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清龍
(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伊斯蘭婚姻家庭法的基本特點
石清龍
(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婚姻家庭制度是伊斯蘭法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其中很多規(guī)定體現(xiàn)了伊斯蘭法系與其他法系中婚姻法不同的優(yōu)越性和獨特性。伊斯蘭婚姻法是建立在“認主獨一”的伊斯蘭教信仰的基礎之上,因而具有神圣性。本文通過對伊斯蘭婚姻法中所倡導的夫妻平等、婚姻自由、反對婚外性行為和近親結婚等特點進行梳理和分析。
伊斯蘭;婚姻法;古蘭經(jīng);圣訓
伊斯蘭法“沙利亞”表示“通向水源之路”。其阿拉伯語原形動詞有“制定”、“奠定”之意。即真主為人類鋪設了通向幸福與成功的道路,它囊括了真主對人類在有關信仰、道德、法律、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的精神指導和法律規(guī)范。伊斯蘭婚姻家庭法則是建立在“認主獨一”的伊斯蘭教信仰基礎之上的伊斯蘭法的有機組成部分,因而具有神圣性。伊斯蘭婚姻家庭法對未婚和已婚婦女的權益,包括締結婚姻、婚姻聘禮、婚姻自由和夫妻平等等都做了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
《古蘭經(jīng)》是阿拉伯語動詞“讀”的詞根,意思是誦讀。是伊斯蘭教的神圣經(jīng)典,是伊斯蘭法的第一源泉。伊斯蘭婚姻家庭法來自于圣神的《古蘭經(jīng)》和圣訓,他對穆斯林的婚姻家庭,從法學的角度,給予了制度性的規(guī)定。伊斯蘭婚姻法認為,結婚是每一個成年穆斯林對真主應盡的義務,婚姻家庭是一種天啟的機制人和家庭是這一天啟機制的產(chǎn)物。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來自同一個祖先,他們是有一定的親緣關系的。人們在對待自己的配偶及配偶以外的男人或女人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最重要的是,伊斯蘭婚姻法規(guī)定結婚是一種神圣的宗教義務和社會責任,是對真主的敬畏。婚姻是夫妻雙方和真主之間的一種盟約:必須要“互相愛悅,互相憐憫。”
“圣訓”又稱“遜乃”,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言語和行為的記錄,也包括部分被穆罕默德認可的子弟的語言和行為。是伊斯蘭法的第二大淵源,是對《古蘭經(jīng)》的最權威解釋和實踐,在伊斯蘭社會,具有“方法論”的現(xiàn)實意義。7世紀的阿拉伯游牧各部落,既是父權家長制又是多妻制的,一個男人能夠買下或偷搶到多少妻子,她們就有權利擁有多少妻子。一夫多妻風行,婦女地位極其卑下,甚至被當作玩物而受人鄙視。婦女沒有選擇配偶的權利,沒有繼承權,更沒有要求離婚的權利,婦女只成了男子的性發(fā)泄和傳宗接代的工具。寡婦更是無從談起地位,不是兄亡弟納,就是無人婚娶,一生在孤獨凄涼中度過。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在《古蘭經(jīng)》光輝的照耀下,廢除了阿拉伯社會這種對婦女歧視。“你們中最優(yōu)秀的人,是善待妻室的人”,“一個人給妻子喂一口食物,都會得到真主的回賜”等圣訓都鼓勵丈夫善待妻子。
(一)夫妻雙方的婚姻自由
婚姻自由是通向幸福婚姻,組建建和諧家庭的首要條件。伊斯蘭鼓勵結婚,反對獨身主義。主張婚姻自由,反對強迫、買賣、包辦。伊斯蘭婚姻家庭法禁止淫亂,以合法的婚姻滿足人對性生活的渴望,是阻止男女遠離性犯罪的最佳措施。伊斯婚姻家庭法保障男女婚姻自由。
1.結婚自由。結婚前要相親,相親是指男女雙方相互見面,相互滿意。這是因為雙方相互見面,相互滿意后,就不至于婚后反悔,或陷入苦惱中。在相親過程中,雙方不得刻意隱瞞雙方的生理缺陷,如女方理智不健全,男方有性功能障礙等。《古蘭經(jīng)》說:“當他們與人依禮而相互同意的時候,你們不要阻止他們嫁給自己的丈夫。”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指出:“監(jiān)護人強迫成年的處女與人結婚是非法舉動;凡成年而理智健全的女子,無論是否處女,任何人不經(jīng)她的同意,不能依法為其訂婚,即便是父母或元首。也不能干涉其自由。”
2.離婚自由。從語義學分析,阿拉伯語中離婚一詞Talaq源于詞根tallaqa,伊斯是指從某種責任或義務中解脫或釋放某人。這個詞的基礎含義是放棄的意思,在婚姻法中本意應該是婚姻的一方使另一方免于婚姻的束縛。①伊斯蘭婚姻家庭法允許離婚,要求人們謹慎對待,不可草率。但夫妻之間感情已達到破裂的邊緣,無法共同生活時,《古蘭經(jīng)》則要求進行調(diào)解,如果雙方因調(diào)節(jié)無效,則可以自由離婚。離婚一般規(guī)定男方休妻三次。意即丈夫帶有明顯的如“你被休掉了”,或者“我和妻子永遠離婚了”的意圖。為了避免雙方因離婚而后悔,伊斯蘭婚姻法規(guī)定前兩次休妻經(jīng)夫妻雙方反思,允許復婚。但第三次后,不可復婚,除非妻子改嫁后另一個丈夫再離婚(事實上,如果夫妻經(jīng)過前兩次深思后若出現(xiàn)第三次離婚現(xiàn)象,感情已破裂),且男方不可要回聘禮。為了避免夫妻離異之后,由于婦女的生理特點,無法立即獲得生活經(jīng)濟來源造成生活上困難,要求離婚后的聘禮“絲毫不得取回”。
對于妻子,如果對丈夫不滿意,比如丈夫虐待妻子,不能滿足妻子的生活所需等原因,尤其破壞她的宗教信仰,特別是丈夫有嚴重的生理缺陷,喪失性功能或患有麻風、癲癇等疾病時,妻子可向法院提出離婚。她只要交出一些金錢②(彌補男方因結婚而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妻子若無緣無故要求離婚,男方則有權利拒絕,尤其雙方有了孩子后,為避免給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負面影響。法院一般也有權利幫助男方駁回女方提出的離婚訴求。
(二)聘禮和婚禮
1.聘禮,又稱“彩禮”,阿拉伯語“麥亥爾”的意譯,是穆斯林夫妻雙方婚姻成立的前提條件之一(瓦折布——義務)。在我國,彩禮作為一種民間習俗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周六禮中的“納幣”,就是指男方送彩禮到女方家③,穆斯林只在結婚的當天履行象征性的贈予,以證明了合法婚姻關系的確立。因此,古往今來,穆斯林男女締結婚姻,男方必須給女方送聘禮,男方所送的聘禮,女方需同意。
聘禮的數(shù)目,一般視男方的經(jīng)濟狀況而定。穆罕默德說:“婚姻越簡單越好,聘金應以男方能力和女方情誼為定,一枚鐵戒指或一把棗,都不算少。”在伊斯蘭婚姻中,聘禮是為了保障妻子在新婚后無經(jīng)濟來源以免生活不適,且妻子對這筆財產(chǎn)具有獨立的支配權。
2.婚禮,主要包括允婚和證婚兩個環(huán)節(jié)。允婚和證婚一般在婚禮當天同時進行,表明男女雙方愿意生活在一起,且愿意承擔家庭責任,履行雙方的義務。
允婚,阿拉伯語稱之為“依扎布”。即被求婚的一方接受這一要求,正式表達允諾,阿拉伯語稱之為“蓋比勒圖”,求婚與允婚均須由雙方用語言明確表達出。在我國的伊斯蘭教徒,一般請清真寺的阿訇詢問男女雙方是否會念“清真言”和“作證言”,再問雙方是否互相同意。結婚的男女,要征求家長(主婚人)的同意,但家長不得強迫包辦子女的婚姻。
證婚,當男女雙方經(jīng)相互了解,準備正式結婚時,必須有至少兩個證人作證,作證男女雙方同意結婚,具備了以上條件和程序,男女雙方即結成夫妻。這是構成婚姻關系的有效條件,體現(xiàn)了婚姻是自主、自愿的,并當眾宣布雙方的婚事,以便得到社會的承認(領取“結婚證書”),男女雙方順利結婚。
(三)婚姻的純潔性
1.伊斯蘭婚姻法規(guī)定穆斯林的男子只能娶穆斯林的女子或有天經(jīng)的女子(基督教徒或猶太教徒)為妻,以維護信仰的純潔性。此外,伊斯蘭教還非常重視伴侶的品行,《古蘭經(jīng)》規(guī)定 “惡劣的婦女,專配惡劣的男人;惡劣的男人,專配惡劣的婦女;善良的婦女專配善良的男人;善良的男人,專配善良的婦女……”。在實際生活中,夫妻雙方離異,除了經(jīng)濟原因外,主要原因還在于兩人的生活觀念,價值追求的差異性過大而造成的。可見,伊斯蘭婚姻把共同的信仰和對方的道德品行是選擇伴侶的首要條件,而容貌、財產(chǎn)、門第等都是次要的因素有很大的合理性。
2.伊斯蘭婚姻法禁止有血緣關系、近親關系和撫育關系的男女結婚,反對違反婚姻倫理的亂倫。《古蘭經(jīng)》中說:“真主嚴禁你們?nèi)⒛銈兊哪赣H、女兒、姐妹、姑母、姨母、侄女、外甥女、乳母、同乳姐妹、岳母、以及你們所撫育的繼女……”伊斯蘭教在婚姻倫理上有嚴格的限定,這充分體現(xiàn)了伊斯蘭婚姻觀的科學性。這些規(guī)定要求穆斯林男女要自覺遵守高尚的道德標準,其行為都要合乎道德倫理要求。從血緣的角度講,淫亂會造成人類血緣混亂,進而影響到種族的繁衍生息。
3.伊斯蘭婚姻法反對不道德的重婚,但允許有條件的多妻。古蘭經(jīng)說:“(他又嚴禁你們?nèi)?有丈夫的婦女……”,“如果你們恐怕不能公平對待孤兒,那么你們可以擇娶你們愛悅的女人,各娶兩妻、三妻、四妻;如果你們恐怕不能公平地待遇她們,那么,你們只可以各娶一妻……”伊斯蘭之所以允許有限制的多妻,(實際提倡“只各娶一妻”,即一夫一妻。)原因是假使它一旦將之廢止,則這種方式成為一個空泛的理論,而實際中人們依然會繼續(xù)實行,就像今天在那些不允許多妻的法規(guī)制度的國家而允許私通。伊斯蘭教是要人們實踐的、要憑借著它來生活的、要逐條逐項的付諸于行動的,而不是要大家將它懸掛于空、將它看做只是一個空洞的理論而已。
從以上對伊斯蘭婚姻家庭法的簡單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伊斯蘭婚姻家庭法,以夫妻的共同信仰作為基礎,從夫妻雙方婚姻締結,到家庭的建立,以至于無法避免的婚姻破裂(離婚),都做了詳盡的規(guī)定。伊斯蘭婚姻家庭法的優(yōu)越性非常明顯,切近實際生活且易于實施,并非空洞的法律條款,也并非一些學者所言,伊斯蘭婚姻法中婦女無婚姻自由。事實上,伊斯蘭婚姻家庭法,是一套完美的婚姻倫理制度,在很多法律法規(guī)方面與我國婚姻法相似雖然某些規(guī)定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需要進一步研究。
注釋:
①費晶晶:《休妻——男性的權力?——伊斯蘭家庭法離婚制度淺議》,混合的法律文化專題論文,中國知網(wǎng)。
②馬明良:《伊斯蘭文化新論》,(修訂版)[M]. 2006年。
③李志浩:《利益平衡下的彩禮反還制度研究——兼論嫁妝的返還》,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12月,第26卷第6期。
D913.9
A
1671-864X(2015)05-0081-02
石清龍,男,回族,甘肅省天水市人,本科學歷,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4級宗教學研究生,研究方向:伊斯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