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以為”句可以表示兩種意義,一種表示說話者的主觀斷言、認識;另一種表示說話者作出了與預期不符或相反的主觀判斷。表意分化的主要動因是:“以為”原本表“對人或事物有某種看法或作出判斷”的基本功能逐漸被后起的“認為”所分擔,因并存的相近詞語一般都會形成分工傾向,導致“以為”表“作出不正確的主觀判斷”的用法逐漸擴大勢力范圍,這一用法為說話人的自謙表達提供了語用基礎,因而人們寫文章時才會較多使用“我(們)以為”句。
關鍵詞:我 我們 以為 第一人稱代詞
“我(們)以為”句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被人們廣泛應用于日常言語交際中。人們使用“我(們)以為”來表達說話者的認識、看法。為了進一步的認識、掌握“我(們)以為”結構,本文將從“我(們)以為”句的語義分析,“第一人稱代詞+以為”句的歷時考察以及“我(們)以為”句的語用功能等方面對其進行分析研究。
一、“我(們)以為”句的語義分析
“我”和“我們”是現代漢語中兩個最主要的第一人稱代詞。“我”主要表示第一人稱單數,指說話者本人。“我們”表示第一人稱的復數形式,通常指包括說話者在內的一個群體,在特定語用策略驅動下也可單指說話人自己。
我們知道動詞“以為”有兩種含義,第一種含義是“認為”之義,這里記作“以為1”,表示的是說話者對人或事物有確定的看法或對其作出明確的判斷。另一種含義是表示說話者作出了與預期不符或相反的主觀判斷,往往會用另一小句指明真相,我們將其記作“以為2”。由于動詞“以為”具有兩種意義,“我以為”句也表示兩種意義。
(一)“我(們)以為1”的語義
“我(們)+以為1”主要是指說話者對人或事物有某種看法或作出判斷,表示說話者的主觀斷言、認識。“我”在句中,一般表示實指,指說話者本人。“我們”在“我們+以為1”中既可以包括交際對方或多方,也可被講話人用來指稱他自己。例如:
(1)李嘉誠展顏一笑:“舅舅千萬不要長他人威風,滅自己志氣。我以為能夠精通手表結構又能修理手表的人,其實完全可以自制手表。”(竇應泰《李嘉誠家族傳》)
(2)若是酸苦的,我們也要皺著眉頭來辨嘗它:這總比淡漠無味勝過百倍。我們以為最難堪而極欲逃避的,惟有這個淡漠無味!(葉圣陶《沒有秋蟲的地方》)
上述兩例中,“我+以為1”在例(1)中表示說話者的主觀看法,這里的“我”一般表示特指,指稱自己。例(2)中的“我們以為1”表示說話者的主觀斷言,“我們”在這里實際上是指代作者本人。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以為1”常被應用于書面語篇中,在學術科研論文中也是更加頻繁地出現。例如:
(3)我以為它是從判斷詞“是”和動詞義“成為”轉換表述漸次虛化的結果。(《語言學論文》)
(4)作為同現的句法成分,我們以為要嚴格地控制在主語和賓語的位置上,其他的一律不算。(《語言學論文》)
例(4)中的“我們”為虛指,“我們以為”在這里其實是“作者以為”,作者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出于謙虛、嚴謹的態度,所以用“我們以為”代替“我以為”。在例(3)中,作者用“我以為”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表現出作者敢于承擔問責風險的責任感以及他對所持觀點的自信,同時,作者個人身份的代入,也更利于讀者接受。
(二)“我(們)以為2”的語義
“我(們)+以為2”表示說話者作出了與預期不符或相反的主觀判斷,說話人說出此話時,已經預設了“事實并非如此”這一含義,一般都會在后一小句中說出實際情況。例如:
(3)我以為再也見不到她了,沒想到第二天她又出現在了北海公園。(卞慶奎《中國北漂藝人生存實錄》)
(4)我們以為那幅畫早就完成了,可依蓮娜總是說還沒完呢。(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
例(3)中“我”作出的判斷是“再也見不到她了”,通過后一小句“沒想到她又出現在北海公園”,可以知道“我”說出此話時,便已經知道實際上“事實并非如此”,與預期相反,“他”見到了“她”。例(4)中的“我們”也是主觀作出的判斷與心理預期相反。
現代漢語中的第一人稱代詞“我”“我們”可以出現在“第一人稱代詞+以為”結構中,那么古代漢語中的第一人稱代詞可不可以在此結構中出現呢?古漢語時期,人們對于自己的觀點認識又是如何表達的呢?
二、“第一人稱代詞+以為”的歷時考察
在古代漢語時期,除“我”之外,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使用的詞主要有:“吾”“余”“予”“朕”“臺”“卬”等,這些詞語在現代漢語中有時也會出現。通過對語料的考察,我們發現,古漢語時期的“余”“予”“吾”“朕”可以進入“第一人稱代詞+以為”結構,而“臺”和“卬”沒有發現用例。下面我們簡要分析一下能夠進入此結構的“余”“予”“吾”“朕”。
(一)“余/予+以為”
從遠古至春秋時期,第一人稱主體代詞主要是“我”和“余”。在古代,人們在表達與自己有關的事物時,一般都會采用較為謙卑的表達方式。而“余”與“予”一般可通用,屬于第一人稱代詞的謙稱形式,表示謙卑的意義。所以當人們想要表達自己的認識、判斷時,便會使用“余(予)以為”。例如:
(5)余以為天道即人道,人道即天道,天道不可強也,人道不可挽也。何以言之?(錢泳《履園叢話》)
(6)前輩多以前集、中集為名,予以為陛下明年當改元,長慶訖于是矣,因號《白氏長慶集》。(《舊唐書》)
(二)“吾+以為”
戰國時期,“吾”逐漸成為第一人稱代詞的主體,直至清朝滅亡后,才逐漸退出第一人稱代詞集合。“吾”與“我”用法相似,但“謙遜程度”比“我”要高。“吾”與“余(予)”相比,“吾”沒有“余(予)”的謙遜程度高,個人主體意識較強。近代學者們有時也會使用“吾”來稱自己,一般認為屬于仿古現象。例如:
(7)吾以為古之善者則誅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
(8)住在西單,工作在西單,女兒上學在西單,夜里散步在西單,吾以為,論地方最方便、最美麗、最可愛的就是西單了。(《人民日報》1996年)
例(7)、(8)均表“認為”義,例(8)出自當代文學作品,是文人仿古的一種現象。
(三)“朕+以為”
“朕”在上古時期也是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自秦始皇規定其為皇帝專稱之后,才逐漸在第一人稱代詞的體系中消失,其在所出現的用例中,一般為皇帝自稱。例如:
(9)朕以為制理之本,期返淳風,庶葉至公,期于不犯,永言議罪,良用憮然。(陸心源《唐文拾遺》)
“第一人稱代詞+以為”句主要表達個人的認識和判斷。從“余(予)以為”到“吾以為”“朕以為”,最后再發展到“我以為”,這種演變體現了人們自我主體意識的逐漸增強。在古代社會,人們的等級觀念、尊卑意識使得人們做什么事情都要貶低自己、尊崇他人。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接受人人平等的思想,自我價值也受到人們的重視,所以人們在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認識時,可以禮貌地直接表達出來,這種變化正是一種自信的表現。
通過分析我們知道,古漢語中“第一人稱代詞+以為”結構只表示“認識”義,即“以為1”義,不表示“以為2”反預期的意義。“我以為2”的意義是在現代漢語“我以為1”意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三、“我(們)以為”句的語用功能分析
“我以為”“我們以為”等“第一人稱代詞+以為”結構主要表達說話者的主觀斷言,但是在表達判斷時,并不像“我認為”等句子那樣強硬,“我(們)以為”句語氣比較弱,顯得謙恭、溫和。下面我們從口語和書面語兩個角度來分析一下“我(們)以為”的語用功能。
(一)口語
現代漢語中,人們在進行日常口語交流時,“我(們)以為2”要比“我(們)以為1”使用頻繁,“我(們)以為”常常表示反預期的“以為2”之義。“我(們)以為2”一般用于表達揣測,同時加強否定語氣。例如:
(10)我以為她不過說了一句氣話,沒想到辭職后她卻真的離開了我。(《中國北漂藝人生存實錄》)
在口語中,人們要想表達“以為1”義,常用“覺得”一詞,若運用“我以為1”,則一般出現在一種較為正式、莊重的語境中。并且我們知道,人們在交流中表明觀點、認識時,話語常常帶有比較直接、強硬的語氣,但是運用“以為1”卻可以使語氣變得柔和、委婉,從而拉近說聽雙方距離。
(二)書面語
在書面語中,“我(們)以為2”使用的范圍要比“我(們)以為1”廣,但是在科研論文等學術語篇中,“我(們)以為1”的運用則是非常普遍而頻繁的,作者一般都用其來表示自己的觀點、認識。
早期學者們在論文中普遍使用“認為”一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在現階段,學者們更傾向于使用“我(們)以為”,這種變化更多的體現出了作者謙虛、嚴謹的態度,同時也讓讀者們感受到了一種商量、探討之義。而“我”和“我們”的使用,又具有承擔責任同時又不強迫別人接受的意義。作者自身身份的代入,還可使學術研究成果更易于讀者們接受。
四、結語
漢語中“以為”的發展及表意的分化是有多種原因的。值得重視的是,“以為”原本表“對人或事物有某種看法或作出判斷”的基本功能逐漸被后起的“認為”所分擔,因為并存的相近詞語一般都會形成一定的分工傾向,導致“以為”表“作出不正確的主觀判斷”的用法逐漸擴大勢力范圍,這一用法為說話人的自謙表達提供了語用基礎,于是,文人寫文章時才會較多使用“我(們)以為”句。
本文對“我(們)以為”句的分析研究只是初步的、簡單層面上的,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它,并對其進行更深層次的考察、論述。
參考文獻:
[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姚振武.“以為”的形成及相關問題[J].古漢語研究,1997,(3).
[3]張煉強.人稱代詞的變換[J].中國語文,1982,(3).
[4]張春泉.第一人稱代詞的虛指及其心理動因[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
[5]張邱林.動詞“以為”的考察[J].語言研究,1999,(1).
(李翔宇 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 1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