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杰,康 樂,居瑞海
(1.湖北省丹陽市皇塘鎮畜牧獸醫站 湖北 丹陽 213027;2.上海農場畜牧水產養殖公司)
影響母豬發情的因素分析和防治措施
林杰1,康樂2,居瑞海2
(1.湖北省丹陽市皇塘鎮畜牧獸醫站湖北 丹陽213027;2.上海農場畜牧水產養殖公司)
豬生產取決于3大要素:遺傳、營養和管理。據資料分析表明,家畜的生產力大約20%取決于遺傳,40%~50%取決于營養,30%~40%取決于管理。只有在適宜條件下,遺傳和營養優勢才能充分發揮。隨著養豬業的發展,規模化養豬場的養殖方式逐步向自動化轉變,通過計算機利用科學的方式進行生豬養殖,達到“三自動一結合”,即喂料自動化、清糞自動化、環境控制自動化以及種養結合的先進水平,無疑能帶來相當大的經濟效益。飼養管理不科學是造成目前母豬繁殖狀況低下的主要原因。眾所周知,生豬飼養各階段是緊密銜接的過程,每一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的繼續和發展,產房飼養管理出現漏洞會直接導致母豬斷奶后發情率下降。筆者就出現該問題的原因做一個分析,并就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
1.1環境溫度對母豬發情率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當豬舍環境溫度高于23℃時,母豬發情配種成功率將減少。下表為筆者所在場某段時間母豬斷奶后7 d發情率統計表,數據顯示斷奶母豬7 d發情率隨著環境溫度的降低逐漸增高并趨于穩定,表明溫度對母豬的返情有一定的影響。

表 2011年下半年斷奶母豬7 d發情率對比
1.2飼料霉變對母豬發情率的影響
飼料霉變會對母豬產生很大的影響,對母豬正常發情影響最大的是玉米霉菌毒素,尤其是玉米赤霉烯酮,此種毒素分子結構與雌激素相似,玉米霉菌毒素能夠破壞豬的免疫系統,造成豬病高發。特別是母豬的不發情、返情、不孕、死胎等80%是由霉菌毒素引起的。大部分養豬場飼喂的飼料成分以玉米、豆粕為主,如果料槽里的剩料不及時清除,很容易發生霉變,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母豬食欲不振加之溫度過高,經常看到料槽上有綠色的真菌菌落。母豬攝入含有這種毒素的飼料后,其正常的內分泌功能將被打亂,導致正值發情期的母豬不發情或發情期配不上種等。
1.3斷奶失重對母豬發情率的影響
生產經驗表明:隨著母豬斷奶時體質量的增加,斷奶后正常發情(8 d之內)比率不斷提高。泌乳期間,母豬將大量流失儲存的蛋白質和脂肪,這將導致延長其斷奶到發情期間隔時間、繁殖效率低下以及體質量下降。在正常情況下,母豬經歷一個泌乳期,體質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一般失重比例約為25%左右,這并不影響母豬斷奶后正常的發情配種,但是,如果日糧營養缺乏,泌乳量又大,帶仔過多,母豬斷奶時就會異常消瘦,體質量下降幅度偏大,母豬斷奶后發情配種要明顯推遲。妊娠母豬的產前體質量對仔豬的影響很大,對斷奶后的成活率及健康均有影響。由于性狀間的正相關,表明母豬在妊娠期間,若能在合理的范圍內增加體質量會對今后產仔及仔豬的健康有積極影響,妊娠期間母豬的營養不良會導致母豬及仔豬的產后疾病。因此在飼養過程中,母豬在妊娠期間應給予控制采食,不宜過肥或過瘦。在定期測量背膘與體質量的過程中應加以記錄,防止飼喂過量或飼喂不足的情況發生。可見母豬的失重對斷奶后發情時間和產仔數有非常大的影響。夏季母豬的采食量不如冬季的高,斷奶失重概率也較冬季的高,這與夏季斷奶發情率低有一定的聯系,所以,應在母豬泌乳期控制好哺乳料營養水平及采食量,減少母豬體質量損失過多的現象。
2.1設法提高哺乳母豬的采食量
母豬產后因胃腸功能低下且胃腸容積不大,應適當控料。喂給濃度為0.9%的鹽水,利于通便及提高食欲。每天還要保證多喂些青料給母豬,同時投喂大黃蘇打片,大黃蘇打片可以刺激胃腸蠕動,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等狀況,從而提高母豬的采食量;在夏季,避開高溫時間段喂料,可減少熱應激的發生。早上、傍晚或晚上氣溫相對低些,應多喂料。需要強調的是懷孕期采食量與產后采食量是一個連鎖反應,懷孕期采食量正常是產后采食量正常的前提。采食量提高需各生產環節協調配合。同時采用半干濕料或水料喂,提高飼料的適口性,進而增加采食量。
2.2設法加強產房飼養管理
喂料時要依據哺乳母豬的體質量或體況、奶量(日產奶量大約為7 kg)及其成分、豬舍狀況來確定其對養分和能量的需求,總的要求是提供符合飼養標準的哺乳母豬料。雖然自動化投料系統不需要人工拌料、喂料,但是在母豬吃完料后,飼養員一定要逐個食槽檢查,遇到有剩料的情況,要及時扒出來,分給還想吃的母豬吃掉,這樣就避免了在適宜溫度下飼料腐敗變質的情況。針對飼料中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能攝入不足的問題,我們從母豬斷奶前3 d開始,連續7 d在飼料中添加保健藥物,補充機體需要的各種元素,增強母豬體質,以提高斷奶后發情率。母豬的乳頭要能夠均勻利用,以免未被吮吸的乳頭發育不好,影響泌乳。為防止乳房炎,仔豬斷奶前3~4 d可逐漸減少母豬的精料和多汁料的喂量,斷奶當天停料停水;經常檢查母豬乳房的膨脹情況,以防乳房炎的發生。母豬場的糞便要隨時清掃,保持豬舍清潔干燥和通風良好。冬季應注意防寒保暖,產房應有取暖設備,防止“賊風”侵襲。夏季應注意防暑,增設防暑降溫設施,防止母豬中暑。
2.3環境溫度的控制
在最適環境溫度范圍內,家畜的飼料利用率和生產力最高,抗病力也較強,高于或低于最適環境溫度都將影響生產性能。哺乳母豬的最適溫度是20~22℃,哺乳仔豬的最適環境溫度在初生時是33~34℃,1周齡時28~35℃,3周齡時22~25℃,初生后至3日齡應控制在32℃,4~7日齡28~30℃,15~30日齡22~26℃。自動化棚舍溫度由電腦控制,為了解決母豬與仔豬所需溫度發生矛盾的問題,我們采用大環境溫度設定為21~22℃,仔豬局部紅外線燈泡加溫。當大環境溫度發生了變化,電腦自動啟動相應裝置進行調節,夏季結合負壓風機采取水簾式降溫系統,加強豬舍的通風對流,以促進蒸發和散熱,一般舍溫可降低3~5℃,冬季采用水暖循環系統進行供熱,變頻風機定時通風換氣,棚舍溫度保持恒定。
2.4重視藥物保健及產后消炎工作
母豬分娩后身體處于一個最虛弱的狀態,抗病能力降低,消化能力減弱,容易受病原感染而患病。在產后1w內投喂益母草和王不留行;在產后消炎上,在上表中,1~15批次母豬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每針3支青霉素加1支鏈霉素,連續注射2次;6~15批次母豬,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每頭母豬產后滴注500 ml糖鹽水,內加4支青霉素加2支魚腥草。很明顯,改用靜脈滴注的方式進行產后消炎的母豬,斷奶后的發情率明顯提高。
對于集約化豬場,母豬的斷奶發情率直接關系到整個豬場的生產成績。母豬斷奶后發情率相對不穩定,給生產帶來較大的影響,下階段的工作開展較為被動,不但會影響配種數量,甚至受胎率以及產仔數也會跟著產生波動。針對以上情況,筆者從前期的產房飼養管理角度入手進行分析,找出了可能導致母豬斷奶發情率下降的幾個原因,并總結了有效的解決措施,那就是為母豬提供合適的環境溫度,注重飼料品質、加強飼料營養,提高母豬采食量,避免斷奶失重,重視藥物保健及產后消炎等工作。總之,只有采取綜合的應對措施,才能提高母豬的發情率。
S828.3
1004-5090(2015)11-0016-02
201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