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如今走在日本的主要商業(yè)街道上,映入眼簾最多的,便是銀聯(lián)卡標識和使用銀聯(lián)卡可以打折的各種提示。
日元貶值和日本放寬簽證條件后,赴日中國游客激增。即使在股市大跌的2015年8月,中國赴日游客數(shù)量仍然高達59.1萬,比上一年同期增長了133%。
喜歡“買買買”的中國游客在日本的消費量尤其驚人。中國游客在日本出手特別大方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商店基本明碼標價,不需要侃價,更放心和省心。通常高級一些的店鋪大致按定價的9折銷售,普通一點的店鋪以定價的8折推銷,各地各店基本都是如此,中國游客最愛光顧的免稅店也是一樣。
日本零售店搞商業(yè)欺詐的實在不多,但最近一次赴日,卻讓我碰上了。
那天回國之前,我在大阪火車站門口看到一家高掛“免稅”招牌的藥妝店,便進去物色些回國送朋友用的小禮品。
導購小姐操中國南方口音,十分熱情地推介眼藥水、化妝品、大麥若葉等日本保健品。店內也基本是中國游客,大多是有備而來,手機里存了“購物清單”和照片,只是看到歪歪扭扭的日本假名時會有些暈,中國店員于是會非常熱情老到地幫忙找出商品。
店里的商品都是國內最熱銷的,于是我也很快裝了一大筐去結賬。先把護照交上去,操東北口音的中國收銀小伙子確認了屬于短期訪日,表示可以免稅,并把所有商品裝進一個透明塑料袋后嚴密地封了起來,
“在日本國內時不能打開使用”,他很認真地囑咐說。
我點點頭,習慣性地拿過小票核對了一下內容。不看沒發(fā)現(xiàn),一看嚇一跳——價格最貴的商品,我買了5件,收銀條上打出來卻是7件,這一下就多出了差不多3000日元(約合160元人民幣)。
“為什么把這份商品的數(shù)量搞錯了?”我在追問的時候,對方卻顯得非常平靜,也不辯解,只是熟練地把封好“不可以使用”的袋子打開,又裝進去了兩件。
像我一樣在回國前匆忙購物的人,即便認真看了收銀條發(fā)現(xiàn)了錯誤,常常也沒有時間跟他們理論。算了吧,多兩盒就多兩盒吧。
回到飯店,我再仔細核對了一下免稅額度,發(fā)現(xiàn)總價1萬多日元的商品,店方只給免了兩百多日元的稅,而日本的消費稅率是8%。顯然,在免稅率上,這家藥妝店也做了手腳。
再上網查一下各種禮品的價格,發(fā)現(xiàn)店內貨品無一不是按定價銷售的,不像一般的日本商店都會有折扣。但是等醒悟過來的時候,已經到了該乘車回國的時候了。
第一次知道,免稅店不一定真的“免稅”,而這樣的遭遇,竟然發(fā)生在中國同胞經營的店鋪里——想到這一點,我至今還在心痛,而且不是心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