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牡丹亭》是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杰作,無論在思想性,還是藝術性上,都俱臻佳境。趙清閣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名家,其人著作等身,但研究者寥寥。本文就其小說《杜麗娘》對原著情節改編的問題進行探析,認為小說《杜麗娘》在緊縮故事進程,發揮文體優勢以及在調整情節順序、升華主題內容這兩方面進行了精心地雕琢,力求為名著《牡丹亭》的傳播接受研究、女作家趙清閣研究添磚加瓦。
關鍵詞:趙清閣 《杜麗娘》 《牡丹亭》 改編 情節
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一經問世,便在當時的文壇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時人筆記載:“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1]湯顯祖自己也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作為湯顯祖最為看重,用力最深的作品,時至今日,《牡丹亭》仍然作為戲曲藝術的典范之作在舞臺上經久不衰,具有極大的藝術魅力。
自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對《牡丹亭》進行改編,改編的形式有節錄的折子戲、地方戲曲、說唱藝術、影視藝術、芭蕾舞劇等,各有所長,但改編成小說的尚不多見,而成就突出者更是寥寥無幾。談到《牡丹亭》的小說改編,我們就不能不提到現代文學史上的名家趙清閣先生。
趙清閣(1914-1999),河南信陽人,是著名女作家、編輯家、畫家。田漢先生曾作詩說:“從來燕趙多奇女,清閣翩翩似健男”[2],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趙清閣也許并不能稱得上聲名卓越的作家,但絕對是一位創作成果頗豐且具鮮明個性的女性作家。
作為一位知名作家,趙清閣藝術情趣高雅,學養豐厚,她喜愛名劇《牡丹亭》,但考慮到原著作為戲曲,文字不夠通俗,對于一般人來說閱讀相當困難,趙清閣以普及為目的,使得作品的文體由戲曲走向小說。文體轉換后,不受舞臺的時空限制,比較靈活自由,表達的主題也趨于多樣,容量相對較大。
趙清閣在文體轉換后,對原著進行了怎樣的改編,有什么樣的藝術技巧、成功之處值得我們借鑒,便是本文的著力之處。以下,筆者不揣固陋,就趙清閣小說《杜麗娘》對原著改編時,如何對原著的情節進行選擇作進一步的探討。希望能夠為名著《牡丹亭》的傳播接受研究以及女作家趙清閣研究添磚加瓦。
一、《杜麗娘》對原著情節的改編概說
《牡丹亭》的故事家喻戶曉。主要記述主人公杜麗娘一日在花園中閑眠,與一名年輕書生在夢中相愛,醒來之后發現夢境與現實的差距如此之大,尋夢不得,終于一病不起。于是她將自己的真容畫了下來,臨死前吩咐春香藏于太湖石底。三年之后,嶺南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途中不幸遇寒生病,又意外獲得老塾師陳最良救援,將其安頓在梅花觀養病。柳夢梅四處游走,無意間獲得杜麗娘的寫真,并將之帶到書館里把玩,杜麗娘化為鬼魂尋到柳夢梅并叫他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隨后柳夢梅趕考并高中狀元,但由于戰亂發榜延時,仍為書生的柳夢梅受杜麗娘之托尋找到丈人杜寶。杜寶認定此人胡言亂語,隨即將其打入大獄。在得知柳夢梅為新科狀元之后,杜寶才將其放出,但始終不認其為女婿。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柳二人終成眷屬。
小說《杜麗娘》故事情節和發展程序基本上與原著是一致的,但是趙先生在改編的過程中考慮到更加集中地刻畫人物形象,因此,所選用的情節正如她的題目一樣,主要是選取一些能夠突出杜麗娘這一形象的情節,以及與柳夢梅之間的因景成夢,因夢成情,因情而死,由死復生的一系列癡情的情節。至于其他無關主題的次要情節,如“勸農”“魂游”“道覡”“牝賊”“幽媾”“诇藥”“淮警”“移鎮”“御淮”“寇間”“折寇”“圍釋”則進行了刪減。
原著中杜麗娘死而復生的情節,看上去安排得合乎情理,卻有迷信宿命之嫌,但因杜麗娘復生的情節是全劇的主要情節,密切聯系著全劇的主題思想,既不能刪也不能改。出于這個方面以及趙先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影響的考慮,《杜麗娘》只是將原著中不大合理的情節略去,這一改動并沒有損害原著所表達的反封建倫理以及追求人性解放的雙重主題,甚至可以說這樣一改,小說《杜麗娘》在思想主題上,使得這雙重主題更加符合時代的主流思想并且使《牡丹亭》的主題得到了升華。
此外,趙清閣在對原著進行細致透徹的研讀之后,將原著中的漏洞情節也加以“修補”,使得全劇的情節更加嚴謹完整。原著中,當杜子充為了維護自己的官場清譽,對女婿柳夢梅進行嚴刑拷打的時候,老園工郭駝子和軍校們沿街叫尋新科狀元,又恰聞相府喧鬧,郭駝子辨識出柳夢梅的聲音,于是闖了進去,隨即告訴柳夢梅中了狀元。柳夢梅便命郭駝子“快向錢塘門外杜小姐報喜”,但郭駝子后來并未立即去報,杜麗娘得知柳夢梅得中狀元是到杜子充參奏了柳夢梅,皇帝宣她金殿對質的時候。這在故事情節處理上,這可以說是湯顯祖原著的一個小小漏洞[3]。在《杜麗娘》中,趙先生將這一小疏忽改為老園工郭駝子與軍校們先找到了杜麗娘,并向杜麗娘說了柳夢梅高中狀元之事,于是杜麗娘連忙裁剪寒衣,等待丈夫早日回來光彩一番,豈料喜悅之情尚在心頭,因杜子充奏柳夢梅劫墳之罪,便接到圣旨宣她金殿對質,這悲喜交加的情節安排既顯示出中國古典戲曲的浪漫主義色彩,也更能表現出杜麗娘真情、癡情的性格特質,達到了使形象更加飽滿、更加接近“自然人”的效果。
二、趙清閣的改編策略
以上,我們談了趙清閣對于原著情節改編接受的總體情況。而她對于原著的改編策略,我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嘗試分析文體間轉換的揚長避短,總結藝術規律。
(一)緊縮故事進程,發揮文體優勢
《杜麗娘》第一章雖以《延師》一章起篇,但其中的情節卻是既包含原著《延師》一出的情節,也包含了之前《訓女》《腐嘆》等出的情節,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故事情節發展不至于太突兀,而是又可以漸漸展開小說所處的社會空間景象。在第一章的開篇,作者交代:“杜麗娘是一個美麗聰明、很富才情的姑娘,年方十七歲。父親是南宋時代南安府的太守,名叫杜子充,為人頑固不化、冷酷無情。母親甄氏,性情軟弱而慈祥……”[3](P1),“春香比杜麗娘小三歲,還是一個天真調皮的孩子。杜麗娘愛他伶俐、爽朗,也教給她讀書識字,為的也讓她懂些禮教”[3](P1),趙先生開門見山地將人物性格、身份、關系和盤托出,使得整個故事的背景更加開闊清晰,也為接下來故事的走向作了有力的鋪墊。又如,在第四章《訪謁》中將原著中第二出《言懷》、第六出《悵眺》、第十三出《訣謁》和第二十一出《謁遇》的故事進行緊縮,除了詳細闡明了柳夢梅這一角色的性格、身份等,還將前后的故事情節相互連貫在一起,既與第三章《驚夢》中杜麗娘的夢中內容相對應,又對接下來故事的發展有所鋪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除了對故事的進程進行了一定的緊縮處理之外,對原著中一些一筆帶過的內容,趙氏在改編過程中使之盡可能豐富地呈現出來。
戲曲在描寫人物動作、表情、心理活動時,可以借助科介來表現,如原著中“貼驚介”“照鏡嘆介”等,都可以用這些科范動作來規定人物的各種感情。而小說不同于戲曲,小說可以憑借作者對人物語言、心理活動的描寫,或者外界環境的烘托,或者其他角色的映襯等,才能使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好。因此,趙先生利用文體優勢,豐富細節,更加傳神地刻畫人物形象。比如原著中并沒有提到杜子充極力反對為女兒延師,但《杜麗娘》中卻把杜子充一再反對為杜麗娘延師之舉描寫得極為生動,而且還一并把在杜子充厲聲反對的過程中杜麗娘的整個情緒變化呈現出來;再如,原著中并沒有描寫春香看到杜麗娘作《仕女秋千圖》時感嘆:“這只蝴蝶像活了”[3](P2),在《杜麗娘》中,趙先生添加了這一細節描寫,把春香活潑率直的性格自然地表現出來。在《驚夢》一章中,在描寫了杜麗娘因花園中的景致而觸景生情,傷春情緒被撩起之后,添加了杜麗娘自言自語的一段話,“花呀,魚呀,燕子呀,你們都比人強,你們活得多么逍遙快樂呵”[3](P20),通過賞春—感春—傷春的感情變化,透露出杜麗娘青春的苦悶和內心的壓抑。
(二)調整情節順序,升華主題內容
趙清閣在改編過程中有意將故事情節的發生順序進行了調整,這不僅是對于每折的內部情節發生順序所作的局部調整,而且對于折與折之間情節發生也同樣進行整體調整。
原著中杜麗娘因“今日春光明媚,爹娘寬坐后堂,女孩兒敢進三爵之觴,少效千春之祝”[4]向爹娘進酒,杜子充感嘆自己“我比子美公公更可憐,他還有念老夫詩句男兒,俺則有學母氏畫眉嬌女”[4](P9)來訓誡女兒休得白日眠睡,在這之后杜麗娘說“黃堂父母,倚嬌癡慣習如愚。剛打的秋千畫圖,閑榻著鴛鴦繡譜”[4](P10),接著杜夫人考慮到“女兒呵,怎念遍的孔子詩書,但略識周公禮數。不枉了銀娘玉姐只做個紡磚兒,謝女班姬女校書”[4](P10),至此,才提出為女兒延師這一想法,杜太守也說“請先生不難,則要好生管待”[4](P11),并沒有很反對。在小說《杜麗娘》中則是杜麗娘對自己所作的《仕女秋千圖》甚為滿意,于是題了“秋千圖”三個字,但仔細端詳之后卻總覺得少了點什么,想再題上一首詩,卻又不知如何下筆,頗覺“有畫無詩煞風景”,這時春香便出主意“小姐何不拿去給老爺、夫人看看,請老爺題上一首詩,豈不是好?”[3](P2),杜麗娘也正有此意,這才拿畫去后堂向父母請安,請爹娘鑒賞自己的畫作。杜子充和杜夫人看后連連稱贊女兒為“才女”,這時杜子充感嘆“可惜不是男孩兒”,于是訓斥女兒要學習詩詞、書法,待將來配上個好女婿,為家族爭光。杜夫人便隨聲附和讓老師指教這詩詞、書法之事。但杜子充卻直截了當地拒絕了夫人的這一想法“女孩兒只要略知些周公禮數,針線、刺繡倒是正經,詩詞書畫不必講究”[3](P2),直到杜夫人認真勸說之后才愿意為杜麗娘延聘一位年高德劭的老師。由于小說和戲曲不同,戲曲必須借助狹隘的舞臺展開故事,而小說相對靈活得多。所以趙清閣妙筆生花,敷衍故事,使得情節更加曲折有趣,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
其次,趙清閣選擇以《延師》作為小說的切入口,也是別有用意的。《牡丹亭》故事的發生以明朝的整個社會狀態為背景,這是一個典型的父權社會,宋明理學森嚴,到處都充滿了壓抑的氣氛。因此,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杜麗娘便表現出后天的抑郁氣質,而這種抑郁氣質隨著她游園的經歷漸漸地與她與生俱來的向往自由的性格發生了巨大的沖突,這也是之后《驚夢》發生的原因。以《延師》作為小說起篇的內容,是為了突出主題的需要,同時也奠定了小說整體的基調。
此外,原著中將《言懷》一出放在《驚夢》之前是符合戲曲演出時自報家門的需要,這樣便于觀眾了解之后《驚夢》中柳夢梅的身份背景,使得戲曲的情節自然發展。趙先生將原著中《驚夢》的內容調整到《言懷》(《杜麗娘》中的《訪謁》)內容之前,是出于對小說情節,主題意義的整體把握。柳夢梅一開始是出現在杜麗娘的夢中,是以夢中情人的形象出現,接下來《訪謁》中柳夢梅的自述又將他的形象拉回人間,是以傲骨書生的形象出現的。這兩者形成一種對照,柳夢梅不再是活在杜麗娘的夢境中,而是現實中確實存在的人,以“情”為闡釋對象的主題得到現實的發展,也因此奠定了《牡丹亭》故事作為“愛情神話”的格調。
在談《牡丹亭》的改編時,趙先生稱:“期望古代文學遺產能繼往開來,對今天的社會現象,今天的人,有所啟發與教益。”[5]改編本《杜麗娘》正是趙先生將古為今用這一原則付諸實施的一個印證,是趙先生對于古代文學遺產再研究創造的最好證明,既符合古典戲曲大眾化的要求,又使得原著無論是內容上、情節上、還是人物上,都染上時代的色彩。而以上的分析,是就小說對于原著改編問題上的一點淺見,管窺蠡測,希望能夠為古典名著的當代接受提供有益的借鑒。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詩詞曲源流史”,項目編號:[11&ZD105]。)
注釋:
[1][明]沈德符:《顧曲雜言·填詞名手》,《萬歷野獲編》,中華書局,1959年版。
[2]田漢曾寫過一首七律:“從來燕趙多奇女,清閣翩翩似健男。側帽更無脂粉氣,傾杯能作甲兵談。豈因泉水知寒暖,不待山茶辨苦甘。敢向嘉陵錄畫料,彈花如雨大河南。”轉引自劉鳳艷:《趙清閣的藝術道路》,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
[3]趙清閣:《杜麗娘》,上海文化出版社,1981年版,前言第3頁。
[4]湯顯祖:《牡丹亭》,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9頁。
[5]趙清閣:《正確對待文學遺產——湯顯祖〈牡丹亭〉以及昆劇的整編》,社會科學,1983年,第2期。
(陳麗波 江蘇徐州 江蘇師范大學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