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林
摘要:為了提出防治水稻黃矮病的對策,對水稻黃矮病病害的發病癥狀、發病規律及田間表現、發病的原因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水稻黃矮病是屬于病毒病害,各地水稻普遍發生黃矮病。近幾年來,在樂業縣新化鎮都有不同程度發生,一般會使水稻減產20%-80%,有的農戶由于播種了感病品種,造成全部受災,有的甚至絕收;一般來說矮稈品種易感病,高、中稈品種抗病強;病害潛育期因傳毒蟲數的增多而縮短,水肥管理和種植綠肥也預防和減少黃矮病害的發生。文章根據發病原因和規律提出了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對策。
關鍵詞:水稻黃矮病;癥狀;原因;規律;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5 )02-0015-03
Discussion on the occurrence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rice yellow dwarf
Huang Yu-ling
(Xinhua Township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Leye C.ounty, Baise, Guangxi 533300, 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ontrolling rice yellow dwarf, the disease symptom,occurrence rule, field representation and occurrence reasons of this disease are studied. The study resultsshow that this disease is a kind of virus disease and occurs widely in various regions. In recent years, thisdisease is occurred in Xinhua Town in different extents, which leads to yield decrease of 20% ~80%, due tothe infected variety, many farmer households are hit and even some of them have no harvests. Generally,short variety is susceptible while middle and long stalked varieties have stronger disease-resistance. Thedisease incubation period will be decreasing while the virus-transmission insects are increasing; water-fer-tilizer management and green manure planting can also prevent and decrease the disease' occurrence. Basedon disease causes and rules, several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in agricultural control and chemical control areput forward.
Key words: Rice yellow dwarf; symptom; causes, rule; control measures
發病癥狀及田間表現
水稻黃矮病主要特征是矮化、花葉、黃枯,在水稻分蘗期發生。首先從頂葉1-2葉片基部開始發黃,其后在新葉上依次發病,病斑由葉尖或葉緣發黃并向葉片基部和內側擴展,葉肉橙黃色,葉鞘仍為綠色,植株少分蘗,植株矮化,株形松散,根系短小衰朽,輕病株抽穗推遲,谷穗短小。谷穗不能抽出或抽出半包穗,谷粒發育不良,秕谷多,若防治不及時,一般會使水稻減產20%-80%。
發病規律及原因分析
水稻黃矮病病原
彈狀或稈狀質粒彈狀質粒長度為120-136nm,寬度約88-lOOnm,具有83-lOOnmx40-50nm大小的核心和厚度約25nm的外壁。在水稻黃矮病病葉切片中,在業肉細胞核膜周圍和核內密集著大量的稈狀和彈狀病毒質粒,有些質粒夾在核膜中間,在甲基丙烯酸酯切片中,彈狀質粒大小為100_125nmx50_75nm。稈狀質粒大小為200_250nmx50-75nm質粒具有核心和外壁結構,當質粒被橫切時,核心中央為一透明孔。病毒質粒可少量散布或大量存在于業肉細胞核內和細胞質中,也有少量散布在液泡里。倘大量病毒質粒密集于核內,其核內含物和核膜部分或全部被病毒占據和破壞,生存于細胞質中的似系從病毒基質芽生的結果,健葉中未見上述結構。
棒狀質粒雜交水稻黃矮病葉浸出法負染色樣品中,有一種長為250-767nm,直徑33nm的棒狀直粒,具有核心和外膜結構。在病稻葉切片中,葉肉細胞內出現大量整齊排列的棒狀質粒,外部裹有一膜狀物,呈圓形和菱形等形狀似內含體或病毒集聚體。
由黑尾葉蟬、二點黑尾葉蟬、電光葉蟬和大斑黑尾葉蟬傳毒。病原物在蟲體內循回期因氣溫而不同,黑尾葉蟬體內循期,當均溫32C時平均循回期為19d,氣溫15C經102d不傳毒,17C經68d僅個別蟲傳毒,200C循回期為53.3d,25C為24.6d,28C為22.2d,30C為21.3d,33-35C為17-25d。均溫30。C黑尾葉蟬低齡若蟲獲毒最短時間為lOmiii,12h幾乎均可獲毒,氣溫5℃則不能獲毒。lOoC獲毒蟲率為0-7%,15C為0-27%,20C為21%-64%,25C為50%-73%。關于水稻黃矮病的寄主范圍,我國臺灣省陳慶忠于1979年報道了李氏禾(游草)是本病的寄主植物,發現李氏禾感染水稻黃矮病,其癥狀與水稻黃矮病病苗相似。由于病原在黑尾葉蟬體內和雜草上越冬是成為翌年初次侵染來源。這些害蟲在刺吸稻汁時,把有毒的唾液注入水稻組織中使稻株感染病毒。水稻苗期、回青至分蘗期最易感病,拔節以后抗性增強,不易發病。
品種抗性
品種自身抗性程度是黃矮病發生輕重的主要原因。相對來說一般優質稻抗性相對差一些,宜香和內香系列屬優質稻易發病,如宜香707、內香優3號。常規稻、中浙優系列、野香優系列屬于高稈品種抗病性較強。
溫度對潛育期的影響
水稻黃矮病在氣候較高時潛育期較短。在平均最低溫度為24℃左右,最高在30℃時,潛育期10-11d,最短為7d,在平均最低溫度為17-20C,最高為25℃左右時,潛育期為20-30d,最長可達42d,在平均最低溫度為15℃以下,最高為20C左右時,潛育期很長,甚至隱癥。樂業縣新化鎮海拔稍微低的布柳河、甲里河沿邊一帶的稻田發生的面積多些,而山上一帶的稻陽發生黃矮病較少,由此可見黃矮病發生條件與溫度有很大的關系。
田間管理
據陽間調查發現在同一區域種植相同的品種,按往年的耕作制度種植,即使在相鄰的田塊有的發病而另一田塊卻沒發病。原因是發病的田塊農戶只在秧田殺蟲一次,沒發病的田塊農戶在秧田多次殺蟲,移栽大田8d后又殺蟲。這充分說明該病發生輕重程度與田間管理水平有密切的聯系,在秧田和大田殺蟲次數多的、管理水平高發病輕,反之則重。
防治對策
農業防治
園地制宜選用當地已審定的抗性品種,淘汰感病品種水稻品種中,不同品種抗病能力差異不同。被譽為“世界天坑之都”的樂業,素有小東北之稱,屬于高寒山區,年平均氣溫在16-21℃。因此在選擇水稻品種中必須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水稻品種必須屬于廣西高寒山區的稻作區,海拔應在800m以下的中稻品種,全生育期在130-140d左右。今年通過在樂業縣新化鎮對黃矮病深入調查發現,選用高稈品種抗病較強。如中浙優8號、中浙優10號、花香7號、野香優2998、宜香305、宜香1979、泰香5、群優2號等品種表現較好,但是選擇抗病品種不能一成不變的重復使用,應不斷更新換代優良抗病品種。
加強田間消毒和種植綠肥改良土壤由于病毒性病害不通過種子傳播。新化鎮是樂業縣種煙大鎮,大部分農田是煙稻輪作模式,在煙田收完烤煙后要進行陽間消毒,按一定比例每667m2撒施lOOkg生石灰與耙田施入陽間。綠肥是重要的有機肥料,養分含量豐富,莖稈用來還陽,改良土壤物理結構,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增強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改善農作物茬口,同時減少農田化肥的使用量,從而降低了農業的環境污染,改善了農業的生態環境,減少病蟲害。綠肥播種時期在每年10月中旬左右,根據水稻的實際成熟情況后,掌握好綠肥與水稻的共生期在15 -20d,保持田面濕潤,每667m2用綠肥種量8kg撒施。要管理好綠肥種植,田間水不要太深,綠肥遇到澇漬會生長不良,甚至死亡。在水稻收完后及時開溝,要求3-4m間隔開一條溝,溝深25cm,同時排干外圍水。經常清理排水溝,做到水溝保持暢通,壟面不積水,保證綠肥正常生長根深葉茂,從而使土壤水、肥、氣、熱合理協調。翻壓綠肥時間一般在后茬作物種植前30d左右,防止腐解過程中排出的有毒物質影響后茬作物的生長。翻壓深度一般20cm左右,翻壓后要及時灌水,有利加速綠肥分解腐化,提高綠肥轉化使用。因此水稻在移栽前要重施基肥,增施農家肥,及時耘田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保證大田夠苗即露田曬田,防止過早封行和田間郁蔽,增強水稻抗病能力,發病病害時,及時排水曬田,拔出病株。
推廣水稻旱育秧技術水稻旱育秧是以培肥苗床,旱育旱管培育葉蘗同申的壯秧為核心。苗床選肥沃、疏松的地塊,最好是菜園地,畦高15-20cm,畦面寬l.0-1.5m,要求深、松、碎、平。淋足水后用300倍強氯精、300倍敵克松藥液進行消毒,鋪上2-3cm厚的營養土,營養土中要有3-4份腐熟的有機肥和每平方米苗床加上45%復合肥200g混均,經過l0-15d左右,才能播種。播種前再淋水。種子處理方法:(1)浸種:采用濃度為10%的吡蟲啉300-500倍液,浸種l0-12h即可催芽,將水稻種子浸種露白后,按lkg種子lOglO%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ml水攪拌均勻涼干,次日播種。播種要均勻,播完種后要輕壓種子人土然后蓋一層0.5-lcm左右的細糞土,以剛好不見種子為宜,最后噴施除草劑400-500倍的丁草胺乳油,搭拱蓋膜密封四周壓實。通過實踐證明,水稻旱育秧和用吡蟲啉拌種后,秧苗出苗整齊,苗體矮壯,葉片短,根系發達,抗病性強,噴藥次數減少,降低農藥污染,有效預防稻飛虱的為害,避免黃矮病發生,從而保證糧食增產增收。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方法,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在煙區煙后水稻種植要特別注意化肥用量,由于前茬烤煙作物一般沒有吸收完高效肥料,烤煙專用高效三元復合肥肥效期長,還有一小部分化肥在田間逐步化解。插秧前一周每667m2秧田撒45%三元復合肥Skg的送嫁肥,促使新根發生,秧田水管理方面要做到淺水勤灌,以利于秧苗分蘗。移栽時要合理密植,可以適當稀植,培育壯苗。一般插秧規格為20cmx23cm為宜,每叢插2粒谷苗,每667m2插1.5萬-1.6萬叢,插秧后7-lOd,每667m2施45%三元復合肥lOkg進行追肥,促進早分蘗,增加有效分蘗數,同時用10%大功臣噴霧防止稻飛虱為害,引發黃矮病的發生。那么非煙區稻田施肥量一般基肥每667m245%復合肥25kg,普鈣25kg,結合最后一次耙田撒施,移栽后lOd同樣用45%復合肥lOkg撒施追肥,分蘗肥用45%復合肥30kg撒施,使水稻分蘗植株正常生長,增強抗病能力。
清除田間周邊雜草煙葉采收后,群眾習慣把大量的煙稈,堆放在自家的田埂上等自然腐爛。當年沒及時處理亂放的煙稈和田邊的雜草,田埂上雜草叢生容易給宥毒昆蟲提供越冬場所,為害次年水稻。應該砍掉田間的煙稈及雜草,給水田灌入水后,用12-15匹馬力手扶拖拉機多次把稻陽耕耘打碎整平。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腐爛,才能種植水稻。收割水稻后要犁田曬田,清除田間周邊的雜草,破壞葉蟬的越冬場所,減少蟲源。
化學防治措施
及時防治帶毒昆蟲為害,是防治水稻黃矮病的關鍵提倡連片育秧,不要零星育秧和在溝邊的田塊來育秧,這樣會引起帶毒昆蟲的危害。秧田位置選擇遠離重病區,在傳毒昆蟲羽化前要及時犁翻秧田,秧田用3%百克威顆粒劑1.5-2kg拌細土在播種后撒施,用速滅威、葉蟬散、大功臣、吡蟲啉等農藥在秧苗露青后噴霧,每隔5-7d施藥1次,共施2-3次進行預防。由于黑尾葉蟬和飛虱是傳播黃矮病的罪魁禍首,一定要做監測防治工作。根據樂業縣農業局植保站預測預報,在2013年誘蟲燈下灰飛虱蟲量發生情況:5月份總蟲量為2738頭,6月份為3328頭,這個時期正是新化鎮插秧時間,秧苗在返青期秧苗幼嫩,有利于灰飛虱的傳毒為害。一般在秧田期移栽前15d必須用葉蟬散+吡蟲啉噴霧,新化鎮大部份稻田都是煙稻輪作,只能種植一季中稻,這個時期是稻飛虱為害的敏感期。移栽大盯前2-3d再噴一次殺蟲藥,移栽后8d再一次噴藥撲殺稻飛虱,在本田中期結合其他害蟲兼治。直至分蘗盛期,確保杜絕有毒昆蟲的傳播。
對已發病的田塊及時防治 由于水稻黃矮病是一個持久性病毒,而且媒介葉蟬在田間的活動范圍一般不多,所以在較小面積上進行噴藥治蟲,其防治效果也不錯。在秧田期禾苗感病,移栽大田后病株和健康植株高矮有明顯的差別,田間發病呈不規則狀態。陽塊發病初期,要及時排水。
(1)用3%克百威顆粒劑,每667m2用2kg拌細土20kg撒施,同時用50%葉蟬散可濕性粉劑兌水1000倍液,350%速虱凈lOOml、25%速滅威可濕性粉劑lOOg兌水50L于晴天噴霧,每間隔5-7d噴藥。
(2)用抗病毒寧南霉素、病毒A、20%苦鈣硫磺等加入葉面肥和殺飛虱藥混合噴施,抑制病毒病蔓延,促進植株恢復生長,減少病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