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林竹鳴
打造人文社科精品出版領軍品牌
——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李永強
□文|本刊記者林竹鳴

人物簡介:李永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黨委書記,法學博士、編審,中國版權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音像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數字教育出版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網絡電子出版物評審專家。其先后入選首屆北京市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第二屆北京市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第四批全國新聞出版領軍人才,并獲評第二屆高校出版人物獎、2010-2012年度北京市出版(版權)先進個人。
對于出版大國的中國來說,大學出版社自然是其中的重要方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以下簡稱人大出版社)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學出版社和大學出版社中的佼佼者,60年一路走來,始終堅持精品興社,高水平、高質量、有價值的精品力作更新迭代,一代代人大出版人共同營造了人大出版社打造精品、堅守品質和傳承文化的出版情懷和品位。
在李永強擔任人大出版社社長的3年時間里,人大出版社出版品牌的社會影響力持續擴大,各項經濟指標穩步上升。今年適逢人大出版社建社60周年,在新的起點上,如何傳承優勢,不斷創新,持續健康發展,鑄造精品出版頂尖品牌?對此,李永強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出版:說起人大出版社,大多數人心中的主流印象可能是主題出版、學術出版、精品教材出版,如《看法與說法》《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再比如我們這一代新聞人非常熟悉的郭慶光的《傳播學概論》,這幾塊應該是人大出版社精品戰略的優勢板塊所在吧?
李永強:秉承“出教材學術精品 育人文社科英才”的理念,人大出版社多年來出版了大量優秀的人文社科類圖書。我們的精品書系主要包括四個板塊:理論出版、教材出版、學術出版、大眾出版。
理論出版方面,人大出版社歷來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近年來,出版社策劃出版了國家領導人和黨政干部著述的圖書,如李瑞環《學哲學 用哲學》《看法與說法》,李鐵映《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叢書等領導人著作;策劃出版了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系列著作,如《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等大型叢書;此外還出版了一系列反映國家治理、政治經濟改革探索成果的優秀理論著作,為我社贏得了“紅色出版社”的業界聲譽。一些著作入選了中宣部、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的重要項目。教材出版方面,我社建成了學科齊備的人文社會科學本科教材體系,“21世紀系列教材”已出版近千個品種,成為我國最系統、最全面、容量最大的人文社科系列教材,有數百種教材入選“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作為“21世紀系列教材”的升級版——“新編21世紀系列教材”正在組織編寫陸續推出。學術出版方面,我社努力加強專業原創學術出版的力度,引領學術前沿,反映國內學術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如“中國經濟問題叢書”(74種)、《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14卷20冊)、“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等,在社會上特別是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大眾出版方面,近年來我社出版了一批具有很強市場影響力和文化品位的暢銷書。《毛澤東傳》發行量近百萬冊;《大道之行》上市僅一周,即在三大網店(當當、京東、亞馬遜)全部售空;《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策略思維》等都在市場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中國出版:您是2012年開始擔任社長的,這正是中國出版黃金十年即將結束、新的十年即將開始的一個關鍵節點。人大出版社精品出版是如何做到品牌傳承、創新與重構的?
李永強:人大出版社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學出版社,歷任社長都堅持服務高等教育,出版教材學術精品的出版理念,通過60年來扎實的出版工作,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出版領域成為學術出版的一面旗幟,起到了推動學術與教育發展、引領學術出版潮流的標桿作用。這是人大出版社品牌的精神內涵。
人大出版社一直以精品戰略主導出版工作,多年來形成了以教材精品建設為核心,以學術著作與大眾圖書產品研發為外延,這種“—體兩翼”的企業發展總體部署與發展方向是人大出版社品牌的發展戰略。
對于人大出版社精品出版的品牌精髓和發展經驗,在未來發展道路上我們需要傳承和堅守。近三年來,我們提出“控制選題,優化結構,打造亮點,提高效益”,也是基于精品戰略和品牌戰略而進一步提升出版社核心競爭力的實踐層面的新思路。這幾年我們集中推出匯聚了中國近代一百多位思想家經典著述的鴻篇巨作《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學術大家文集《湯一介集》(十卷本)、《蕭公權文集》(九卷本)、《中國政治思想通史》(九卷本)等頗具學術影響力的學術專著;出版了“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詞”等一批高水平的主題出版物。在大眾精品方面,我社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現實,推出了厲以寧撰寫的《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鄢一龍等學者撰寫的《大道之行》等一系列社會反響強烈的政治經濟圖書。在教材出版方面,近年來我們繼續涵養經濟、管理、法律等人文社科優勢品牌系列,“新編21世紀系列教材”(人大社經典教材“21世紀系列教材”的升級版)成為我社教材產品的新亮點。這些實際業務的深耕細作與創新思路,共同構建了人大出版社品牌在新的發展階段的特色。我認為,人大出版社的精品出版品牌的內核不是靠提出新概念來標新立異,而是腳踏實地地對出版物精細打磨,對產品線深度研發。一本本可以傳世的精品力作,一本本師生認可的優秀教材,集合出來的人大出版社精品出版的品牌影響力與社會美譽度才能支撐人大出版社未來走得更好、更遠。
面對數字化與文化產業融合的趨勢,我們也沒有固步自封,而是用開放的心態和長遠的眼光看待行業變化,利用出版社的優勢在大文化發展潮流中闊步前行。人大出版社2012年成立北京人大數字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設立培訓中心、2014年成立中華戲曲項目組。這些都是我們文化“大運營”的有益探索,同時構成了人大出版社品牌創新與重構的新亮點。
中國出版:伴隨著數字化、大數據、媒體融合乃至近半年來越來越火的“互聯網+”的撲面而來,我們的出版生活也在發生著顯著改變。有人說,出版業的數字化是被倒逼出來的。更有人說,今天這樣的時代,你若不主動數字化,就要被數字化。您認為應當如何處理數字化與精品出版的關系?
李永強:即使在新媒體環境下,精品出版依然是出版業不可偏離的行業生存之道。精品出版可以簡單歸納為:在尊重編輯出版規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發揮編輯出版人員主觀能動性,傳承文化精神,搭建文化平臺,鼓勵內容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出版觀念和操作方法。在新媒體環境下,運用新技術,探索新的內容產生形式和呈現形式,探索、傳播機制及商業模式是中國出版業面臨的全新課題。人大出版社通過數字業務的發展也在積極探索數字時代精品出版的模式,但精品出版無論載體形式如何多元化,文化內容品質的內在要求是一成不變的。人大出版社的精品出版戰略在數字時代依然是內容為王。
但不容置疑的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以及多媒體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出版行業也不例外。然而在轉型過程中,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許多出版機構在數字化過程中仍然遭遇了不小的瓶頸。解決這一困境,歸根到底,還是要認清行業數字化、融合化的方向。數字媒體不只是對傳統媒體的一種補充,而是對傳統媒體的重塑,然后出版機構結合自身優勢,找到可以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妥善處理轉型中運作管理和盈利模式之間的關系,從人員和制度安排上探索出一條適應數字時代的新聞出版轉型發展之路。
中國出版:文化大運營的理念是否就是人大出版社探索出版轉型之路的重要支撐點?
李永強:近幾年來,文化出版產業面臨有史以來最好的產業政策環境。人大出版社在做大做強主營圖書出版業務的同時,也順勢而為,樹立了“大運營”的概念。所謂“大運營”,就是在立足于內容、立足于傳統的出版產業,面向全媒體出版的同時,放眼整個文化產業。
近年來,結合傳統優勢,我社在以下三個方面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首先,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數字化發展。面向人文社科科學教育用戶、專業用戶和大眾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數字教育服務、專業知識服務和便捷愉悅的大眾閱讀服務,努力成為人文社會科學重要的數字信息服務提供商和數字內容出版的領先者。對傳統出版流程的數字化再造既是人大出版社“十二五”數字出版的戰略定位的應有之義,也是我們成立北京人大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初衷所在。
其次,嘗試開拓培訓業務。2014年,人大出版社嘗試開拓了培訓業務。根據出版社在出版行業從業各個流程工作的實踐經驗,結合人大出版社及其他社某些出色板塊、經典案例,加以分析、分享,提供方案、設計課程,以期達到出版業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目的。人大出版社的培訓是與出版社的主業相結合的,憑借人大出版社在出版行業的品牌影響力。一年多的探索表明,出版社很適合成為培訓平臺,因為各種優秀資源均可以在出版社這個平臺上發光出彩。
再次,以記錄歷史的思維發展音像出版。通過影像記錄歷史與文化,給影像文化以文獻性的留存;通過影像記錄呈現中國改革發展的社會風貌,讓世界更加直觀地了解現代中國。比如,從2009年起,人大出版社開啟了“劇場影音紀錄”項目的創建,出版社和北京、上海、廣州、臺灣等各地的小劇場上演的戲劇進行了合作拍攝,現在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戲劇資源庫。此外,我們還出版了如《中國共產黨》(中英文)、《世界經濟中的中國坐標》(中英文) 等一批反映當代中國發展成就的音像制品,積極傳播中國內容和中國經驗。
中國出版:今年美國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中,人大出版社版權輸出成績不俗,同時獲得“優秀版權輸出獎”和“優秀活動獎”,請結合人大出版社近年來的版權輸出實踐,談談中國原創出版品牌如何真正走向世界,讓世界讀懂中國故事。
李永強:中國人文社科教育領域的學術成果和學術精華,是向海外宣傳和介紹一個真實中國的寶貴財富。過去7年,人大出版社圖書走出去綜合排名在單體社中位于前列。我們一直專心致力于把中國最優秀的學術成果,通過最有影響力的方式和渠道,讓今日中國的真貌、中國形象和中國聲音真正走進世界讀者心中,滿足世界日益關注中國、渴望了解中國的愿望與需要。
說到原創出版品牌,我認為應該是一個集群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中國文化整體的對外傳播能力,是中國文化發揮國際影響力的載體,是中國成為世界強國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它不單單是一個出版社走出去的事情,而且是整個中國文化產業在世界范圍內做大做強的宏偉事業。作為一個出版社一定要把對走出去工作的認識上升到國家使命、文化傳播的高度來理解,才能做好走出去精品,傳播好中國聲音。具體到操作層面,中國原創出版品牌要真正走向世界,讓世界真正讀懂中國故事的關鍵是發掘自身產品優勢,把握國際文化交流動向與訴求,用世界語言傳播中國內容,形成出版企業走出去品牌的獨特優勢。
我相信,隨著我國出版業在走出去之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穩,中華文化影響力、競爭力將顯著提高,中國的國家形象將較快改善,與世界各國的文化關系將更加緊密,在國際文化事務中的作用將更加突出,中國所倡導的堅持文化多樣性、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與努力也能夠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理解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