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淮海工學院土木學院建筑系(222000)
連云港南城古街聚落肌理研究
李琳
淮海工學院土木學院建筑系(222000)
通過對連云港南城古街聚落肌理的研究,分析了其所在的區位、歷史格局、街區肌理、院落肌理及其存留狀況,對古街的文化經濟價值進行了分析,并進行了古街肌理的保護策略研究探索,提出了修葺保護與開發利用并存、政府督導與民眾參與并行的積極手段,形成南城古街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人居環境科學;南城古街;傳統聚落;可持續發展
“人居環境科學是一門以人類聚居(包括鄉村、集鎮、城市等)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人居環境科學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而不像城市規劃學、地理學、社會學那樣,只涉及人類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個側面。研究人居環境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類聚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更好地建設符合人類理想的聚居環境[1]。”
聚落一詞在當今社會中多指人類生活地域中的村落、城鎮和城市,是在一定地域內發生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特定的生活方式、特定的文化內涵的總和。它復雜的經濟、文化現象和社會發展過程,形成了一個特定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背景中的居住關系、人文關系及社會關系。因此,傳統聚落形成模式的精神內涵是我們在進行任何古聚居地分析時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文章的實踐資料全部來源于對連云港南城進行的古建測繪調研,經前期充分的歷史資料研讀及后期根據測繪成果進行的圖紙匯總,產生了體系化的認識。這里以調研內容為基礎,結合理論指導及技術支撐,從各方面剖析了南城地區居民建筑的肌理特點,論述了連云港地區傳統民居所體現的可持續發展形態的人居理念。
第一部分為南城古鎮現狀簡介。介紹南城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基本特色。
第二部分為南城古街聚落肌理分析。通過對南城地區街區肌理、院落肌理及建筑特色的分析,呈現古街區的歷史風貌及現狀。
第三部分為南城古街價值分析。通過對古街區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分析,凸顯其保護與開發的意義與價值。
第四部分為南城古街古跡肌理保護策略研究。介紹“修葺保護與開發利用并存”及“政府督導與民眾參與并行”的古建街區保護策略。
南城古鎮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花果山風景區西南,與孔望山遙遙相望,是連云港市和云臺區的南大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鎮兩側被東、西鳳凰山圍合,鳳鳴湖沿鎮區一側穿過,形成了“兩山夾一鎮、秀水鎮邊流的風水格局。自隋唐以來,一條不足百米長的石級蜿蜒小道穿越山腳之下,通至山門,民間稱為神道。鎮東與云臺山接壤,南臨灌云縣寧海鄉,西接海州區錦屏鎮,北與市區毗連,總面積4.8平方公里。我們今天看到的“古鳳凰城”四字是清代海州州牧王金鈞所題。
南城古鎮因其獨特的地理區位及歷史沿革,形成了其特殊的人文景觀及聚落特色,帶有深刻的地理文化烙印。
古鎮聚落的核心是“人”,是人類出于生產生活的需要,以大自然為背景,形成的一種聚居方式。這種方式的形成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特征,總而言之都是反映出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和諧統一[2]。
對于聚落肌理的分析,我們從街區肌理入手,從整體骨架進行分析,逐步延伸到院落及建筑,將復雜的內容條理化,細致分析南城古街整體的民居特色。
4.1街區肌理
南城古街即古鳳凰街是連云港最具特色的古街,又叫六朝一條街,從南城門向北全長三華里又九十九步,故有“南頭到北頭,三里出點頭”之說,是明清時代南城的縮影。古南城的文化精華都濃縮在這條街道的兩側,街寬六尺,在現在看起來非常狹長。由于通過車輛的長期碾壓,街心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車轍,反映著古街悠久的歷史。古街共用龍骨石1 339塊,后經歷史變革,絕大多數房屋廈檐被拆除,僅有一些古老的庭院建筑和遺存的“上馬石”還依稀可見。窄巷穿行,路兩旁的民居毗鄰相連,突出了“龍骨型”道路的核心地位。因此,所有的院落也都采取了東西向大門,主入口臨向主道路(見圖1)。

圖1 南城古街街區圖
4.2院落肌理
沿著主路前行,高墻封閉,只能根據院墻的長度揣測院落的規模。墻體除了少部分為磚砌的以外,大部分仍然保留了南城典型的建筑風格——亂石砌墻,不用水泥,從有些瀕臨倒塌的墻體可看出,有些墻體厚度接近半米。青瓦屋面,斗拱出檐伸向街心(見圖2)。

圖2 南城古街院墻圖
由于臨街門面過去都是鋪面,所以從現在的格局可以清晰地看出明清時代“前店后坊”的傳統住宅模式。
這里的民居每家都有兩三道穿堂,三五進庭院。臨街的作為店面對外營業,后面依次為第一道、二道、三道、四道天井等作為廂房或主屋的過渡。對應的主屋有的為客廳,有的供家長居住,有的是子女的住所,在大部分的空間利用中,天井往往與廚房、花園菜園等相結合,體現出了功能的多樣化(見圖3)。

圖3 住宅模式圖
住房為南北向,大都是“金”字木梁、磚椽,有的帶抄手廊,屋內羅磚鋪地,屏風隔斷,保持了清代的建筑風格(見圖4)。院落內門窗洞口尺度符合人體尺度,不大但是切合生活,有的會在角落處加砌一處小房,比正常尺度略小,作為雜物間用。在院落內,經常會看到散放的蘆葦或是條木,這里的人們還是采用著最初流傳下來的手法修葺望板、屋面,真正用古老的手法實現了“修舊如舊”。

圖4 住房“金”字木梁、磚椽圖
4.3建筑特色
南城地區的建筑特色與院落肌理是緊密聯系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墻面的肌理特色。無論是磚砌的還是亂石砌的,還是用糯米合著石灰砌筑的,每家每戶都用精細的筆法進行墻面的裝飾,無論是“福”字還是倒掛的蝙蝠、仙鶴或者寶瓶,栩栩如生的刻畫處處體現著勞動人民對于美好生活地向往(見圖5),融入了人們對生活的解讀,或淡然,或憨樂。在聚落的生活中,這些已經成為一種傳承,記載著一座城的靜謐與歡樂。在這里,嬉戲的孩童,閑享編織快樂的老人,過著這方水土庇護下的最簡致的生活。

圖5 建筑墻面裝飾圖
5.1文化價值
通過對南城古街街區肌理、院落肌理及建筑特色的分析,可以看到隱藏在每一處院落每一棟建筑背后的古老歷史文化及當地風俗風情。古街的保存可以弘揚民族文化,保留蘇北民居特色,可以領略古建筑古街區古風貌,這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讀本。
5.2經濟價值
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及較小的規模,筆者發現旅游業在南城古鎮并沒有得到很好發展。南城古街作為連云港市民居風情保存良好的古鎮,將其社會歷史文化價值轉化成經濟價值,以旅游業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法完全可行。通過合理發掘和再現,使游客了解歷史,了解古街古建筑獨特的文化遺產價值,使獨特的古街風貌得到公眾的認可,對提升南城旅游影響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6.1修葺保護與開發利用并存
“修葺性的保護”與“開發性的利用”是南城古街肌理保護策略的共同出發點,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修葺性的保護”指的是對于古老街巷古老建筑的保護與復原。針對南城的特殊情況及措施的可實施性,“修葺性的保護”是保護建筑的最佳策略[3]。由于建筑搭建方式及手藝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在歷史的長河中并沒有流失,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修葺的方式拯救瀕臨坍塌的建筑,保護好建筑的原貌。
“開發性的利用”指的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研究一個具有特殊價值的歷史街區,要將其放在一個更大的空間范圍內,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它,使它與周邊的城區發展產生新的關系。在重視已存在條件的基礎上,選擇其特殊價值及特色進行運用并發展,使其具有新的活力[4]。
6.2政府督導與民眾參與并行
政府督導與民眾參與是相輔相成的必要手段。良好的政府督導能夠從更宏觀的層面、更專業的層面制定保護及開發的規劃策略,在每一個特定的規劃層次上,做到承上啟下,兼顧左右,將古城整體個性的表達與城市整體的特色和諧統一起來,實現人居環境的可持續和諧發展。
民眾參與側重的是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民眾是古街區得以保護發揚的真實力量,是古街區生活地真實體驗者。在保護與開發的過程中,有效地將民眾的意見引入整體策略,是策略得以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1]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阿里·邁達尼普爾著,歐陽文等譯.城市空間設計——社會空間過程的調查研究[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第一版),2009,8.
[3]劉宛.城市設計實踐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第一版),2006,6.
[4]梁雪,肖連望.城市空間設計[M].天津大學出版社(第二版),2006,9.江蘇省科技項目:編號2014ZD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