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謙
“來到工會工作以前,我一直都認為在這里工作應該會很清閑。”談到以前對工會的印象時,紅河縣常務副主席王素仙如是說。從學校畢業以后,王素仙考到了鄉鎮上,從此在鄉鎮上一干就是17年,期間也曾擔任過分管婦聯、財政等方面的副鄉長,但是唯獨沒有接觸過工會工作。
直到2001年來到工會工作以后,王素仙才意識到自己當初錯了。工會工作雖然很細很瑣碎,不像在其他政府部門那樣可以在工作總結中分門別類地列出來,但是她認為這些工作總結中寫不出來的事也很有意義。
王素仙剛到紅河縣總工會的時候,工會會費還沒有實現地稅代收。只有收到工會會費,縣總工會的各項工作才能正常運轉。為此,王素仙只得帶著手下的幾名工會干部挨家挨戶地上門收取,遇到不配合的企業負責人,大家雖然覺得很委屈,但是還是要一遍又一遍地跟他解釋相關的規定和政策,令王素仙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為了收取一家企業的幾元錢會費,她和同事先后跑了十多次。
當時,傳統的工會會員大部分都是政府部門和國企的職工,很少有私企成立工會組織的,并且建起來的工會組織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從而2007年開始,王素仙從工會組織建設和規范化管理等方面來拓展工會的影響力。只要是達到建會標準的企業,她都會逐一上門開展動員工作,經過3年的努力,以上幾方面的工作基本步入規范化管理。
“以前在政府部門的時候,有什么工作安排直接發通知、文件就能逐級得到貫徹執行,在工會則凡事都需要反復地出面進行協商和交涉。”面對這么大的反差,剛來到工會時王素仙覺得非常不習慣。
久而久之,王素仙發現要想把工會工作開展好,就必須轉變以往的工作方法。跟職工打交道必須真誠,為職工辦事也必須實在,只有把他們當朋友一樣來相處,才能獲得他們的信任和認可。
“剛到工會的時候其實我是一個話很少的人,經過這些年無數次為職工爭取利益的交鋒,如今的我已經變得很外向了。”王素仙說。
遇到一些特殊情況的時候,王素仙也都會從個人的角度盡力來幫助上門求助的職工群眾。
紅河縣農機廠有一位職工因病去世后,整個家庭沒了經濟來源,生活十分困難。不幸的是他的妻子還患有嚴重的風濕病,經常需要藥物治療。為了幫助她減輕經濟負擔,王素仙用自己的醫保卡為這位職工的妻子買了一些治療風濕的藥品。
還有一次,一位外地到紅河縣打工的農民工到紅河縣總工會尋求幫助,他自稱受了工傷,老板又帶著錢跑了,現在已經走投無路,希望工會能給他回家的路費。但是這位農民工又無法提供身份證、工會會員證等能證明自己身份的有效證件,根據相關規定工會不能給他回去的路費。
但是如果因此就把這位農民工拒之門外,王素仙又覺得于心不忍。最終,她決定自掏腰包幫助他一次,給了這位農民工200元的車費。看到他有些行動不便,王素仙又打車把他送到了車站。
雖然現在擔任了紅河縣總工會的常務副主席,但是王素仙從小養成的節儉習慣一直都保持了下來。直到如今,她都沒有單獨的辦公室,而是和另外5名同事一起擠在一間辦公室。單位有一輛公車,但王素仙也很少使用。平時在縣城辦事她都盡量選擇步行,下鄉的時候能與別人擠一輛車的話她也決不使用公車,就算是到州里甚至昆明開會,沒有特殊情況她一般都會選擇乘坐客車。
就算是逢年過節,王素仙也沒有讓駕駛員把單位的車開回家去過,每年都是自己想辦法回家。雖然一些親人和朋友會對此不理解,但是她覺得只有這樣自己才能過一個安心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