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一件藝術作品,我們通常會去了解它的創作者,希望知道他們是在怎樣的情形下創作的,有著怎樣的情緒,怎樣的情感,怎樣的創作沖動,這些背景賦予了作品新的內涵與意味,令觀者產生全新的感動。比如“繁霜·紅雨”圖,飽滿的色彩帶給我們的是旺盛的生命力,但是當我們得知作品出自百歲老人之手時,畫作與畫家的關系就混為一體了,它帶給我們的是關于藝術與生命、瞬間與永恒的思考,其深意遠遠超出了一幅中國花鳥畫作的紙上表達。“銘記歷史·圓夢中華”是吳南生的書法作品,呈現的是簡單的八個漢字,但它承載的卻是一個人從熱血少年到白發老者的堅持,創作者的輝煌并不在于曾經小小年紀就走上革命道路,也并非曾經倡議籌辦3個經濟特區,并歷任省委主要領導,吳老所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全都來自他對生命意義矢志不渝的抒寫;剪紙《荷》的作者陳秋英,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然而當他走入退休人員隊伍時,開始了新的人生,細膩而唯美的畫面,剪與紙的契合,是創作者一遍遍精心構思的結果,因為在他看來,沒有老去的眼睛,只是不老的藝術;泥塑《喝酒》,鮮活的人物形象,充滿趣味的審美,誰又能想到它的創作者已年過80呢?
藝術作伴,青春不老。這是藝術帶給我們的神奇,也是藝術帶給我們的不老青春。
(點評:管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