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吉澤
新西蘭的農業經營與管理
■龍吉澤
新西蘭位于太平洋西南部,介于赤道和南極之間。由南島、北島及一些小島組成。國土總面積268680km2,水域面積占2.1%。境內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其總面積75%以上,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差不大,平均氣溫夏季20℃、冬季12℃。植物生長十分茂盛,森林覆蓋率達29%,天然牧場或農場占國土面積的一半,廣袤的森林和牧場使新西蘭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王國。
新西蘭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80%左右,從事畜牧業的人口約占農業人口的80%,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養羊、養牛頭數最多的國家。新西蘭家庭農場占農場總面積的一半以上,農場主及其家庭成員占農場勞動力的3/4。新西蘭人少地多,牧場尤其遼闊,全國人均占地3.8hm2。新西蘭家庭農場的規模只有澳大利亞的1/10左右,也比美國的要小些,飼養牛羊的農場平均規模為538hm2。新西蘭的農業已經高度機械化、專業化、經營集約化,目前有3/4的牧場以經營某一產品為主,專業化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由于國內市場有限,絕大部分畜牧產品需要到國際市場上尋求銷路。新西蘭主要種植小麥、大麥、燕麥、新西蘭麻、水果等農作物。新西蘭人均耕地面積0.11hm2,近年來糧食生產呈下降趨勢,糧食自給率低,糧食進口不斷上升,主要從澳大利亞進口。新西蘭的玉米主要產在北島,面積在1.5萬hm2左右,單產非常高,主要用途是作畜禽飼料。近10多年里,新西蘭的蔬菜和水果生產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水果為蘋果、獼猴桃、葡萄以及一些亞熱帶、熱帶水果。獼猴桃原產于中國,西方人長期以來稱之為“中國醋栗”。新西蘭引進后經農業專家精心培育,改良了品質,種植面積在20世紀70年代迅速擴大?,F在新西蘭的獼猴桃已經以“幾維果”(kiwifruit,幾維鳥是新西蘭的國鳥)而聞名于世,它的單果重量大、耐儲藏,已經成為新西蘭重要的產業和出口的“王牌產品”。
新西蘭是農業的凈出口國。主要貿易伙伴是澳大利亞、亞洲、美國及歐洲地區。新西蘭最重要的出口產品是羊毛、肉類、奶制品、皮革等畜產品,其出口值占出口總值的4/5以上。新西蘭的羊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新西蘭的羔羊肉主要向歐洲出口,新西蘭羊毛主要出口到中國,牛肉和小牛肉的主要出口對象是美國,占總出口的63%。新西蘭的鹿肉絕大部分出口到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鹿茸主要出口韓國和中國香港地區。乳制品出口約占新西蘭全部出口的1/4,國內生產總值的7%以上。新西蘭最大的乳制品生產企業恒天然瞄準中國等新興市場,調整后的發展戰略包括強力推進在中國、東盟和拉丁美洲等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的發展,擴大其海外奶源的產量等。其在華建設的幾個實驗性農場已開始生產高質量奶源,完全符合相關標準及市場要求。在園藝類產品的出口中,獼猴桃已經超過蘋果而高居第一位,約占園藝類產品出口值的31%,托盤是新西蘭獼猴桃的包裝單位,合3.5kg,類似于盛雞蛋的托盤,可以防止壓壞。新西蘭獼猴桃的主要出口市場是歐盟地區和日本。新西蘭的林產品和魚類出口也很可觀,主要出口品種是龍蝦。
新西蘭由于農業生產與工業和商業配合密切,完全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生產規模和品種規格,所以農業科學技術先進,應用程度很高。新西蘭90%的農場有電力供應,由于雨量分布較為均勻,一般不需灌溉。航空施肥水平居世界前列,施肥面積共738萬hm2,其中航空施肥面積約占1/2。肥料種類以磷肥為主,其次是調節土壤酸度的石灰,氮肥用量很少,現磷肥生產基本自給。近年來對奶品生產基地的牧草增施鉀肥,以便改進牧草質量。氮肥除補充冬季牧草生長外,還用于園藝和糧食作物。最近還強調增施硫元素,飼料作物增施硒和鎂,牧草增施銅。
近年在種植作物改良和推廣優良品種方面成績顯著。小麥主要品種有歐勞阿(Orolla)、卡臘妙(Karamu)、朗哥提(Rongotea)以及塔卡希(Takhe),適應性強、品質較好。大麥品種有特里昂弗(Triumph)、金牌(Golden Marker)和凱姆(Kym)。燕麥品種為馬普阿(Maptua)。豌豆品種有藍沸(Blue Boiling)和楓葉豌豆(Maple)。馬鈴薯由于采用了優良品種,近年來面積未增,產量卻增加了一倍。冬季生產的甘藍雜交種有Green Gold,皺葉型甘藍以及紅甘藍;全年生產的品種大多為光葉、球型或平頭型甘藍。獼猴桃是1904年從中國引入,品種得到改良、栽培農藝得到改進,使單產水平大大提高,被認為是獼猴桃栽培技術史上的一項重大革新。
在植物保護方面,推廣可控霧滴式噴霧器,一般采用拖拉機噴藥,或用飛機施藥。近年微粉劑使用廣泛,尤其是結合施肥用飛機噴撒粒劑除草,效果頗佳。熏蒸劑主要用于封閉式谷倉、溫室和大棚,穿透力強,但藥效持久性差。農業氣象方面,根據地形、氣候和土地類型分行業進行預報,尤其是對新西蘭國計民生具有重要地位的奶業和羊毛業,做出及時而正確的天氣預報,更有重要意義。
在畜牧業方面現已普遍推廣乳牛人工授精技術、液氮冷凍精液技術,不但配種率提高,其后代產奶能力已達世界先進水平,現每頭奶牛平均年產奶量3200L,產奶脂153kg。乳牛品種以娟柵為主。綿羊以羅姆尼中細毛羊為主,還有肉毛兼用型考力代羊,肉用南丘羊和美利奴細毛羊。近年養鹿水平迅速提高,已由直升機捕獲野鹿轉為人工馴養,還從加拿大引進麋鹿和從歐洲引進優良的鹿品種。目前有3500個鹿場,已形成生產、加工、出口體系。近年山羊業發展也很快,正在執行雜交育種計劃,以滿足對開司米羊毛的需求。
新西蘭的農業科研工作主要由農業科研機構、綜合性大學和農學院承擔。農業研究局下設羅柯拉農業研究中心、Invermay農業研究中心(主要負責南島的農業科研)及眾多的研究試驗站。羅柯拉農業研究中心主要承擔農業研究局的科研項目,有四個行政管理機構,南北島各兩個。有兩個主要的研究站,羅柯拉動物研究站、羅柯拉土壤和作物研究站。這兩個研究站除本身主要的科研任務外,還從事本地區的一些輔助性研究。羅柯拉動物研究站主要的研究內容包括動物疾病、育種、家畜管理與營養、繁殖生理等。羅柯拉土壤和作物研究站主要研究土壤化學與微生物學,植物與分析化學及害蟲控制等。Invermay農業研究中心主要負責南島的農業科研工作,但其許研究項目跨地區和國家。該中心設有Tara高坡農業研究站、林地研究站、Ivermay動物健康實驗室和棘球蚴病實驗站等。屬于國家科學工業研究部領導的農業研究所有6個,即植物研究所(設3個站)、作物研究所(設有3個站)、草地研究所(有4個管理站)、園藝和加工研究所(有4個園藝研究場)、植物病害研究所(設4個站)及土壤研究所(設9個分所)。
新西蘭的農業教育包括正規大學教育和函授教育。新西蘭著名的農業類大學當屬梅西大學和林肯學院,他們都配有自己的農業研究中心,其中梅西大學有與其他科研生產單位合辦的研究所11個。梅西大學以農業綜合教育聞名,該校設有大學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學制,培養不同類型的農業人才。如大學本科設有三年制的農學士和四年制的農理學士。四年制所設的專業有農場管理和推廣、農業工程、植物生產、水土保持和農業經濟及市場學等。每個專業可選4~5門課,如植物生產可選修草和作物生產、植物生物化學等。這種專業的定向學習是為進一步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打下基礎,也為學生畢業后到專業機構就業創造條件。農學士第三年每周有12學時的生產體系課,生產性較強,主要在農場完成,如讓學生制定奶牛飼養計劃和學會如何當農場經理。專修科為一年制,是取得農民資格的一種途徑。申請入學者必須高中畢業,至少有18個月的農場實踐經驗,除聽課做實驗外,還要到指定的農場從事生產實踐,并寫出實習報告。梅西大學除招收正規學生外,還招收大量的函授生,并授予學位。學員包括教師、農民、保育員等,大部分采用業余學習,學校放假期間函授生便來校集中學習。
新西蘭高度重視生產技術的推廣、普及和應用,這是確保其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基礎。一是專家教授農民化。在大學任教的許多畜牧方面的專家教授都有在農場長期工作過的經歷,有的甚至目前還是農場主。豐富的實踐知識為他們開展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支撐,他們知道生產中最需要什么,知道哪是難點和重點,知道怎樣有效解決,使其授課有很強的針對性,學生聽得懂、喜歡聽、學后就能用。二是養殖者專家化。無論是農場主還是雇傭工,都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知識。農場的雇傭工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崗前培訓,并取得相應的證書才能被雇傭。在農場就業最低必須持有三級培訓證書(最高為六級),級數與薪酬成正比。三是培訓重視全程、重視能力。培訓課程的設置貫穿畜牧業生產的全過程,即每個學員要完成從牧草種植、管理、收獲、加工到家畜飼養管理各個環節的學習。除理論學習外,要安排大量的實際操作,讓學員自己動手。這樣,使得畢業的學員能很快適應生產的需要。
新西蘭承擔農業技術推廣的機構較多。1992年新西蘭就成立了專門的農業技術推廣咨詢公司——“新西蘭農業”。除專業咨詢公司外,新西蘭農業管理科學院、農漁業部技術司、家畜改良公司、農場發展俱樂部、土地種植委員會、大學、私人和集體公司、毛利事務委員會也從事部分的農、牧、漁業技術的推廣與咨詢工作。新西蘭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人員大多來自政府機構、科研部門、大學以及民間組織。近年出現了個體專家,他們獨自工作,與任何國家、集體、民間組織無任何關系。新西蘭的推廣人員均具有大學以上學歷。農漁部技術司的專家大多數為碩士或相似的資格。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人員多數持有相關技術資格證。
新西蘭農業技術推廣主要在農業協會或俱樂部活動中進行。農場俱樂部的農業技術推廣會每月舉行一次,每次推廣活動選擇一名會員作為被訪問對象。聚會由特聘的專家組織,俱樂部成員首先參觀確定的牧場,參觀過程中可以向主人提問。然后,大家集中起來,每個人就其牧場的成功之處或特色作以描述。最后,由專家總結被參觀牧場的優缺點,發現優秀的牧場供俱樂部成員學習、參考。園藝協會的農業技術推廣會,由梅西大學牽頭,其成員包括梅西大學植物系、果品生產農場、市場預測協會和附近的果農。協會舉行活動的當天,組織者首先介紹其最新研究成果,然后是自由發言,市場預測人員對園藝產品的價格、市場情況作了介紹,并對未來的果品生產作了預測;然后是參加會議的果農提問。會議討論相當激烈,特別是果農與市場預測者之間的辯論。協會每年舉行2~3次討論會。除俱樂部、協會推廣形式外,推廣人員還采用與農場主單獨會面,進行個人訪問或農場主邀請咨詢專家到農場進行指導。信件、表格的往來也是重要推廣手段。近年,推廣人員也通過互聯網進行服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