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燕++楊一秋
[摘 要]在釋義理論指導下,通過分析商務口譯的本質及釋義理論在商務口譯中的應用,對商務口譯人員打造職場競爭力所必備的要素進行研究,認為商務口譯人員需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能確保原語的準確理解,同時還要儲備和豐富商務談判、進出口業務、國際貿易實務、金融、企業組織與流程等諸多語言外知識,并時刻提高自己的多方面素質,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排除交際障礙,起到協調者的作用,最終促進商務活動的成功,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釋義理論;商務口譯;職場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5)03-0111-05
On job competence of business interpreters in light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WANG Hai-yan1, YANG Yi-qiu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2.Internation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In the light of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job competence for business interpreters by analyzing the essence of business interpret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in business interpreting. Besides proficient linguistic knowledge, business interpreters are required to reserve and enrich their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in many aspect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usiness interpreters can eliminate communication barrier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ccess of commercial activity and make a contribution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coordinator.
Key words:interpretive theory; business interpreting; job competence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在浙江寧波召開的“中國對外貿易500強企業論壇”的討論主題是國際貿易中心城市建設與對外戰略。而青島正努力抓住國家啟動實施自貿區(FTA)的戰略機遇,發布了《青島市國際貿易中心城市建設綱要(2013-2020年)》,力圖向現代國際貿易轉變。爭取到2020年,實現東北亞區域性國際貿易中心城市的宏偉目標。這一戰略必有利于促進青島市對外國際貿易的發展,從而加大對商務口譯人員的需求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促進貿易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商務口譯早已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商務口譯人才也被政府部門列為“21世紀緊缺人才”。根據青島市商務局對目前商務口譯人員的反饋來看,從事商務活動的口譯人員有諸多問題,尤其高水平的商務口譯人員奇缺。鑒于這些問題,在青島發展國際貿易中心城市的環境下,從釋義理論的角度探討如何打造商務口譯人員的職場競爭力就顯得尤為必要。
二、釋義理論簡介
法國巴黎的釋義理論是由塞萊絲科維奇(Seleskovitch)和勒代雷(Lederer)為代表的“巴黎學派”于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1984年,兩人一起合作發表了《口譯理論實踐與教學》,標志著釋義理論的正式確立[1]。1994年勒代雷教授《釋義學派口筆譯理論》的出版標志著這一理論的成熟和完善[2]。
根據巴黎學派釋義理論,口譯是在脫離原語言外殼下進行原語理解進而用目標語表達出來的過程。他們認為,口譯不是從原語言到目標語言的單向翻譯過程,而是在重新理解原語言中心思想的前提下進行重新表達的動態過程[3]??谧g時,譯員在把原語講話人的語言轉化為聽眾能聽懂的另外一種語言之前,要經過理解、脫離原語語言外殼、表達三個階段。而釋義理論的獨特見解正在于它的第二個階段—脫離原語語言外殼。
(一)理解
這是釋義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因為它是第二階段的基礎。沒有理解,再好的表達都沒有意義。在這一過程中,為了理解原語,口譯員要最大限度地獲取意義。此意義不僅僅是膚淺的單詞和句子層面的意義,還有包括語言意義和知曉各種百科知識才能獲得的深層含義。
(二)脫離原語語言外殼
我們在用本族語口語交流時,都有可能忘記對方剛剛說過的話,更不用說外語了,因為口語的表達轉瞬即逝,能留在聽者腦中的不是具體的某個詞或短語,而是講話者的整個內容。同樣,當講話人結束交談,其聲音慢慢消失時,能保存在口譯員腦中的絕不是語言形式,而是意義。這些不同意義的記憶,主要是口譯員在原語即將消失時記下了的已經理解的內容,沖出了原語語言形式的束縛。這一過程被釋義學派稱之為脫離原語言外殼,這是一個認知的過程。
(三)表達
這是口譯的最后一步,記住了原語表達的意義,口譯員就根據自己的理解用目標語重新表達出原語的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口譯員已經擺脫了原語語言形式,享有著一定的自由表達空間,但并不意味著譯員可以完全無視原語的形式。相反,口譯員應盡可能地使目標語在內容及形式上都忠實于原文。
根據釋義理論,口譯不完全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直線過程,而是要經過意義形成的非語言過程,即語言意義和認知知識相融合后再形成的語言。因此,如果商務口譯員具有相當豐富的商務專業知識,那么對于原語的理解就更加準確,而其對目標語的表達也會更貼切。
三、釋義理論視角下商務口譯的本質及應用
(一)商務口譯的本質
商務口譯和其他口譯分支一樣,是跨語言(cross-linguistic)、跨國界(cross-border)、跨文化(cross-cultural)的交際活動。除了具有口譯的共性之外,商務口譯還有其自身的特點。因為它不僅僅是語言相互轉化的過程,還是商務各方在國際貿易環境下相互交流、理解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過程。從事商務活動的口譯員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更要有足夠的國際商貿知識。
商務口譯不僅在詞匯方面會涉及大量的特有的專業術語和名稱,還涉及包括財會、經貿、商標、法學、及廣告等很多不同的行業和領域。正因為如此,商務口譯譯員不僅是在簡單制造一個同意義(equivalent)的話語,更是在為商務各方提供達到專業要求的國際交流服務。
(二)應用
根據前文釋義理論的介紹,我們將從它的三個不同階段探討其在商務口譯中的應用,分析如下。
1.理解。根據釋義理論,譯員應翻譯出原語言的意義而非形式。在商務英語中,一些句子看起來很簡單,但意思卻和字面意義完全不一樣。如果譯員簡單翻譯出單詞的意思,服務對象會根本聽不明白。所以,譯員必須理解商務對話的實質然后脫離原語言外殼后用目標語表達出來,這樣服務對象才能得到正確的信息。
例如,offer對應的漢語是“報價”,但是best offer的漢語意思卻不能譯為“最好的報價”。如果買方說:“Heres my inquiry list. I hope you will give me your best offer.”這個買方就是想以比較低的價格成交,因此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應為:這是我的詢價單,希望貴公司能給予我方最優惠的報價。
再如“We only ask that your prices be comparable to others”,這里的“comparable”不是“可以比較的”意思,根據此處的語境,應理解為買方是希望賣方報價和其他公司不要差別太大,因此,譯者應譯為:我方只要求貴公司的價格能和其他公司的價格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譯員知道買方的意思但卻選擇了錯誤的表達,這樣會浪費賣方的時間進而會影響此次交易。
2.脫離原語語言外殼。這一階段要求譯員迅速擺脫原語語言形式,記住已理解的原語要表達的意義、內容。商務口譯員往往會參與商務各方互相商討的情況,而由于商務各方在表達方式、知識層次及文化差異的不同,同樣的意思可能有人表達復雜,有人表達簡略,這時譯員在聽完講話者的表達后,應迅速跳出原語語言形式,記住其所要表達的真實意思。
3.表達。根據釋義理論,翻譯的第三個階段是表達,也是它的核心環節。譯員必須用適當的正確的目標語來翻譯出原語的意義。意義的表達是語言含義和認知知識融合的結果,因此對商務口譯譯員有更高的要求。
四、釋義理論視角下商務口譯譯員職場成功要素
(一)語言知識
1.扎實的語言基本功。作為譯員,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必不可少,商務口譯譯員亦不例外,包括基本詞匯、語法、語音語調、語境、慣用法等。唯如此,方能保證交際最基本的準確度,這也是釋義理論認為的口譯第一階段—理解所必需的。對于商務口譯中經常用到的基本經貿詞匯如:L/C(信用證)、D/P(付款交單)、T/T(電匯) 等貿易術語是商務口譯譯員必須熟練掌握的語言知識。商務口譯經常會牽涉到數額巨大、復雜卻非常關鍵的數額翻譯,容易出現由于譯員的不熟悉或失誤而導致巨額損失甚至是失去商業合作伙伴。因而對于不同的數目單位及表達方式,譯員必須爛熟于心并沉著應對。此外,在口譯中,譯員需積累并逐漸掌握很多常用專業短語或套話,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譯員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分析、處理新信息[4]。對于此類語言知識,譯員要隨時進行學習,做一名扎實、嫻熟的外語學習者。隨著青島國際貿易中心城市的建設,各種國際貿易活動相繼開展,貿易范圍也會涵蓋金融、貿易、營銷、管理等各個領域,商務口譯員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成為精通各領域的商務專家,但必須要熟練掌握各個領域的最基本概念、知識及專業術語。
2.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塞萊絲柯維奇于1998年對許鈞教授曾解釋過:“我們是有重點和特色的研究。對于翻譯,我們不是將其視為交際結果而是視為交際行為來研究的,因為翻譯首先是一種交際行為。交際活動中,起到工具作用的是語言,而翻譯的對象不是語言本身,而是內容、是意義。這是我們所強調的”[5]。釋義學派認為翻譯應忠實于原文,但不是在語言形式上,而是在意義上。也就是說目標語言表達出來的不是原語言的形式,而是在原語語言試圖表達出來的內容和聽眾的認知相互作用而產生出來的意義[6]。
忠實原文并不意味著譯員沒有翻譯自由。釋義理論認為一名譯員的自由在于他 (她) 的表達。只要譯文意義忠實于原文,不同表達方式都是可以接受的。在此基礎上,如果有可能的話,譯文要符合語言習慣,要尋求原語和目標語表達方式的相似性。不同的翻譯需要不同的表達方法,譯員應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最恰當的表達方法,從而使譯文達到類似的修辭和美學效果。舉例如下:
Our silverware enjoy a great popularity in European market due to its delicate design and superior quality. Your order will have our prompt and careful attention.
譯例1:我們的銀器在歐洲很暢銷,因其優美的設計和較好的質量。我們會及時滿足您方訂單。
譯例2:我們的銀器設計精致、質量上乘,在歐洲市場十分暢銷。對于貴方訂單,我當迅速關注、認真履行,提供高效優質服務。
從以上兩個譯例中,不難看出第二個翻譯更恰當、正式和專業,同時達到美學效果。此翻譯完全涵蓋了講話者的意義并且表達更商務化,買方能很容易地理解賣方的意思。
意義對等存在于篇章間,而不是詞與詞或者句子與句子之間,因此,一名譯員只有在聽完整段話后才能理解原語語言的意義。所以,意義單位,而不是一個單詞或句子應作為翻譯單位。
(二)語言外知識
語言外知識是對商務口譯人員的特殊要求,它不僅能提高譯員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還會影響譯員對已接收信息的推理進而加快譯員信息加工的速度。巴黎學派釋義理論認為譯員最終要表達的不是語言形式本身的一個對等目標語,而是講話者通過這個語言形式想要傳達的語言外的意思[7]。當把釋義理論應用到商務口譯中時,譯員應時刻想著商務談判的特點,也就是說,除了語言本身,口譯員還要求有特殊知識儲備,而這對于商務談判成功與否是很關鍵的。正如有豐富人生閱歷的人能很容易地理解并分析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一樣,有大量商務知識儲備的譯員同樣能處理好各種商務談判。因此,一名好的商務口譯員必須享有隨時隨地接收知識的能力,不僅要有快速學習的能力而且要有熱愛學習的精神。
1.預存語言外知識。商務口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口譯員對此次商務活動背景信息的熟悉程度。在國際商務的繁榮與發展的大環境下,大量商務詞匯已被確立并全世界認可。商務口譯員必須熟悉基本的商務知識。比如說出口和進口方面,相關的術語和條款是必須要掌握的,包括知識產權、反傾銷措施、增值稅、反傾銷稅、貿易壁壘及中國政府制定的并經常被提及到的條例,如半成品出口無折扣等。在企業的經營行為方面,需要儲存很多語言外知識,如企業組織機構、平衡計分卡(BSC)、企業流程再造(ERP)、策劃-實施-檢查-改進(PDCA)等。
以上提到的這些知識,商務口譯譯員必須要有意識地進行積累并作為長期記憶保存在自己的百科知識中,在給定時刻能隨時可以激活。這被吉爾稱之為“預存知識”,對于這些預存知識的重要性,吉爾(Gile)認為,一個人對相關知識知道得越多,能正確理解發送者信息的機會就越多[8]。
2.口譯過程中語言外知識習得。一名譯員商務知識的準備不可能是完全的,一是由于準備時間有限,二是由于譯員本身并不是業內人士。如果說一些術語和背景知識可以準備得很好,這名譯員也只能說是在膚淺的語言層面上知道了相關術語的雙語等值說法,并不能說已完全理解確切指的是什么或者是什么樣的相關流程。另外,如果沒有一個徹底的多方面的預交流的話,譯員不可能完全了解雙方的觀點和立足點,而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施的。因此,在現場口譯時,口譯員不僅在做口譯也是在學習,是通過理解講話者的語言并把它用目標語表現出來。根據釋義理論,口譯的第一階段就是理解,而吉爾也認為只有充分理解說話者的信息后,口譯員才能確保選擇最恰當的詞語并用最適合的結構把它表達出來?;驹瓌t就是口譯員是翻譯不出其所不理解的東西的,這句話有些過于絕對,但不是沒有道理??谧g員不可能進行自動的詞對詞的翻譯,這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在高科技的商務會議上,這也是為什么口譯員要做最大可能的準備工作。而這種準備工作會一直到會議開始甚至延伸到會議本身,有時,這個延續階段甚至比準備階段都要重要。
通過前期的準備,口譯員只了解了相關術語及另一種語言的對等說法,但是卻很難對內部運行機制有更深的了解,而這在口譯中往往是必需的。因此,通過認真聽并理解說話者的推理路線,口譯員還需充分利用現場口譯的機會來理解膚淺的語言層面上的基本原理。
在商業中,不同的公司、研究機構,甚至是同一公司的不同員工都可能稱同樣的業務流程、技術或者設備不一樣的名字。有的時候,一些行話只在特定的企業或公司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口譯員仍然按照之前儲備的百科知識或通過因特網搜集到的信息來翻譯的話,聽者可能不知道說話者到底是什么意思。類似這樣的術語只有那些熟悉口譯過程、能充分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的口譯員,才能辨別出中英的對等詞匯,使談判順利進行。
總之,在口譯現場,通過全神貫注于說話者,并創造性地編織出新獲得的知識于短期記憶,進而把它儲存到長期記憶的百科知識中,口譯員才能加深自己對一些術語的理解,積累新的術語并改正之前錯誤的理解,而不是在機械地翻譯。這也是為什么機器不能代替人來翻譯的原因。勒代雷曾解釋機器翻譯迄今為止不能完全取代人類翻譯的原因是機器仍然不具備人類所擁有的認知能力和知識結構[2]。
(三)基本素質與能力
釋義理論把翻譯分為理解、脫離原語語言外殼和重新表達三個階段,根據以上闡述分析,可知,其為譯員在商務翻譯工作中提供了其角色的基本要求,同時,也對譯員的素質有了相應的要求。
1.跨文化交際能力。根據釋義理論,譯員從理解原語,到脫離原語言外殼,再到用目標語重新表達出來,儼然已經成了雙語的“半個專家”,而這還遠遠不夠,為了能真正理解原語,聽懂講話者的意思,譯員還需要“雙文化”,即跨文化交際能力。王佐良先生曾經說過:“雖然譯員需要處理的是語言層面,牽涉到個別單詞、句子等,但真正挑戰的卻是兩種不同的文化。一名好的譯員一定是一位真真正正的文化人”[9]。真正成功的口譯,二元文化甚至比雙語還要重要,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只有在它所處的文化中才有意義。職業口譯員不僅是傳聲筒,還應發揮自己跨文化交際能力積極創造適合雙方的話語,促進雙方會談順利進行。要培養口譯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詞典和百科是很重要的來源,但它們永遠都無法替代文化環境。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譯員培訓項目中都要求口譯員去本族語的國家體驗至少6個月或1年.因為只有這樣,口譯員才能真正了解在特定文化中的詞或短語的意思,才能達到真正的理解。口譯員承擔的角色就是協調者,即應根據雙方不同的文化,明確哪些可以直接譯出,哪些需要模糊處理,以避免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不必要的沖突。例如:
中方:“您一路辛苦了!”
譯員:“How is your trip?”
在這個例子中,譯員之所以沒有完全按照原語的意思直接譯出,是考慮了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中方說辛苦只是出于禮貌,譯員這樣來翻譯后,外賓會稍提一下行程,雙方信息的交流是順暢有效的。
2.職場應變能力。一名成功的職場口譯員必須頭腦敏捷、機智應變、善于克服緊張情緒,而且能夠在各種場合保持平靜、堅毅。只有這樣,口譯員才能在記憶中保存住脫離了原語語言形式的信息意義,即釋義理論認為的翻譯的第二階段,立即忘記語言符號的結構,只記住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對于一名口譯員來說,能夠處理來自高級官員或口譯高手在場等各方面壓力是很重要的。現場口譯的良好表現必定是多年的學習積累和實踐成就的,而且口譯員還必須總是時刻準備著去學習或培訓自己。另外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商務口譯員,除了要成為語言和商務方面的專家外,他們還要通曉很多其他領域的知識。
3.重新表達能力。釋義理論認為,口譯員之所以具有自由,主要是在重新表達階段,在于口譯員可以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以適當的目標語進行重新表達出來[10]。雖然有自由,但并不意味著可以隨便譯,或者說用自己的思想代替講話者的思想,具體體現在譯員的以下幾個素質方面。
(1)高度的責任感。譯員必須對聽眾高度負責,不要冒犯聽眾或出現原則性的錯誤。上文提到口譯員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職業,而職業道德是口譯的基礎。不管面對什么樣的任務,很重要或者不那么重要,困難或者容易,口譯員都應該很認真、負責。假如在場的聽眾都不懂原語,口譯員也不能掉以輕心。如果口譯員沒有聽清或者不明白講話者的話,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恰當的方式弄清楚。如果情況允許的話,高級商務會議口譯員可以要求講話者重復或者解釋自己的話語。
(2)準確的表達能力。釋義理論認為,譯員通過正確理解講話者試圖陳述的內容后,通過他/她的語言轉換使聽者所得到或理解的意義與說話者想表達的意義基本一致,這種就是意義上的對等,即忠實于意義[3]。
商務口譯譯員應在正確地理解講話者的意思的基礎上用目標語忠實地表達出來,既沒有刪減也沒有增加。釋義學派研究員阿爾比總結出忠實于意義三大要素:忠實于作者想要表達的意義、忠實于目標語形式及內容、忠實于目標語聽者理解[11]。商務口譯員應遵守職業道德規范,不能隨意篡改原語,尤其是商務翻譯中涉及到需準確無誤的信息,如:時間、價格、數量、付款、法律條款等,口譯員要盡量做到“忠實”,保證譯文的準確性。正確和完整的口譯可以保證商務雙方進行有效地交流。例如:
Please see to it that the payment is made by confirmed, irrevocable L/C payable at sight, allowing partial shipment and transshipment.
譯例:請注意,付款是以保兌的、不可撤銷的、允許分裝和轉船、見票即付的信用證支付。
原語涉及的是付款方式的內容,是商貿交際中的重要內容,出現了如confirmed, irrevocable L/C、at sight 、partial shipment and transshipment等貿易術語。此類翻譯,譯員不僅要掌握扎實貿易術語,更要將原語準確譯出。
(3)適當的翻譯策略應用能力。翻譯策略是指一些口譯技巧。達尼卡·塞萊絲柯維奇在《國際會議譯員》中提到,譯員就像畫家而不像攝影師。他不需要把原語一字不漏地用目標語譯出,而是稍微有想象地提取出與原語言一致的內容和信息,用目標語畫出來[12]。因此,翻譯的對象絕不是語言,而是借助語言表達意義,這也是釋義派認為為什么譯員在重新表達階段有自由的原因。很明顯,翻譯過程中無需詞詞對譯,原語需要重新加工成目標語。雖然翻譯沒有黃金公式,但一些必要的翻譯技巧或者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常用的翻譯策略有增添法、刪減法、重組法等。例如:
We wish to advise you that the goods under Sales Contract No. 678 were shipped per S.S. “Nanhai” on July 5th. They are to be transshipped via Hamburg and are expected to reach your port in early September.
譯例:茲通知你方,第678號銷售合同項下貨物已于7月5日裝“南?!陛嗊\出,在漢堡轉船,預計9月初抵達你港。
此例中,譯員就使用了刪減法來翻譯原語結構復雜的第二句,把握住該句核心意義,將兩句合為一句譯出,使目標語簡潔明了,符合目標語表達習慣。
五、結論
商務口譯不僅是語言轉換過程,更是促進商務各方理解和溝通、發展國際貿易的過程。商務口譯人員在此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可小覷。商務產業的發展和需求對商務口譯譯員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商務口譯譯員必須在保證自身的雙語基本功扎實的前提下,專注于一切與商務活動相關的貿易、金融、商務談判、企業組織和流程等諸多語言外知識,并運用釋義理論作為商務口譯實踐的理論指導,將翻譯作為交際行為而不是交際結果進行實踐,立足于商務口譯職場,排除交際障礙,擔負起協調者的橋梁作用,促成商務活動的雙方合作成功。
達尼卡·塞萊絲科維奇,馬里亞納·勒代雷.口譯理論實踐與教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馬里亞納·勒代雷.釋義學派口筆譯理論[M].劉和平,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李苗,王占斌.從釋義理論看商務口譯中的忠實于意義[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S2):88.
蔡小紅.法語口譯實務[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
許鈞.文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劉和平.法國釋義理論:質疑與探討[J].中國翻譯,2006(4):20-26.
許鈞.當代法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趙海良,申艷霞.淺析跨文化交際培養對商務口譯的作用[J].商場現代化,2012(3):30-34.
Lederer. La Traductionajourdhui, Le Modeleinterpretative[M].Hachette, Paris, 1994.
劉和平.釋義學派理論對翻譯學的主要貢獻—獻給達尼卡·塞萊絲科維奇教授[J].中國翻譯,2001(4):62-65.
達尼卡·塞萊絲科維奇.國際會議譯員—言語與交際問題[M].巴黎:MinardLettresModernes, 1968.
[責任編輯 祁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