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猛



摘要:為探索野香優9號在當地生產條件下最佳插植密度,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充分發揮該組合的增產潛力,進行野香優9號插植密度的田間試驗。試驗結果表明:插植15-27萬蔸/hn12時,隨著插植密度的增加,產量隨之增加;當插植超過27萬蔸/hm2時,產量反而下降;以插植27萬蔸/hri12的產量最高,插植30萬蔸/}in12的產量次之,比其他處理增產效果顯著。
關鍵詞:水稻;野香優9號;密度;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 2015 )02-0001-03
Study of the planting density's impact on the tillering and ear characteristics of Yexiangyou No.9
Yu Me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station of Cangwu County, Wuzhou, Guangxi 543 100, 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best planting density of Yexiangyou No.9 under the local conditions, es-tablish rational plant structure and develop its yield-increase potential, an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planting density is from 150,000 t0 270,000 clumps/ha., the yield is increas-ing while the planting density increasing; when the planting density is over 270,000 clump/ha., yield will bedecreasing; among which, it has highest yield with 270,000 clump, secondly yield with 300,000 clump/ha.,the yield-increase effect is obvious than other treatments.
Key words: Rice; Yexiangyou No.9; density; yield
野香優9號屬弱感光型三系雜交稻組合,具有株葉型集散適中,葉鞘、葉片綠色,劍葉直立、長寬適中的特點,一般產量在7600kg/hm2左右,2013年晚造在蒼梧縣引進試種,2014年晚造擴大示范面積。為探索野香優9號在當地生產條件下最佳插植密度,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做到良種良法配套,充分發揮該組合的增產潛力,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的指導依據。2014年晚造蒼梧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對野香優9號在不同插植密度下的產量進行了試驗研究。
材料與方法
試驗地點與材料
試驗設在蒼梧縣沙頭鎮永樂村塘甫組朱偉釗戶,水源條件好,排灌方便,肥力中等的水稻田進行,前作是早稻田。供試品種為弱感光晚造型三系雜交稻野香優9號。
試驗設計
試驗設8個處理。處理l:插植15萬蔸/hm2;處理2:插植18萬蔸hm2;處理3:插植21萬蔸/hm2;處理4:插植24萬蔸/hm2;處理5:插植27萬蔸/hm2;處理6:插植30萬蔸/hm2;處理7:插植33萬蔸/hm2;處理8:插植36萬蔸/hm2,采取隨機排列。小區面積30m2(10mx30m),8個小區共240m2,按不同密度定行、定蔸拉線插植,四周設2m以上的保護行。7月12日播種,采用434孔塑盤施用壯秧劑育秧,8月3日移栽,每蔸插2株秧苗素質較一致的秧苗。
栽培管理
各處理施肥總量相等基肥:施330有機無機復合肥450kg/hm2;插后4d施回青肥,施尿素75kg/hm2,氯化鉀75kg/hm2;插后8d施分蘗肥,施33%有機無機復合肥300kg/hm2,氯化鉀75kg/hm2;插后15d施幼穗分化肥,施尿素75kg/hm2,氯化鉀75kg/hm2;后期施穗、粒肥,施尿素45kg/hm2,氯化鉀45kg/hm2。
水分管理淺水插秧,薄水分蘗,夠苗曬田;曬田后回水,采用淺水濕潤灌溉,淺水抽穗灌漿,后干干濕濕交替至黃熟。
病蟲害防治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重點防治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稻飛虱、稻瘟病、紋枯病、細條病等。分蘗盛期,每公頃用10%烯啶蟲胺1.5kg+30%敵瘟磷1.5kg+30%丙環唑(穗冠)0.27kg+1.8%阿維菌素1.5kg沖水900kg噴霧,防治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稻飛虱、稻瘟病、紋枯病;始穗期:每公頃用20%烯啶蟲胺.60%吡蚜酮0.3kg+15%阿維毒2.25kg+30%丙環唑(穗冠)0.36kg+20%葉枯唑1.5kg+20%三環唑沖水1125kg噴霧,防治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稻飛虱、稻瘟病、紋枯病和細條病。
試驗觀測
按水稻苗情觀測法。定點、定株、定時每隔5d觀察1次,插后各處理定10株觀察分蘗動態;成熟期每小區隨機取樣10蔸進行考種并調查有效穗及成穗率;分小區收割過秤,取樣lkg曬干折干谷產量。
結果與分析
產量結果分析
由表l可知,各處理產量表現為處理5>處理6>處理7>處理4>處理8>處理2>處理3>處理l,表明水稻產量在一定范圍內有隨著插植密度的增加而增產的趨勢,但當密度增加到30萬蔸/hm2時產量又隨之下降。處理5產量最高,處理6次之,與其他處理相比增產效果顯著。
主要經濟性狀分析
從表2可知,各處理之間的株高、穗長、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相差不大。各處理的1hmm2有效穗表現為處理5>處理6>處理7>處理4>處理8>處理3>處理2>處理l,在一定范圍內呈插植密度增加有效穗越多的變化趨勢,但插植過密有效穗反而下降。試驗表明,在一定范圍內隨著單位面積插植蔸數的增加,有效穗隨之增多,是增加插植密度增產的主要原因,但密度達到30萬蔸/hm2以上時,有效穗差別不明顯,密度達到36萬蔸/hm2時,有效穗反而下降,這是插植過密造成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莖蘗消長動態分析
對各處理每小區進行定點觀察10蔸取其平均值。結果見表3,莖蘗消長與插植密度成正相關,基本苗多,分蘗增長也較多較快;處理5、處理6、處理7、處理8在9月2日分蘗苗數達到最高峰,處理l、處理2、處理3、處理4在9月7日分蘗苗數達到最高峰;處理5、6、7、8比處理l、2、3、4提早l-5d,之后分蘗苗數逐漸下降。試驗結果表明,插植密度大,基本苗足,早期分蘗多,夠苗時間早,有效穗也隨之增多。
生育期分析
從表4可知,處理5、6、7、8在幼穗分化期和始穗期比處理l、2、3、4提早l-2d,但成熟期一致,由此可見本試驗條件下,增加插植密度對野香優9號生育期影響不大。
討論與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在一定范圍內,適當增加插植密度有利于增加分蘗苗數,早分蘗、早夠苗,有較多的有效穗,但對全生育期影響不大。一般而言,在移栽后25d前發生的分蘗,幼穗分化后能夠形成獨立株系的概率較高,為增加單位面積的有效穗穩定了基礎,從而提高了水稻產量。
有效穗是構成產量的重要因素,對大田插植密度及基本苗栽培影響較大。因此,根據土壤肥力高低、品種特性確定適宜的播種期、插植密度、基本苗栽培,充分利用耕地單位面積的溫、光、肥、水等資源而獲得較多的有效穗數,可達到顯著的增產效果。本試驗中野香優9號分蘗力中等、葉片厚直、株型集散適中、穗大粒多,不宜過于密植,以插植27萬蔸/hm2有效穗最高,插植30-33萬蔸/hm2時,有效穗相差不大,過度密植有效穗反而下降,影響產量提高。
合理密植是高產的基礎,推廣應用先進實用配套栽培技術是保障。密度過稀或過密都不利于水稻群體結構的協調發展。密度過稀,基本苗不夠,容易造成有效穗不足而影響產量。但過于密植,病蟲害特別水稻紋枯病和稻飛虱也會相應偏重。故在密植的同時,要加強肥、水管理和病蟲害的防治,否則病蟲害發生程度也會嚴重。本試驗始終按照高產栽培的高標準來進行田間施肥、水分管理、病蟲防治等各方面管理。但在大田生產中,由于多數群眾的管理措施跟不上,施肥不合理,曬田不透,病蟲害防治不及時等,過度密植容易加重病蟲害的為害,后期倒伏,造成減產。因此,在生產上要做到氮、磷、鉀配合,增施磷鉀肥,推廣應用水氣平衡栽培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配套技術措施,建議大面積推廣的拋插密度以27萬蔸/hm2左右較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