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丁宏陳麗星
(河西學院甘肅·張掖)
甘肅省農村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與貧困狀態實證分析
□文/王丁宏陳麗星
(河西學院甘肅·張掖)
[提要]本文針對甘肅省農村近十多年的貧困發生率、農民人均純收入、基尼系數,通過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并進行分析和比較,得出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及收入分配對貧困發生率的影響程度,并在假定收入分配不變的情況下,分析收入分配對貧困發生率的影響程度,從而說明經濟增長是甘肅省農村貧困發生率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議。
農民收入;基尼系數;貧困發生率;收入分配
收錄日期:2015年9月10日
甘肅在西部經濟欠發達省份中具有貧困程度深、范圍廣的特點,在全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甘肅有58個縣市區被納入國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六盤山區、秦巴山區和四省藏區等),貧困縣數量比原來的43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增加了15個。其中,有扶貧工作任務的縣81個,占全省86個市縣(區)的94.2%。甘肅省扶貧辦數據顯示,甘肅省雖然長期實施反貧困計劃,但返貧率仍為20%~30%,災年時反貧率可達45%左右。
本文主要通過研究甘肅省農村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貧困的狀況,以探究三者的關系。首先,為了定量分析農村經濟增長與農村貧困、收入分配與農村貧困之間的關系,本文采用農民人均純收入衡量農村經濟增長,采用基尼系數衡量收入分配,采用農村貧困發生率衡量貧困水平;其次,選擇了2001~2012年甘肅省農民人均純收入、貧困發生率、基尼系數這些數據作為觀測樣本。因為以上三種指標的數據在中國統計年鑒中可以直接、間接獲得,從而可以保證數據的權威性。
(一)甘肅省農民人均純收入。2001~2012年,甘肅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508.61元增加到4,495.00元,累計增加達到2,986.39元,平均每年增加271.49元,增長1.98倍。這說明,進入新世紀,國家先后出臺了減免農業稅、實行糧食直補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惠農舉措,對農民收入增加起到了促進作用。從2005年開始,全國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而甘肅卻仍然保持溫和的增長速度。這主要是由于甘肅省農村自然環境惡劣,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等不利條件造成的。(圖1)
(二)甘肅省農村居民基尼系數。評價一個地區收入分配不平等狀況,許多學者采用基尼系數來描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狀況。基尼系數的經濟意義在于刻畫全部居民收入中處于不平均分配狀態的居民所占的百分比。基尼系數介于0和1之間,是一個適度指標,過高、過低都不好,過高表明收入差異太大,容易形成兩極分化;過低則表明收入差異太小,容易導致平均主義。判斷標準為:低于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圖2)
根據圖中數據可看出,自2001年以來,甘肅省農村的基尼系數呈波動趨勢,2001~2004年期間呈下降趨勢,2005年以后則持續不斷上升,且2005~2010年增幅較小,2010~2012年增幅明顯,從整體上來看,甘肅省和全國農村的基尼系數都介于0.3~0.4之間。不斷上升的基尼系數表明農村內部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斷擴大。
(三)甘肅省農村貧困發生率。衡量貧困程度指標有很多,大致可為三類:一是以貧困人口數量來衡量,如貧困的總人口數、貧困發生率;二是以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來衡量,最常見的指標是收入缺口率;三是綜合貧困總人數和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來衡量。本文采用貧困發生率作為衡量貧困的指標。
貧困總人口數量是測量貧困規模的最常見指標。貧困人口總數越大,說明貧困面越大,貧困問題也就越嚴重。但由于不同地區之間的人口規模不同,故而按貧困總人口數量指標在不同地區間衡量貧困狀況缺少可比性,因此我們就采用貧困發生率這個指標來衡量一個地區的貧困狀況。

圖1 2001~2012甘肅與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對比

圖2 2001~2012甘肅與全國農村基尼系數對比
貧困發生率,就是先確定一個貧困線,按農民人均純收入,把處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占總人口比率稱為貧困發生率。它反映了貧困現象的社會廣度,是衡量貧困程度最基本的一個指標。設n表示總人口數,q表示貧困人口數,H表示貧困發生率,則H=q/n。數值比例越大,貧困發生率越高,意味著處于貧困線以下的人越多,貧困的規模也越大。(表1)
2001~2012年甘肅省農村人口與農村貧困人口絕對數量不斷下降,農村貧困人口絕對數量由2001年的188.32萬人下降到2012年的96.21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也隨之下降,由2001年的9.89%下降到2012年的6.09%,這主要得益于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實施。
通過計算77個縣的貧困發生率,并對各縣的貧困發生率(按低收入標準985元計算)進行分組整理。貧困發生率處于20%~30%之間的區縣數量最多,達到30個,占全省貧困縣的39%,處于10%~20%之間的區縣有26個,3個縣的貧困發生率超過40%。可見,甘肅省貧困范圍廣、貧困問題突出。(表2)

表1 2001~2012年甘肅省農村貧困發生率

表2 甘肅省貧困發生率分組
(一)模型的建立。為了全面考察甘肅省農村貧困發生率、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基尼系數之間的關系,可以建立三者之間的二元線性回歸模型z=ax+by+μ。其中,z表示農村貧困發生率,x為農民人均純收入,y為基尼系數,a、b為未知參數,μ為總體回歸模型的隨機誤差(一般情況下忽略不計)。
(二)回歸分析。運用SPSS19.0軟件對農村貧困發生率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基尼系數這三個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如下結果:農村貧困發生率、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基尼系數的相關系數是R=0.891,判決系數是R2=0.940,調整后的判決系數0.855,方程的被解釋變量能夠被后面的兩個解釋變量很好地解釋,說明甘肅貧困發生率與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基尼系數的相關性很好,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中,農村貧困發生率總離差中,由農民人均純收入、基尼系數被解釋的部分占85.5%,由此可見,模型的擬合效果很理想。
由得出的系數表可知,非標準化回歸方程的常數項為0.116,標準誤差μ為0.007,回歸系數a為-1.633,標準誤差為0,回歸系數b為0.052,標準誤差為0.019,由此得出估計二元線性回歸方程為z=0.116-1.633x+0.052y。
從上述公式可以看出,自2001~2012年,假設基尼系數不變的前提下,甘肅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增加10%,貧困發生率就會降低16.33%;但是收入不平等對于農村貧困的緩解有反向作用,而假設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基尼系數每增加10%,貧困發生率就將增加5.2%,說明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對減少甘肅省的貧困其作用是主要的,然而持續增加的農村收入的不平等則會對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減少貧困起相當大的副作用。這用數據充分說明了減少貧困不光受經濟增長的影響,還要受到收入分配的影響。
基于甘肅省2001~2012年數據資料描述性統計分析及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可以看出農村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對農村貧困的影響是顯著的,經濟的持續增長使得甘肅省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貧困人口的數量大幅下降,反貧困的效果十分顯著。但是,隨著經濟持續增長,甘肅農村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現象也越來越嚴重。為了從根本上改變甘肅省農村貧困問題,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大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要包括三大工程:一是農村道路建設;二是水利設施改造與建設;三是通信通網工程。
2、完善國家支農政策體系,重點是加強對農業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
3、實施精準扶貧,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和精度,提升扶貧效果。主要包括農村人才資本開發與提升、提升產業基礎建設水平和實施深度金融支持政策。
主要參考文獻:
[1]王雨林,黃祖輝.影響轉型期中國農村貧困率指標的因素的分解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5.1.
[2]張全紅,張建華.中國的經濟增長、收入不平等與貧困的變動:1981~2001——基于城鄉統一框架的分析[J].經濟科學,2007.4.
[3]馮星光,張曉靜.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與貧困規模變動相關性研究——來自北京市城市居民的經驗數據[J].財經研究,2006.4.
F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