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姍娜++何蒲明



摘要:基于中國糧食安全背景,從湖北省糧食產量、糧食單產水平與播種面積三個方面比較分析了湖北省近年來糧食生產的發展動態,得出基本結論:除了糧食單產水平外,湖北省的糧食生產的整體形勢不容樂觀,糧食主產區的地位正在下降。基于此,從六個方面提出了培育湖北省糧食生產的發展動力。
關鍵詞:湖北省;糧食生產;發展動態;動力培育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18-4621-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8.059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數量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4,糧食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保障糧食穩定供給,是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必要前提。而湖北省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過去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但近年來,湖北省糧食產量在全國的位次始終徘徊在9~11名之間。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在糧食主產省中湖北已然成為少數幾個缺糧省之一,糧食的生產潛力和生產能力面臨著新的考驗。因此,有必要分析湖北省糧食生產的發展動態,明確基本形勢,找準問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新形勢下著力培育湖北省糧食生產的發展動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再做新貢獻。
1 近年來湖北省糧食生產發展動態
1.1 數據來源
所使用的數據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網站、湖北省人民政府網站、《湖北統計年鑒》等。
1.2 湖北省糧食產量情況分析
1.2.1 糧食總產量逐年增長 近年來,國家和湖北省出臺了多項鼓勵糧食生產的惠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使得糧食產量基本上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圖1)。
從圖1可以看出,近年來湖北省的糧食生產總量與全國的糧食生產情況基本一致,除了2006年外,其他年份糧食均呈現增產的態勢。湖北糧食產量平均增幅為2.775%,全國糧食產量平均增幅為3.197%。
1.2.2 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的比重逐漸下降 在這十多年來,湖北省的糧食戰略地位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不過,湖北省糧食產量在全國糧食產量所占比重中有較大改變。從整體上看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圖2)。2013年,湖北省糧食產量所占比重較之以往有了明顯提高。同時,表1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反映湖北省糧食生產在全國所處的位置和基本形勢。
在表1中,湖北省糧食產量在全國的位次排名基本保持不變,始終在十名左右徘徊,這也意味著湖北省始終是中國產糧大省,依然占據著重要的戰略地位。
1.2.3 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增產趨勢不明顯 近年來,湖北省主要糧食作物小麥、水稻和玉米的占比地位并沒有太大的變化,發展相對比較穩定,水稻仍占主導地位,其次是小麥、玉米(圖3)。從發展態勢來看,除了玉米增產趨勢比較明顯之外,水稻和小麥的增產趨勢并不明顯。
1.2.4 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中以水稻貢獻度為最大 在中國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背景下,在糧食主產省中湖北省已然成為少數幾個缺糧省之一。從圖4可以看出,水稻對糧食增產的貢獻度最大,也就是說,水稻的增產或減產對糧食總產量的影響最大。
1.2.5 糧食人均產量與全國糧食人均產量差距不斷擴大 作為人口大國中的人口大省,湖北省的人均糧食產量形勢并不樂觀。
從圖5可以看出,多數年份中湖北省的人均糧食產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近幾年,這種差距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1.3 糧食單產水平與播種面積情況分析
因為糧食總產量取決于單產水平和播種面積,所以從這兩個方面作進一步的分析。
1.3.1 糧食單產長期處于高水平狀態 一直以來,湖北省的糧食單產狀況良好,遠遠高于全國糧食單產水平。2014年全省糧食生產表現為夏糧穩,雙季稻增,中稻單產仍穩居全國第一。
從圖6可以看出,近十年來湖北省的糧食單產水平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1.3.2 播種水平與全國差距不斷擴大 從全國糧食播種水平來看,湖北省有著明顯的差距。從圖7可以看出,農作物播種面積上升趨勢比較明顯,但糧食播種面積上升的幅度要小于農作物播種面積上升的幅度,從而導致近年來糧食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下降趨勢非常明顯。但就全國的情況來看,糧食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卻呈現出緩慢上升的趨勢,進而導致湖北省與全國的水平差距不斷擴大。
1.3.3 三大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下降 由于農業的低效益,特別是糧食作物回報率低,使得農民更多地轉向經濟類作物種植。在湖北省,三大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不容樂觀。從圖8可以看出,玉米的播種面積在緩慢上升,小麥在波動中下降,水稻呈現出明顯的持續下降的趨勢。
2 湖北省糧食生產發展的動力培育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除了糧食單產水平外,湖北省的糧食生產的整體形勢不容樂觀,糧食主產區的地位正在下降。可以這么認為,湖北這個傳統的糧食主產省現在已經成為了缺糧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促進湖北省糧食生產發展,培育新動力。
2.1 加強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2013年湖北省遭受了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導致農作物受災面積1.14萬hm2,其中絕收近100 hm2。2014年湖北省多地出現較為嚴重的旱災,受災農田近40多萬公頃。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水利是農業的命脈[1]。打造現代糧食產業基地,更要進一步提升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水平,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進力度,對于這個擁有六千多萬人口的人口大省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政府要高度重視水利建設,并加大投入,切實抓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有效防治洪澇災害和旱災,降低農業自然風險,進而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業高效益、農民高收入、農村高水平。endprint
2.2 盡快啟動目標價格制度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繼續堅持市場定價原則,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2]所謂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就是在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時,應給予低收入消費者一定的補貼,反之,則給予生產者一定的差價補貼。實施目標價格和差額補貼政策,可以切實保證農民利益,使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而且,還能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使得國家糧食安全得到保障。地方政府要落實補貼政策,保證農民都能享受到福利,并進一步完善農產品的目標價格體系,根據市場行情變化對目標價格進行適當的調整。
2.3 加大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力度
農業部數據表明,中國糧食生產已實現“十一連增”,而對此貢獻度最大的就是糧食單產,貢獻率達55%以上。因此,目前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就是利用科技來提高糧食單產,即將專家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農民大眾的成果,而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打通“最后一公里”。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就要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的服務體系,即從公益性角度出發,提高推廣能力,發展社會化服務,擴展基層農技推廣服務平臺;要培養農技推廣人員,壯大服務隊伍;對農技推廣服務方式進行創新,即一切以農民需求為先,將以往的單一技術服務轉變為多項式技術服務,實現面對面指導。
2.4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在“誰來種地”這一問題上,習近平同志有過指示:首先,要保證農業后繼有人,就必須要發展和壯大新型農民隊伍;然后要解決好“地怎么種”這一問題,并以此為導向,加快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就是要有人種地,然而隨著中國城鎮化進展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加快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大量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民把農業生產作為兼業即農業兼業化現象比較突出。與此同時,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婦孺和老人,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日益嚴重。農業生產現狀使得“誰來種地”問題日益突出,針對此問題,解決的有效途徑就是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高素質的農業生產經營隊伍。
近年來,湖北省新型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數量逐漸增多,這股新生力量已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力軍。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上,地方政府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不能松懈,才能有效促進新型經營主體的有序流轉;另外,要以農業高效益為著力點,讓農業成為“香餑餑”,讓農民在今后也成為一份體面的職業。
2.5 著力打造糧食核心產區,重塑糧食生產比較優勢
當前,要將“突出重點抓關鍵”原則堅持到底,以糧食產量大于等于300萬t為標準,在全省范圍內選擇達到標準的縣(市、區),集中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進而促進糧食生產優勢區域的集中。張海姣等[3]提出,糧食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高、糧食生產潛力大,基于其自然條件與資源優勢特征,糧食應作為其經濟發展的重心,不管是糧食種植,還是糧食加工。對支農資金進行統籌,切實保證糧食核心產區的財政補貼,在糧食生產核心區,對中低產田進行改造,提高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規模。提高種糧大戶的積極性,穩定并加大對糧農的補貼力度,主要從耕作、播種、植保、收割等方面進行補貼。同時,對產糧大縣采取強有力的獎勵制度,實施動態調整機制,即“能進能減,能進能出”,使財政支持能夠應用到糧食生產的各個方面。
2.6 盡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構建耕地保護和有效利用的長效機制
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就要保證農民手中擁有永久的優質農田。然而,在城鎮化背景下,許多優質高產的農田被流轉為工業建設用地,使得劃入基本農田的土地多為條件較差的土地,此弊端也直接威脅到中國的糧食安全。一般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是“占一補一,占補平衡”,換句話說就是占好的就補差的,占優的就補劣的,占近的就補遠的,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則反之。在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的同時,要協調好地方經濟發展與耕地的保護,解決好新農村建設與耕地的合理集約利用問題。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消極影響下,可以采取土地開發、復墾、整理等措施來消除影響。要加快“沃土工程”實施步伐,加大對改善耕地質量的投入[4]。
參考文獻:
[1] 張魁勇.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N].成都日報,2013-01-17.
[2] 黃 艷.建立目標價格制度 理順農產品價格機制[N].中國信息報,2014-02-10.
[3] 張海姣,張正河.中國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發展路徑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3(3):5-7.
[4] 鄭 鵬,黃良港.湖北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現狀、潛力及政策措施[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6):657-6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