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權
細菌戰,是日軍犯下的嚴重戰爭罪行之一。在華實施細菌戰的日軍并非僅有臭名昭著的“731部隊”。在滇西,日軍曾實施過兩次大規模的細菌戰,導致20萬人死亡。
在滇西作戰的細菌戰部隊,有日軍南方軍“岡9420部隊”和關東軍“100部隊”。這兩支日軍對外打著“南方防疫給水部”和“軍馬防疫給水部”的旗號,實則秘密進行細菌戰。它們與“731”一起,在云南土地上散播細菌,殺害抗戰軍民。
滇西抗戰紀念館展出細菌戰實物
長期研究滇西抗戰歷史的專家陳祖梁,經過長年對史料的梳理和田野調查,發現了一批又一批的證據證物,印證了日軍在滇西實施細菌戰的骯臟歷史。
位于騰沖的“滇西抗戰紀念館”展出了一批日軍細菌戰的新罪證:陶瓷細菌炸彈、金屬細菌彈、關東軍100部隊所用的兩個“獸醫行李箱”、兩個鼠籠、一個風動投食器、芥子氣炸彈、生化防護服、防毒面具,以及活體解剖臺。這些實物,是滇西抗戰紀念館的業務館長段生馗多年來在騰沖、盈江、梁河、芒市等地收集到的。
在滇西抗戰紀念館有關細菌戰的陳列品中,陶瓷細菌彈最為引人矚目。這個陶瓷細菌彈并未破碎,彈體呈白色,帶有藍色船錨標志。由于年代久遠,彈體上的金屬件已經銹蝕。該細菌彈作為日軍在滇西發動細菌戰的有力證據,被單獨陳列。
段生馗從小就聽老人們說過,日本人有種“蒼蠅彈”,扔到地面上不會爆炸,而是從里面爬出帶有病原體的蒼蠅,禍害老百姓。但他從沒見到過,直到2006年。
2006年的一天,騰沖縣荷花鎮的兩名年輕人騎著摩托車找到段生馗,送來一枚奇特的炮彈狀物體。他從年輕人口中得知,這東西是在水田里發現的,彈體完好,沒有破裂。
老一輩的當地人大都經歷過日軍飛機轟炸滇西,也知道這很可能是細菌炸彈。發現它后,誰也不敢走近,那塊水田也隨之荒廢。直到上世紀60年代前后,當地農民將其挖出后,抬到村里放置。2006年,村里幾個好奇的年輕人將它撬開,發現里面有些黃色粉末,清洗后將其送到了和順。
而日軍的醫用獸醫行李箱、活體解剖臺和很多醫用器械,則是在騰沖縣城內的一個寺廟內找到的。“起初發現日軍的‘獸醫行李箱時我還比較奇怪,除了箱子大之外,箱子外面還專門蒙了層皮,做工比給人用的醫療箱還要好。最后才知道,原來這是細菌戰部隊的箱子,里面的器械也是用在人身上的。”段生馗說。
2013年5月,滇西抗戰紀念館開館前夕,保山抗戰歷史研究專家陳祖梁和哈爾濱市社科院731問題國際研究中心負責人楊彥君來到紀念館庫房,查看細菌戰實物。幾位專家發現,那個“獸醫行李箱”上有個紅色麥穗標志——這箱子是屬于關東軍“100部隊”的物品。
細菌戰導致云南死亡20萬人
陳祖梁,原保山地區中醫院的醫生,借調到保山地區衛生局編寫《保山衛生志》期間,得以大量接觸到抗戰時期滇西地區發生大規模鼠疫、霍亂疾病的資料。此后,由于工作出色,他調往保山地區地方志辦公室,繼續編寫史志。從1984年開始,他一直在研究日軍在滇西進行細菌戰的資料,1996年退休至今,從未停歇。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南方軍于1942年攻占了緬甸。1942年5月,日軍進犯云南。陳祖梁發現,當年侵華日軍的作戰主任參謀井本熊男寫過一本名為《井本日記》的材料,第18卷明確記載了《昭和十七年(1942年)“保號”指導計劃》。該計劃指出,日軍細菌戰的第一個攻擊目標就是云南省會昆明。除了昆明,還有麗水、玉山、衢縣、桂林、南寧等地,甚至包括印度加爾各答和澳大利亞。
正是1942年5月,云南58個縣爆發霍亂疫情,兩個半月內發病總人數超過15萬人。歷史學家方國瑜到騰沖考察后指出,“在保山縣(含今隆陽區和施甸縣)及其周邊地區死亡6萬余人。而保山人民向滇西各縣逃難后,疫癥流行日廣,數十縣為此而死者數十萬人”。
在云南省檔案館編寫的《日軍侵華罪行實錄云南部分》一書中,也有關于細菌戰的記載。其收錄的1942年6月20日《昌寧縣長曾國才為日寇在鎮康、龍陵、騰沖等地暴行及拍便衣投毒等帶電》中,就寫有“敵人便衣隊及間諜無孔不入,散布謠言、下毒藥、擾亂地方是其慣技。現有30多名完全假借乞丐模樣,身帶鏡子與藥盒分赴順(今鳳慶)、昌(昌寧)兩縣工作”。
1944年5月26日,《云南省民政廳為騰沖縣呈報將受日寇細菌化學戰災害并請求醫藥救治事函》中記載:“據情報所得,敵人準備大量疾病細菌,擬從事化學性戰斗……”
除了霍亂,日軍還散播鼠疫。他們征集、飼養老鼠,培養鼠疫桿菌,進行人體試驗。戰敗前夕,日軍在芒市、遮放、梁河、騰沖等地投放感染鼠疫的老鼠,致使滇西16個縣鼠疫流行。1945年,僅德宏州有4萬余人感染鼠疫,死亡1.5萬人。
日軍的行為還導致滇西瘟疫頻發,在1953年之前,鼠疫在滇西一直未被徹底消滅,死者不斷。據陳祖梁統計,日軍在云南實施的兩次霍亂、鼠疫細菌戰,導致約20萬云南人死亡。
神秘的“岡9420部隊”和“100部隊”
據陳祖梁查證,在云南直接實施細菌戰的主要是兩支日軍部隊,一支是隸屬于日軍南方軍的“岡9420部隊”,另一支就是臭名昭著的“731”。
作為日軍細菌戰的大本營,“731”部隊有5個支部,與日軍駐各地的防疫給水部隊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和合作。“岡9420部隊”的正式名稱是日本南方軍防疫給水部,在滇西抗戰紀念館的庫房中,仍存有一枚寫有“南方防疫”字樣的金屬銘牌。
“岡9420部隊”于1942年4月1日在新加坡設立,首任部隊長是北川正隆軍醫大佐。資料表明,“岡9420部隊”在云南實施細菌戰時,菌苗由 “731”提供,培養細菌的小鼠缺乏時,也從“731”調撥。此外,“731”還直接派飛機將細菌彈空投到云南多個地區。
曾在“731”受訓和任職的日軍士兵上野的筆供中,反映了日軍飛機在云南空投細菌彈的過程。此人于1942年3月至1943年1月在“731部隊”教育隊受細菌學訓練,兩次參加細菌戰演習。他供述:“在昆明方面使用細菌炸彈時,‘731的飛機被擊落,駕駛員柳瀨大尉戰死。”
1999年,受陳祖梁邀請,曾經在滇西駐守過的日軍113聯隊補充兵品野石來到松山,親口對陳祖梁說,他本人曾經在松山大埡口看到過日軍培養鼠疫桿菌,以及用中國人進行活體解剖的情景,并親耳聽到過當時的部隊長讓日軍士兵“把鼠疫桿菌帶到緬甸臘戌投放”的命令。
在陳祖梁田野調查的筆記中,記錄了多人講述自己及其家人遭受日軍殘暴實驗的記錄。陳祖梁采訪芒市的傣族老人方正紹時,見到老人腿上還有當年日軍進行人體實驗留下的刀痕。方正紹回憶,當時村民被日軍強行帶去打“預防針”,打針后不久,扎針的部位變成紫黑色。“我發高燒,日本兵用鋼板把我抬到軍用卡車上,在我大腿根部與胯部連接部位上切開一個大口子,割走了一大塊紫黑色肉(淋巴結),足有半公斤重,刀口有20多厘米長。”
而隨著滇西抗戰紀念館內的細菌戰實物曝光,之前提到的關東軍“100部隊”的罪惡行徑也被揭露出來。
與“731”一樣,關東軍“100部隊”,也是日軍在中國東北制造細菌武器的另一大本營,于1936年在長春建立,對外稱“關東軍軍馬防疫給水部”。聽起來是醫軍馬的部隊,實際上,“100部隊”研究的是針對動物、植物和人畜并用的細菌武器。
在滇西抗戰紀念館的陳列區內,共藏有4只從騰沖、盈江收集來的,帶有紅色麥穗標志的包皮木箱,其中一只木箱上,還寫有“獸醫行李第四號”字樣。
“日軍戰敗前夕銷毀了大量的細菌戰資料和證據,即便是你現在做了大量的調查,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出成果。80、90年代接受我采訪的親歷者,現在大多也去世了。”陳祖梁說。他已花了整整30年的時間,走遍了滇西受日軍危害的絕大部分村莊。通過規模極大的田野調查和翔實的理論研究,才將日軍在滇西進行細菌戰的歷史一點點呈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