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功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篆刻藝術的學習之道
蘇建功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本文以怎樣科學合理的認識篆刻和學習篆刻的立足點出發。從怎樣激發學習者者學習篆刻的興趣;理解篆書和各個學科對篆刻藝術的影響;篆刻對學習和人生態度的詮釋三方面進行描述,使學習者更加深入淺出的認識篆刻和學習篆刻。
篆刻;章法;學習態度;印稿設計;各學科與篆刻的關系
篆刻藝術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它伴隨著中國方塊文字、中國文化的進程產生,由實用的信物逐漸衍化成獨立的造型藝術門類,走過了極其漫長的道路。它以以中國文化傳統為底蘊,篆書為基本載體,與傳統書畫藝術并駕齊驅。篆刻藝術比一般的國畫難度更大。
篆刻藝術是從古代印章發展而來的。它于方寸之中、紅白之間創造各種美的結構和形式。因其字體以篆書為載體所以稱為篆刻。篆刻藝術是由作為權力和憑證的古璽印發展而來的。在先秦時期發展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在明后期并形成了各種風格流派,如明代以文彭為代表的吳門派和以何震為代表的徽派;清代以程邃厚重、凝煉風格為代表的皖派,以丁敬、鄧石如開創、黃易等西泠八家發揚光大的浙派。
(一)學習篆書是學習篆刻的基礎
我們在賞評一方印章的前提就是準確的辨認印章的文字,從文字的安排、組合中領略作者的匠心,傳統認為,篆刻須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說。篆刻本身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故學習篆刻的同時要十分認真地選擇篆書碑帖臨寫,經過一定時期的訓練,便會初步了篆法。
(二)章法練習,探討造型美
篆書在造型上的可塑性更是其它任何書體不可比擬的,不同的審美觀念和創作意圖使得千百年來篆刻作品風格各異,同樣的幾個篆字,不同的組合、構成方式給人以不同的視覺感受。一方成功的篆刻作品,為什么在千百年后仍然能打動觀賞者?作者是通過什么手法將幾個字安排的如此巧妙?這就是涉及到篆刻創作中一個重要的環節——章法。章法講究布局,在字與字之間產生一種和諧的變化與統一,產生韻律感,突顯它的審美價值。常用的章法主要有以下四種:
1、二字印的章法。2、三字印的章法。3、四字印的章法。4、多字印的章法
對于章法的練習主要采用田字方格進行訓練,挑選古代著名的印章給予臨摹,使其領會古代名家對印章的處理,從而懂得相關章法知識,此外在臨摹了一段時間以后還要進行簡單的創作練習。
(三)寫印上石,探討篆刻藝術的美感
打印稿是篆刻重要內容之一,即在練習刻印之前,用毛筆在拷貝紙或熟宣紙上,認真摹寫古印。使其在短時間內能掌握相關技能,練習過程中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愛,有目的的選擇類型和字數都不同的印章來進行寫印練習,達到功多熟練即可。熟練寫印練習后,在學上石的方法,印文上石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印章的效果,因此為了使學習者把握不同上石的方法與技巧,只有加強練習才能攻克。上石的方法一般有:一是水印上石;二是直接上石法。
(四)體會刀法,把握技巧
篆刻是以刀為工具再現和傳達篆書的精髓,追求的是服務于書法為內容的筆墨情趣,突出規范性、表現性、獨創性。著重強化刀法的藝術形式表現和獨立的藝術語言的情感流露,也就是刀與筆真情的熔鑄。
對于初學者,從來沒有執過刀,又不知石質的堅硬程度,直接執刀摹刻范印,往往會有難度,需要有一個熟悉刀、石的過程。所以在正式讓學習者進行創作之前,必須要加強線條的練習,以便更好的讓學生者懂得駕馭刻刀,也就是使其懂得朱文和白文線條的刻印方法.
(一)學科相互滲透的重要性
篆刻藝術從表面上看和其它學科是毫無相連的,但讀過書的人都知道,不同學科是緊密相連,互為補充的。其實學習篆刻藝術同樣也是離不開各門學科的。例如趙之謙的篆刻藝術就是典型的例證。引導初學者應重視各門學科學習,對促進篆刻學習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使他們能處理好藝術和學習兩者的關系,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學習篆刻,必然要接觸到有關文字的歷史,從而對歷史課的知識更加興趣。反之如果不重視歷史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常會出現將不同朝代、不同風格的文字刻入同一方印中而貽笑大方。
(二)學習篆刻藝術,能夠鍛煉心智和調整生活心態
學生在學習篆刻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種種困難和失敗。有時會因為所刻的時間太長,眼睛疲勞,造成線條的偏差,而有失美感;有時會因力度控制不好,一刀錯誤而導致前功盡棄;有時因為石質太硬或存在沙質,刻刀會導致劃傷手或是將手磨出水泡來等,這時有一些學習者就會有“打退堂鼓”的念頭,怎么辦?這時可為他講述篆刻家的感人故事,如錢瘦鐵先生“咬得菜根,百事可為。”、燕昌先生“帶個南瓜拜師父”等故事,利用故事的教育形式來影響學習者的心靈,心靈被打動了,上自然會在艱辛充滿自信的笑容。
在學習中應該加強重視書品與人品的關系。在學習刻印過程中要求學習者要尊敬師長,虛心求教,善于思考和提問。同時培養學習者鍥而不舍的高尚品德與百折不撓的意志力。
(三)篆刻作品能夠激勵心志
在展評的過程是培養學習者綜合能力的過程。開展不同形式的篆刻展評或比賽,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信心。發覺篆刻人才促進篆刻藝術的發展是我們每一個篆刻學習者和工作者應盡的義務。
[1]周曉毅. 源遠流長的印章與篆刻藝術[J]. 百科知識, 1996,(11)
[2]梁景惠. 篆刻淺談[J]. 中文自修, 2005,(10)
[3]黎伏生. 印章·篆刻藝術審美初探[J]. 文藝研究, 1987,(02)
[4]黃惇. 古代印論研究方法札記[J]. 文史雜志, 1992,(04)
[5]紀偉基. 取精用宏 鐵筆紛披——淺談篆刻藝術的出新[J]. 書畫藝術, 2000,(05)
[6]趙宏. 文彭對篆刻藝術的中興之功[J]. 書法世界, 2004,(02)
[7]岐山. 當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耳——錢振亞篆刻印象[J]. 書畫藝術, 2006,(02)
[8]劉江. 但視其印知其人——劉澤榮及其篆刻藝術印象[J]. 新聞天地, 2006,(08)
[9]盛東濤. 削玉鏤冰手 揮刀斬云根——陸昱華的篆刻藝術[J]. 書畫藝術, 2008,(04)
J292
A
1671-864X(2015)05-0052-01
蘇建功,男,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書法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