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蔚
(呼倫貝爾學院經濟管理分院內蒙古·呼倫貝爾)
內蒙古農民收入影響因素研究
□文/吳蔚
(呼倫貝爾學院經濟管理分院內蒙古·呼倫貝爾)
[提要]“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收問題。在內蒙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如何實現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是關系到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本文從內蒙古農民收入現狀入手,分析影響其收入增長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內蒙古;制約因素;農民增收
收錄日期:2015年9月9日
內蒙古自治區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的自治區,截至2010年年底,內蒙古的城鎮居民為1,293.45萬人,占內蒙古全區人口的比例為53.4%;內蒙古的農村人口為1,128.62萬人,與上一年相比下降了3.2%,占全區人口的比例為46.6%,農民的比重大約占總人口的一半,而農民的收入增速緩慢將導致農民的消費水平低下,將不利于內蒙古經濟的增長。目前,內蒙古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內蒙古經濟的增長速度,所以內蒙古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現狀不容忽視。因此,有必要對內蒙古農民收入情況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內蒙古農民人均純收入狀況。(表1)從表1中可見2011年以前之前,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相差不大。但進入2012年以后,橫向差距開始出現并逐步加大,至2014年,內蒙古農民人均純收入同全國的差距已擴大至489元。
(二)內蒙古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分析。(表2)由上表可以看出,2008年內蒙古農民人均純收入是2,606元,2014年達到5,222元,7年間增加了2,616元。2008~2014年7年間,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48%,而內蒙古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24%,比全國低0.24%。總之,內蒙古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相對比較緩慢,且不穩定,如2011年增長達18.28%,而2013年、2014年增長也只有6.05%和5.75%。
(三)內蒙古農民收入來源狀況分析。(表3)從表3可以看出,在內蒙古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以家庭經營純收入為主要來源。2014年這一比例為76.46%,當年全國的平均水平為58.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7.66%。在內蒙古人均純收入中,勞動者報酬收入所占人均純收入比重較小,2014年全國平均水平為35.02%,而內蒙古為16.92%,比全國低了18.1%。在內蒙古農民人均純收入中,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每年增長幅度不大,而且所占比重更小,2014年僅為4.64%,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56%。由以上分析可知,內蒙古農民收入還是以家庭經營收入為主,收入渠道狹窄,收入來源相對單一。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發展,內蒙古農民的收入雖然在不斷增長,但是與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相比,呈現絕對數低、增速緩慢的特點。而且純收入中家庭經營收入、生產性收入占絕對比重,內蒙古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這種狀況顯然對于內蒙古地區的農業、農村的發展是相當不利的,甚至影響到社會的穩定。所以我們要深入分析制約農民增收的各種因素,尋找新思路、新辦法、新措施,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的增長。
(一)自然因素。對于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來說自然因素有著很大的影響。處于我國北部邊疆的內蒙古自治區有以下因素影響農業生產:
1、大部分地區氣候干旱。由于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處于較高的緯度,加上季風環流的影響,導致降水量嚴重不足并且變化頻率較大,降水呈現為自東北向西南遞減的規律。東部的呼倫貝爾盟、興安盟、通遼市及赤峰地區南部,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而西端的額濟納旗年降水卻不足50毫米,干旱嚴重,極大影響農業生產。
2、土地貧瘠,荒漠化嚴重。內蒙古地區大部分土地比較貧瘠,是全國荒漠化比較嚴重的省區之一。全國荒漠化涉及471個縣,其中內蒙古自治區就占76個旗縣,內蒙古自治區土地的貧瘠并且日益荒漠化制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最近幾年內蒙古自治區農業生產中的自然災害相當嚴重,其中旱災對農業的影響尤為嚴重,從而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二)經濟因素
1、政府投入不足,機械化水平不高。由于政府財力困難,近年來內蒙古對農業的投入嚴重不足,主要表現為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土地沙漠化得不到有效治理,農業環境得不到保護和改善。政府對農業的投資不足,不僅使農業缺乏現代化的技術和設施裝備,農業科技研發及推廣滯后,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而且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不足,最終阻礙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表1 2008~2014年全國農民與內蒙古農民人均純收入比較(單位:元)

表2 2008~2014年內蒙古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狀況
2、農產品市場流通不暢。農產品銷售市場是農村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流通是否順暢直接關系到農產品的價值實現問題,進而影響著農業生產的循環和農民的收入。內蒙古農產品銷售市場上自然存在著“賣難”的問題,由于農村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導,農牧民對生產缺乏預見性,廣大農戶對一些農產品要么不生產,要么大家都生產,對信息掌握少,決策缺乏依據,出現“谷賤傷農”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市場不健全、農產品流通組織性差、農產品營銷觀念和手段落后等方面。缺乏市場信息指導是使許多農民勤勞不能致富,增產不能增收的重要原因。
3、農產品成本高、價格低。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農產品價格下降,是內蒙古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最直接因素。從生產成本來看,成本越高,農民收入越少。尤其是進入2009年以來,由于通貨膨脹與原材料價格上漲等種種因素的影響,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急劇上升,這勢必對農民收入產生不利影響。另外,農業生產資料,諸如農藥、化肥等價格不斷上漲,其上漲幅度遠遠高于農產品價格的漲幅,再加上農業生產規模小、勞動生產率低,致使農民生產成本增加,直接影響到農民收入的增加。
4、農村勞動力自身素質差。內蒙古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較低,影響了農民增收。由于內蒙古大部分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落后,文盲、半文盲比例還比較大。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勞動力較少,低下的文化素質不能適應二三產業用人的需要,進城務工只能選擇“力氣活”,就業選擇面太窄,收入也低。農民目光相對比較短淺,為了眼前利益,放棄了對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學習,這種短期行為必將限制農民在更廣的領域和范圍內獲得更多的知識。

表3 內蒙古農民收入來源狀況分析表(單位:元)
(一)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加大扶貧開發
1、支持內蒙古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內蒙古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短缺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關系到內蒙古經濟的全局。因此,目前改善內蒙古農業生產條件的重點是要加快水利設施建設,此外還要支持農村電力和道路設施,農產品市場基礎設施,基本農田以及防洪設施的建設和保護。
2、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支持農業科研發展。近年來,由于內蒙古地區林木過度砍伐,草地過度開墾等人為活動,致使生態環境嚴重被壞,這也是內蒙古農民貧困的原因,而且還關系到全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內蒙古地區應堅持以退耕還林還草為基礎,恢復植被,在搞好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前提下,政府要引導和支持農民建設生態農業,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保證農民收入的穩定持續增長。同時,財政應大力支持研究開發農業重大技術,推廣應用良種,推行優質高效種養模式,實施種子產業化工程,完善農村推廣體系,尤其應大力支持建立以技術服務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3、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建議權威性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并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價格、供求、生產、氣候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中長期市場預測信息,幫助農民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經營,以免出現好收成卻虧損的情況。
4、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要創造條件鼓勵和吸引各種資本投入農業發展和農村的二三產業,以解決農民就業、增收等問題??筛鶕鞯鼐唧w情況因地制宜,有工業優勢的地方,可整合資源建立工業區,有種植優勢的地方,可以引導農民加快土地流轉,形成規模效應。同時應取消各種加重農民負擔的收費行為,為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減輕農民負擔。農民處于社會最底層,為此應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以減輕農民的負擔。
1、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農村基本救濟體系。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國家和社會為保障收入難以維持最基本生活的農村貧困人口而建立的社會救濟制度。它既是廣大農民最迫切的需要,又是縮小城鄉差別的重要標志,更是農民應當享有的基本生存權利,也是政府應當承擔的義務。
2、建立農村基本公費衛生醫療保障制度。由于收入低,不少農民小病不看,大病小看,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對于費用高額的大病和重病,如果各級政府和村集體能負擔一半,再加上社會的捐獻資金,將會大大減輕病人家庭的負擔,解決農民看不起病的問題。各級政府應盡早盡快建立農民大病、重病專項基金。
3、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計劃生育政策實行以來,農村家庭子女減少,養老保障問題也日益突出。在農民溫飽問題已經解決的地方,政府應積極引導農民在自愿的前提下開展養老保障。實行家庭養老保險和社會養老保險相結合的方式,財政給予一定的資助,同時依靠農民自身及農村自身的資金積累,是發展農村養老保險的基本途徑。
(三)加強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自身素質
1、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素質。農村基礎教育直接關系到農民隊伍的素質。資金短缺是內蒙古農村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國家和本地各級政府應增加對內蒙古農村教育的投資,同時也應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辦學,使廣大農村適齡兒童有學上。
2、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根據各地農業生產的特點和需要對農民進行相應的專業技術教育與培訓,要大力發展適應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職業技能培訓,培養一批有文化、有技術、適合城鎮經濟發展需要的合格勞動者。這樣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能夠順利轉移,進城農民的就業途徑才會拓寬,農民才能實現增收。
3、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提高農民法制意識。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農民的普法教育力度,讓農民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同時也避免農民因不懂法而違法犯罪。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忽視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盡力引導教育農民樹立現代思想觀念,樹立創新精神,增強競爭意識和創業觀念。
主要參考文獻:
[1]曉亮.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思考[J].南方經濟,2008.
[2]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3.
[3]杜潤生.中國農村經濟改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4]林卿.可持續農業經濟發展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F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