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秋平



摘要:根據大新縣玉米高產示范區創建前的基本情況,分析認為其玉米高產示范區創建前區域玉米種植存在著的施肥量不足,產量較低;耕作制度不良,種植密度不合理;玉米紋枯病比較嚴重,對病害防治不夠等問題。通過進行玉米新品種、肥料、種植密度、病害防治等對比試驗示范,提出了推廣優良品種、規格化種植、集成高產技術、適當輪作等增產增收對策。
關鍵詞:玉米;示范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 2015 )02-0076-04
大新縣位于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溫潤多雨,年均降雨量在lOOOmm以上,年平均氣溫21.3 0C,年均日照時數為1579h,無霜期341d,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玉米,玉米面積達7987hm2。通過糧食高產創建,樹立典型,示范展示,輻射帶動,對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全面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玉米高產示范區創建前的基本情況
玉米高產示范區創建選擇在具有發展玉米優勢的鄉鎮,長期種植玉米,一年兩季,基本沒有輪作習慣,種植方式為單行雙株,種植品種為正大619、迪卡007、迪卡008,667m2種植密度為2800-3200株。春玉米種植時對土地進行翻犁,施放農家肥,二月份播種,七月份采收;秋玉米都是免耕種植,七月份播種,十一月采收。
玉米高產示范區創建前玉米種植存在的問題
施肥量不足,產量較低
從表l可以看出土壤有機質、氮、磷、鉀肥含量低,施肥量不足,特別是速效鉀含量極低。從表3可以看出生殖生長不良,玉米禿尖長。原因是中微量元素硼含量極低,硼是作物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之一,能促進作物花粉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順利進行,從而提高結實率,增加產量。而示范區土壤中硼含量偏低,制約了作物產量的提高。
不良的耕作制度
示范區長期連作,地力消耗大,地壤板結。
種植密度不合理
示范區農戶選用的都是半緊湊形品種,種植密度為3000株左右,近年來通過大量的測產驗收表明,需要增加密度,才能充分發揮品種的增產優勢,實現增產,以3500-3800株/667m2為宜。
玉米紋枯病比較嚴重,對病害防治不夠
因長期種植玉米,病蟲害多,示范區農戶對玉米紋枯病認識不夠,不重視玉米紋枯病的防治,造成減產。
示范區新品種、肥料、種植密度、病害防治對比試驗驗收情況
玉米新品種簡單對比試驗
試驗采用隨機排列,不設重復,每個品種種4行,面積為l05m2,長30m,寬3.5m。種植方式采用單行雙株種植。每667m2栽3600株,行距70cm,雙株距50cm。試驗區周圍設保護行Im以上。品種間不設走道。
試驗結果表明瑞單228、正大808產量比對照迪卡008高,抗性能力強,可在示范中進一步推廣。
井岡霉素防治玉米紋枯病不同施用方法對比試驗
試驗方法:①藥劑拌種。每公斤種子用20%井岡霉素水溶粉劑20g,加水50g溶解,與種子拌勻后晾干再播種。②藥劑拌肥。結合玉米攻桿肥(4月20日),每667m2用20%井岡霉素200g與化肥拌勻后施人玉米基部。③藥劑噴霧。在玉米抽雄初期(6月1日)至玉米開花授粉期(6月8日)連續2次對葉鞘噴霧,每次每667m2用20%井岡霉素60g兌水50kg噴霧。④空白對照。設三次重復,共12個小區,小區面積50m2,采用單行雙株方式,行距0.65m,穴距0.50m,每小區種植6個單行。
試驗結果表明,20%井岡霉素AF在玉米施攻桿肥與化肥拌施入玉米基部對玉米紋枯病防治比較理想,防治效果遠比傳統的噴施葉鞘效果要高,更重要的是它的防治方法簡便,也比較省工,雖然用藥量比噴施法多80g,用藥成本只多2元/667m2,但大大節約了人工噴藥成本。建議在生產上推廣應用,使用劑量為每667m2用200井岡霉素AF200g。
玉米簡單密度對比試驗
選擇土壤肥力中等以上、肥力較均勻、排灌方便的田地進行。6個種植密度(處理),三次重復18個小區,田間完全隨機區組排列,4行區,行長5.Om,小區面積20m2,四周設不少于4行的保護行。種植采用“雙行雙株”模式,行距0.70m,株距依密度確定。田間管理、施肥水平與當地大田生產一致(試驗實施半年)。6個種植密度分別為Bl-2800、B2-3200、B3-3500、B4-3800、B5-4100、B6-4400株/667m2。品種為迪卡008。
通過試驗結果表明,該品種最適宜種植密度3500株/667m2,理想的種植密度在3200-3800株/667m2。
玉米不同施肥量對比試驗
指導用肥1基肥每667m2施磷肥40kg,尿素lOkg,鉀肥lOkg;追肥一次,撥節期施用,每667m2施尿素25kg、鉀肥lOkg。
指導用肥2基肥每667m2施磷肥40kg,尿素15kg,鉀肥lOkg;追肥一次,撥節期施用,每667m2施尿素25kg、鉀肥lOkg,加含有硼元素的水溶性肥350g。
農民常規施肥基肥每667m2施過磷酸鈣30kg;追肥一次,每667m2施尿素20kg,鉀肥lOkg;
空白對照不施肥料。
各處理設三次重復,各小區規格為:長6.6m,寬3.5m,小區面積23.lm2。小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小區種植玉米5行,行距為70cm,穴距為55cm,雙株留苗,小區種植120株,折種植密度為3463株/667m2。處理間不設走道,重復間設走道,四周設保護行。
試驗結果表明,指導用肥比農民常規用肥增產,所以采用指導用肥在指導玉米增產增收方面還是有潛力,指導用肥2可以達到玉米產量的較高水平,建議玉米施肥量基肥每667m2施磷肥40kg,尿素15kg,鉀肥
示范區增產對策
推廣優良品種
根據玉米高產創建總體要求,結合大新縣示范區生產、生態特點與優勢,推廣種植比當家品種產量還高的品種瑞單228、正大808等新品種。
規格化種植
我們引導群眾嚴格按照規格化進行種植,并適當增加種植密度,667m2種植3500-3800株。
集成高產技術
在確定示范推廣品種的同時,加強不同品種的栽培技術與配套,本著節約資源、環境友好、節本增效高產優質的原則,實現良田良制、良種良法、免耕栽培技術結合。
適當輪作
改善土壤結構,不同的作物根系下扎深度也不一樣,利于作物吸取不同深度的養分,抗重茬效果明顯,減少了土傳病害等的發生。
加強病蟲害防控
堅持“綠色植保、公共植保”的工作理念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大力推廣省工省力的井崗霉素拌肥防治紋枯病技術。
開展測土配方施肥
重點做好玉米高產創建示范區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以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為依托,以土壤養分構成和作物需肥規律為基礎,以產量目標為指標,制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方案。
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
讓農戶切實掌握高產栽培技術措施,提高農戶的科學種植水平,廣泛動員廣大農民積極參與高產創建活動,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科技示范戶的示范帶動作用,增強廣大農民學科技、用科技和傳播科技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