指出,“創新是科研院所的本質屬性”。我們物探院也應該成為科研管理和技術創新的搖籃。
直屬研究院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發揮帶頭引領作用。物探院目前擁有集團公司首席高級專家1人、集團公司高級專家2人、首席專家6人、院專家12人以及三百多人的科研力量,在中國石化內部具有明顯的優勢。從所擁有的技術來看,從地震勘探實驗、采集到處理和解釋,形成完整的技術系列,還研制了具有中國石化自主知識產權的采集軟件系統、成像軟件系統、解釋軟件系統以及壓裂微震檢測軟件。
物探院被定位為中國石化的“一部三中心”,即集團公司的“參謀部”、新技術的研究中心、生產技術的支撐中心、軟件產品的研發中心。所有直屬院都一樣在中國石化創新發展中起著重要支撐作用,是技術創新的引領者、組織者、實施者和推動者,是中國石化創新驅動發展的中堅力量。直屬研究院應該承擔起重大基礎研究任務,為技術創新和持續發展提供支持,還要牽頭聯合生產企業,針對中國石化存在的一些重大的技術難題組成技術攻關聯合體,共同完成技術攻關任務。
記者:將來,物探院將在哪些方向著力爭取盡快實現創新驅動戰略?
呂公河:物探院提出了“需求牽引、創新驅動”的科研理念。中國石化油氣地震勘探技術的發展,應緊緊圍繞“支撐當前,引領未來”的發展方向,注重核心技術的研發和創新,促進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根據中國石化面對的勘探難題和技術發展的需要,物探院將大力發展“兩寬一高”的地震勘探技術,即寬方位、寬頻帶和高密度的地震勘探技術?!皩挿轿弧笔潜M可能全方位地獲得地質目標反射回來的地震波信息,“寬頻帶”是指得到的地震波從低頻到高頻要有較寬的頻帶,“高密度”就是觀測地震波點位的密度要高,以盡可能地取全波場信息。在地震成像方面,將發展各向異性逆時偏移、全波形反演和波場重構反演技術,以打造高精度的成像技術。在地震解釋方面,針對復雜的儲層問題,大力發展精細的儲層描述與流體預測技術,以適應中國石化油氣工業不斷發展的需求。
在整體前瞻性發展上,開展“全息地震勘探技術”研究,即“全波型、全波場、全方位、全頻段”四全地震勘探技術;在應對復雜地表地質條件時,可發展稀疏采樣(隨機采樣)地震勘探技術,既可以避開地表的影響,又能減少勘探投入。
在基礎研究領域,首先要加強實驗技術研究,破解物理現象的內在原因,指導地震勘探的實踐,促進技術水平的提高。其次,加大地震勘探相關基礎物理方面的研究力度,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和勘探精度。再次要加強復雜介質地震波傳播規律的研究,提高地震勘探復雜目標的成像技術水平。最后要加強巖石物性和地震波屬性間響應關系研究,提高屬性反演量化解釋的技術??傊?,要立足當前,著眼未來,應用技術和基礎研究相互促進,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推進地震勘探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