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我尊重玻璃材料本身,并不想控制它,而只是嘗試著與它對話,理解它,融入它,使玻璃的物性和我的心性得到充分和諧。”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見到王沁的玻璃作品,第一個在腦海立刻冒出的,是這畫面。這精致的花窗、亭臺、假山、枯樹,昭示著曾經的絢爛,這淡淡的黑、淺淺的白、朦朧的景,也讓人嘆息,一切都已經過去。果然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從未想過,玻璃也能如此沖淡、清透、見素抱樸。
烏有
這套園林系列名為“烏有園”?!办`感大約是源自童年記憶的‘地主情結’?!蓖跚叩淖娓冈诰暗骆偟姆鹩『吔ㄓ幸粋€“隆昌瓷莊”,宅子很大,兩層樓,還有天井。小時候,他就在湖邊玩耍,那些波光水紋、微風細雨、亭臺樓閣、煙柳畫橋,深深地留在他記憶深處。
2013年,這段記憶被喚醒,他想要營造出心中的園林。亭臺樓閣、路廊島橋、墻垣門窗、木石花草,充分發揮玻璃的“透”,聚隱透借,幽曲疏漏,似而不似,不似而似。這便是兒時的家園么?王沁搖頭,“這是一場空想的美夢,所以才叫‘烏有’。”因為造夢,所以似真非真,令人迷惑。不過,那份恬靜卻是真實的,有一絲禪意,更多的是平淡,畢竟,這是他營造出來安頓心靈的地方。
“玻璃是一個美麗的陷阱,很容易使藝術家迷失,過于強調視覺愉悅?!彼运趸AУ母∑G和銳利,并轉化玻璃的透明和折光特性,讓材料和心性契合。
非書
“我尊重玻璃材料本身,并不想控制它,而只是嘗試著與它對話,理解它,融入它,使玻璃的物性和我的心性得到充分和諧。”這是王沁工作室個人簡介欄唯一的一句話,可以看做是他對玻璃的理解。
作為土生土長的景德鎮人,他理所當然地學了陶瓷,之所以會“跑偏”,是因為一次展會。2000年,在上海做陶藝老師的他,無意間跑去看國際玻璃藝術展?!氨徽鸷车?,沒想到玻璃也可以這么美。”從前對玻璃并無好感的他,開始覺得這個材質也挺有意思。2004年,他考到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玻璃工作室讀研究生,專業學習玻璃。
《非書·非非書》正是讀研期間的作品,透明的玻璃上,滿是濃重的潑墨,似乎有一些疑問。“這個名字源自《金剛經》,那時對我的研究方向有很多疑問。”有疑問必然想要尋找到答案,他便用玻璃來回答,用書法來闡述,揮灑自如的墨跡書寫于冰冷的玻璃中,黑白交融,冷靜、淡然。
“玻璃和陶瓷都只是材料,關鍵是找到這個材質跟心性最相符合的點?!币苍S陶瓷出身對窯始終有種牽掛,他選擇的玻璃工藝是鑄造,也要放入窯爐中加溫。相比吹制,鑄造工藝更為復雜,制模、翻模、灌蠟、精修……足足20多道工序,損耗率也更高?!皠傞_始要廢一半?!?/p>
隨著深入了解,他逐漸走出玻璃絢爛的光與色,開始沉靜在玻璃單純的“玉質”中。
文房
片山有致,寸石生情?!芭P云觀石”是王沁用清瘦的石頭為原型燒制而成的一套文房器物。玻璃文房,是王沁現在的主要研究方向。
為了做好文房系列,他注冊了“沁”品牌,專注于文房器物?!拔蚁胪ㄟ^‘沁’品牌營造一種安靜優雅的生活方式,讓人在使用過程中,相生相惜,在喧囂與浮華之外的書房意象中,重構避俗尚雅的文人器韻,在格物怡情中禪意地棲居?!?/p>
“臥云觀石”系列中,湖石式香爐很符合“禪意地棲居”這一點。“頗多嵌空洞穴,宛轉相通,不假人為,至有中虛可施香燼,靜而視之,若煙云出沒巖岫間?!秉c燃臥香放入,煙云會從香爐頂部的石縫間飄出,山頂云霧繚繞,空靈、禪意。
文房器物全部純手工制作,“不過,文房器物創作的核心并非在工藝技術,而在文質。”之所以選擇文房,他也是想把自己從“雕蟲小技”中解放出來,通過玻璃表達深層素樸的品質,通過賞物、品物、造物來修身養性、涵養身心。
“我是一個隨性的人,因為生活真的充滿了偶然性,很多東西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我們做的只能是享受當下?!睂τ诓A?,他的態度也是如此,有條件創作就繼續走,正如工作室中那句總結:這里是關于玻璃藝術的實驗場,記錄了我們在創作實踐中對觀念、材質、工藝的探索、發現和超越。玻璃是一種豐厚的媒介,熔鑄時的一瞬,能開啟無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