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臣
(沈丘縣畜牧工作站,河南 沈丘 466300)
如何提高哺乳仔豬的成活率
李漢臣
(沈丘縣畜牧工作站,河南沈丘466300)
仔豬生長發育快,缺乏先天免疫力、體溫調節能力差、消化器官不發達,因此,分娩過程和哺乳期一般損失活產仔豬2~3頭,85%以上的死亡是在前30 d,而生后7 d的死亡占60%。所以,仔豬出生后7 d內的主要管理工作是保溫防壓,使仔豬吃足初乳、固定乳頭、補鈣、補硒、寄養與分離等,提高仔豬成活率,從而有效地提高豬場的經濟效益。
仔豬的體溫調節機能從第9天起才能得到改善,20日齡時才接近完善。所以,保溫是提高仔豬育成率的關鍵措施(見表1)。寒冷季節產仔造成的仔豬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被母豬壓死或凍死,尤其是在出生后的頭3 d內。在寒冷的環境中,仔豬行動不靈敏,鉆草堆或臥在母豬腋下,易被母豬壓死。寒冷冬季也易使仔豬發生口僵,不會吮乳,導致凍餓而死。

表1 仔豬最適宜的環境溫度
初乳是母豬分娩后3 d內分泌的淡黃色乳汁,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免疫抗體,對出生仔豬較常乳有特殊的生理作用: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含有較多的鎂鹽,具有輕瀉性,可促進胎糞的排出;酸度較高,可促進消化道的活動。
初生仔豬有搶占多乳頭、并固定為已有的習性。如果乳頭不固定,則勢必發生強奪弱食,同時干擾母豬正常放乳,造成仔豬發育不整齊,死亡率高。因此,為了避免此現象的發生,仔豬出生后2~3 d內,必須人為輔助固定奶頭。
3.1人工輔助固定
如果初生仔豬個體間體質量差異大,應把個體較小的放在前3對乳頭吮乳,因為前面的奶頭泌乳量高。方法是把母豬后身墊高,使前身壓低些,因為初生仔豬有“向高性”,這樣體大的仔豬先去占領后軀的幾對奶頭。人工輔助個體小的仔豬放在前幾對乳頭吮乳,這樣2 d后就能固定好。
3.2完全人工固定
從仔豬出生后第1次吮奶開始人工固定。仔豬吮奶時人工控制,不允許串位。并把多余的奶頭用膠布貼住封嚴,仔豬很快固定奶頭吃奶,不擠奶。
4.1母豬產期接近
實行寄養時,母豬產期應盡量接近,主要考慮初乳的特殊作用,最好不超過3 d。
4.2對仔豬、母豬的要求
被寄養的仔豬要盡量吃到初乳,以提高成活率。寄母必須是泌乳量高、性情溫順、哺乳性能較好的母豬。為了寄養順利,可將被寄養的仔豬抹上養母的豬奶或尿;也可將被寄養的仔豬和養母所生的仔豬合關在同一個仔豬籠中。經過一定時間后同時放到母豬身邊,使母豬分不出被寄養仔豬的氣味。
5.1及時補料可使乳豬增重更快
哺乳仔豬4日齡時開始補料,一次加入幾克,放到乳豬容易看到的地方,讓小豬盡快認識飼料,每天都要更換這部分料,防止發霉變質。或用白糖和乳豬料混合拌成糊狀強行抹到乳豬嘴里,每天訓練2次,6~7 d后,小豬開始吃料。注意,補料槽離地面2~3 cm高。斷奶前,小豬吃料越多,斷奶后拉稀的可能性較小。
5.2促進母豬多產乳
妊娠母豬的膘情要適當,只能有八成膘。嚴格按母豬的飼喂方案進行飼喂,產前減料,產后逐漸增加,斷奶前減料。
由于仔豬生長速度快、代謝旺盛、母乳較濃(含脂肪7%~11%),故需要水量較多,如不及時給仔豬補水,會因喝污水或尿而發生下痢。一般生后3 d開始補給清潔的飲水,水槽要經常刷洗,水要勤更換。冬季可供溫熱水。
為防止仔豬貧血給生產造成損失,仔豬生后3~4日齡補鐵。補鐵的方法有口服和肌肉注射兩類。
可在仔豬出生后3~5 d肌肉注射0.1%亞硒酸鈉溶液0.5 ml,斷乳前后再注射1 ml。對已開料的仔豬可按每千克飼料中添加0.1 mg的硒補給。
母豬產后死亡,仔豬又無哺寄養可能,可配制人工乳喂養,人工乳配方見表2,不同日齡人工乳喂養量見表3。
先將牛奶煮沸消毒,待涼至40℃時,加入葡萄糖和鮮雞蛋、復合維生素、微量元素鹽溶液和母豬血清(占人工乳10%~20%)。
10.1養好母豬
加強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保證胎兒正常發育,產出體質量大、健壯的仔豬。
10.2保持豬舍清潔衛生
產房采取全進全出,妊娠母豬進產房前要對體表進行淋浴、消毒,臨產前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乳房和外陰部,以減少母豬對仔豬的污染,仔豬轉出后要徹底清掃和消毒。
10.3保持良好的環境
產房應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控制有害氣體的含量,使仔豬生活舒適、體質健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可防止或減少仔豬腹瀉等疾病。
10.4采用藥物預防和治療
對常見主要傳染病要按程序免疫接種。在不同地區和豬群,可能涉及豬瘟、豬肺疫、豬丹毒、仔豬副傷寒、細小病毒病、乙型腦炎、繁殖呼吸綜合征、偽狂犬病、喘氣病等,哪些需要接種,哪些不必接種,視具體情況而定。

表2 人工乳配方

表3 不同日齡人工乳喂養量
S828.4+5
B
1004-5090(2015)10-0033-02
201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