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會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北京 100081)
蘇聯解體的民族問題
張亞會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北京 100081)
1991年12月25日,蘇聯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當晚,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宣告解體,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整個社會主義事業陷入低潮時期。蘇聯解體作為一個復雜的問題,其原因并非由一個單一的原因導致,而是由多種因素合力所致,但是民族問題是導致蘇聯解體最直接、最關鍵的因素。淺析蘇聯解體的民族因素以及吸取蘇聯解體的經驗和教訓,為我國處理民族問題提供了許多有益啟示。
蘇聯;民族問題;民族政策
俄羅斯民族在整個俄羅斯人口中占了極大的比重,將近一半是俄羅斯民族,因此蘇聯的民族問題顯得尤為敏感。蘇聯的民族問題是歷史演變的產物,蘇聯是在沙俄的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聯邦制國家,雖然打破了舊的國家機器,建立了新的社會制度,但是舊俄疆域上形成各種民族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第一,大俄羅斯主義的盛行。在斯大林時期,雖然繼續著列寧時期的國家結構,但隨著其個人權利的無限放大,加之其本人的大俄羅斯主義,并沒有真正重視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因此政策上出現偏差,直接導致了民族問題尖銳化。斯大林極力美化沙皇的對外擴張政策,宣稱沙皇的侵略是為了解放各族人民,是符合各族人民意愿的。在這種大俄羅斯沙文主義咄咄逼人的氣氛之下,各少數民族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防止被同化的危險,就相應地產生了一種地方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表現為對聯盟的不信任和猜忌,甚至經常會爆發出獨立的愿望,并對外來的民族或者比自己弱小的民族采取同樣的壓迫政策
第二,蘇聯領導人對民族矛盾缺乏正確認識。十月革命后,雖然蘇聯社會主義順利成立,這種社會制度也為民族矛盾的解決提供了可能,但沙俄帝國遺留下來的重大的民族問題沒有徹底解決。而前蘇聯領導人似乎并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對于社會發展的長期性和復雜性都缺乏科學的認識。列寧之后蘇聯的各屆領導人包括蘇聯各界的理論家對于社會發展中民族問題的認識不夠,他們均把民族問題看成是和社會進程伴生的問題,片面地強調社會的發展,輕視甚至忽略民族問題,對社會發展狀態的超前定位忽視了社會及民族發展的客觀規律,過早地把蘇維埃各民族說成“蘇聯人民”。蘇聯領導人對待民族問題過于盲目樂觀,忽略了民族矛盾的普遍性、長期性和復雜性,因此蘇聯政府一直沒有正視本國民族問題。
第三,以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民族問題加深了民族矛盾。用處理階級矛盾的方式處理民族矛盾,大大傷害了各民族的感情。斯大林宣布社會主義社會內部是沒有矛盾的,因此多民族國家不可避免的民族矛盾就被當成了敵我矛盾處理。斯大林認為:民族主義者和機會主義者一樣,都是社會主義的階級敵人,因為民族主義反映了資產階級破壞社會主義制度與復辟資本主義制度的企圖。這種理論被繼承下來,蘇聯的歷屆領導人都是把民族矛盾當成是階級矛盾處理,采用肉體消滅的方式來簡單粗暴的處理。蘇聯政府一直錯誤的堅持以階級斗爭的方式去解決民族矛盾,導致民族矛盾不斷加劇。
第四,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激化了民族矛盾。蘇聯各民族間潛伏的矛盾在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爆發出來,不景氣的經濟和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是引發矛盾的重要原因。戈爾巴喬夫在改革之前并沒有認真考慮過民族問題,并且盲目樂觀地認為蘇聯的民族問題已經一勞永逸解決了,對爆發的幾次民族沖突只是以“地方民族主義”處理,失去了處理民族矛盾的最佳時機。民族主義者利用蘇共歷史上的錯誤大做文章,并把民眾生活的困境指向了蘇共和其他民族,民族主義的社會情緒無法控制,而戈爾巴喬夫默認甚至縱容了這種扭曲的民族主義,認為這是民主的表現。隨后更是搞政治多元化,放棄了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使得“民主派” 在許多國家取得政權,至此蘇共失去了對聯盟的控制,民族沖突也徹底失控。
與蘇聯相似中國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但是我們的民族政策更加靈活和符合中國實際,建國以來中國的民族關系一直比較融洽,但我們也可從蘇聯民族政策的失誤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第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共產黨的領導。蘇聯能夠成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各民族的認可,這構成了聯盟存在的信仰基礎。而一旦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龐大的國家就缺乏了共同的思想基礎,缺乏共同的心理認同感。這就提醒我們在改革中必須把握正確的方向,要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堅持并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堅持黨的領導。
第二、高度重視民族問題,積極處理民族矛盾。一個民族的產生、發展、消亡都有其自身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隨著國家的發展,各民族間的交往越來越多,了解也不斷加深,促進了各民族間的和諧共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也給各民族全面發展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和環境。各民族的的特點、文化和觀念等將進步得到保持和發展,承認并正視民族差別的長期性,幫助少數民族發展并融入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但是我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初級階段,許多法律制度還不完善,因此在制定民族政策時,應結合我國發展現狀和國情,借鑒蘇聯的經驗教訓,充分考慮民族問題的敏感性,正確地解決民族問題。
第三、正確認識民族矛盾,預防矛盾激發。我國少數民族眾多且多分布在邊疆地區,與漢族在客觀上存在許多差異。由于距離較遠且多數少數民族是獨居,因此在管理上具有很大的難度。靠近國外一些民族,在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上也與鄰國更加相近,更加重了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負擔。正是因為這些敏感的因素,我國政府在處理民族問題上必須軟硬兼施,通過政策關懷、法律關切、教育保障等手段縮小少數民族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差距,但是在對待利用民族問題搞社會和國家分裂的個人和群體要施以嚴厲的懲治。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涉及民族問題的改革要循序漸進,切忌操之過急。
分析蘇聯民族政策的失誤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必須遵循民族發展的客觀規律,了解各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訴求,制定切合實際的民族政策來促進五十六個民族的團結友愛。
[1]郭欣根.蘇聯解體原因的幾種主要觀點述評[J].社會主義研究,2003(2).
[2]張建華.蘇聯民族問題的歷史考察[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潘廣輝,吳婧.民族問題與蘇聯解體-歐、美學界的研究[J].世界民族,2006(1).
[4]熊坤新.蘇聯民族問題理論與政策研究[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
K512.55
A
1671-864X(2015)05-0027-01
張亞會(1988—),女,漢族,河北邯鄲人,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4級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