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日近現代化之路的比較

2015-10-14 06:22:21韓江波穆堯芊張中鵬
經濟科學 2015年1期

李 超 韓江波 穆堯芊 張中鵬

?

中日近現代化之路的比較

李 超1韓江波2穆堯芊3張中鵬4

(1.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北京 100028)(2.南陽師范學院南陽發展戰略研究院 河南南陽 473061)(3.日本環日本海經濟研究所 新潟 950-0078)(4.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澳門 999078)

2014年是中國農歷的又一個甲午之年。近代中國在晚清時期曾先后遺憾地錯失兩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機遇,經濟增速和發展水平均滯后于同時期的日本。本文在理論模型和數值模擬的基礎上,通過歸納和梳理清朝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不同的產業和技術演化模式,研究發現,經濟體只有立足于自身的要素稟賦結構并選擇適宜技術模式來組織生產,才能最便捷地擴大總產出,最大限度地創造經濟剩余。鑒于此,后發國家的政府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促進要素稟賦的結構升級上,而不是單純地以追求產業和技術的先進性為目標。

適宜技術 現代化 發展戰略

一、問題的提出

19世紀中葉以來,在西方工業文明的外生沖擊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清王朝以大力引進外生技術為基礎并逐步開啟近現代化歷程。通過研究此時期產業發展史不難發現某些值得思考的現象:在諸如采礦、鋼鐵、造船、紡紗、鐵路、郵電通信等資本密集型行業,中國對西方資本和技術采取的是“整體移植”和“全盤復制”戰略,其中選擇“整體移植”戰略的資本主要集中在西方先進的機器設備上,而采取“全盤復制”戰略的技術則主要體現在具有“資本偏向型”的技術和生產工藝。在此情況下,新式機器與近現代生產方式幾乎“一步到位”地替代傳統行業;而在磨粉、榨油、繅絲、織布、絲織等勞動密集型部門,技術進步明顯經歷一個“石磨+蒸汽機”的漫長而又復雜的過渡階段,走上了一條漸進式改良道路(彭南生,2002),[0]部分學者將這種典型的產業演化現象歸結為“二元技術進步”(代謙和李唐,2009)。通過比照其它后發國家的產業演化史,同樣可發現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法魯克時代的埃及,以及其它曾經處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的廣大亞非拉國家,均不同程度地具有“二元技術進步”的色彩。然而,這股席卷全球絕大多數后發國家的近代化浪潮并未起到立竿見影之效果,實際上只有日本等少數經濟體成功實現了與發達國家的技術趕超和經濟收斂(林毅夫,2002)。

與此同時,眾多后發國家在技術引進時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也同樣令人深思。由于其普遍采取跟隨策略,通過模仿發達國家的現有技術和通過技術轉移實現產業和技術升級,企業投資目標往往集在技術成熟、產品市場已存在且處于世界產業鏈內部的產業。因此,這些后發國家的企業和政府極易對本國的新興產業和前沿技術形成社會共識,進而導致投資出現“潮涌現象”[①]即眾多企業投資像潮水一樣,不斷地涌向相對集中的幾個新興產業。(林毅夫,2010)。在潮起之時,由于每個企業對其所進行的戰略性投資都抱有很高的回報預期,政府出于政績和財政收入考慮會積極給予政策優惠,金融機構也會在“羊群行為”的影響下增加融資。然而,當這一系列投資完成之后,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隨之而來的是企業大量虧損甚至破產、政府政策性負擔加重、銀行呆壞賬急劇上升,經濟增長和效率提升長期受阻。

對于后發國家這種典型的技術進步模式,適宜技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其認為發展中國家因資本存量相對較低,不可能完全引進和吸收發達國家的前沿技術,而只能通過在模仿發達國家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實現技術創新。換言之,技術進步應存在與要素水平相匹配的“適宜性”問題(Caselli,Coleman,2006; Acemoglu,Dell,2010)。適宜技術研究的基點在于技術選擇與要素稟賦的一致性,應重點考慮后發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縱向技術差距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技術變遷也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路徑。隨著發展中國家要素稟賦結構的優化,其產業和技術結構也應隨之提升。唯有如此,后發國家的技術變遷速度才能超過同時期發達國家的技術變遷速度。沿著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嘗試基于理論和案例分析兩條途徑,通過理論模型和邏輯推理來剖析后發國家在不同要素稟賦結構條件下的戰略選擇,然后通過歸納和梳理清朝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產業和技術的演化模式以及經驗教訓,以佐證相關假說。最后在研究結論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探討后發國家產業和技術的戰略選擇問題,以期為引導我國當前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模式提供有價值的政策建議。

二、研究設定

自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發表以來,有關國富國窮的問題已逐漸成為全世界眾多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甚為著迷的研究課題。著名發展經濟學柯林·克拉克在談及為何其熱衷于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時,曾將之歸因于與英國經濟學家奧斯汀·羅賓遜爵士在20世紀20年代的一次談話。羅賓遜告訴他,經濟學教程的正確開端應是告訴學生,印度的人均實際收入為什么只有英國人均收入的1/4或更少。而80多年過去了,這種國別收入差距卻驚人地擴大了10倍以上(賈根良,2013)。

在解釋決定國富國窮的關鍵性的因素方面,除廣為流行的產權和制度決定論之外,民主、競爭力、創新、地理位置、資源、氣候甚至是風俗習慣等都被各個學派視為決定國富國窮的關鍵要素。盡管制度、產權、創新等眾多因素對經濟發展具有較大影響,但其均不能被視為國富國窮的決定因素。例如,以影響較為重大的制度決定論而言,早在1769年,德國經濟學家梅因(Meyen)就曾指出,“那些古老的國家并不是先改進了它們的風俗習慣,而后才找到有用的產業——事情卻恰恰相反”。而阿西莫格魯(Acemoglu,2008)也曾認為,“將一個國家的貧窮落后歸結為資本稀缺和技術滯后,就如同把一個人的貧窮歸結為他缺錢”。挪威著名經濟學家雷納特(Reinert,2012)通過對過去500年經濟政策史長達30年的深入研究發現,在決定國富國窮的眾多因果鏈條中,只有對不同質量的經濟活動的戰略選擇才是決定國富國窮的關鍵性因素,這個論點得到林毅夫(2012)等新結構經濟學者的大力支持。其認為,在經濟發展階段的任何給定時點上,一個經濟體的要素稟賦結構,即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相對豐裕程度決定這些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且內生決定該經濟體在那個特定的時點最具競爭力的技術和產業。就此角度來講,立足于要素稟賦基礎上的比較優勢發展戰略將會為后發國家帶來最快的增長速度和最優的增長質量。

基于上述思想,我們可將適宜技術理論抽象為如下經濟邏輯:(1)抽象的經濟體內存在兩種產業部門,即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分別密集使用勞動和資本兩種因素來組織生產,且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均為完全競爭市場;(2)在要素稟賦可替代的前提下,經濟體為獲得預期產出,可選擇不同的技術組合形式,而技術選擇內生于不同的要素組合,即先進技術對應于資本密集型生產方式,落后技術對應于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3)在短期內,經濟體的要素稟賦結構不會發生變化。即,經濟體的資本勞動比在短期情形下恒定,而在長期條件下資本勞動比將會發生變化,對應為等成本線將發生旋轉。

我們先分析短期情形下經濟體的技術選擇模式。如圖1左所示,的射線將圖示區域分為兩部分(A區和B區),r為常數,代表既定技術水平下勞動資本量(K/L)的臨界值。A區的為資本偏向型技術區;B區的為勞動偏向型技術區。如,B區中的O3點代表使用較多的勞動和較少的資本進行生產,A區中的O2點代表使用較多的資本和較少的勞動組織生產。結合等成本線的定義,可很容易證明均衡狀態下等成本線C1、C2的斜率即為-r。若經濟體在O1點組織生產,即采用O1點的技術組合模式,預期產量由Y1增加到Y2時,此時經濟體有三種技術進步形式可選擇,即沿著E1方向的勞動偏向型技術進步模式、沿著E2方向的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模式和沿著E3方向的適宜技術進步模式,這三種組合方式的技術系數不同,但都能增加產出。通過對比上述三種技術進步模式可知,沿著E3方向的適宜技術進步模式,升級到等成本線C2與等產量線Y2的切點O4點來組織生產,為該經濟體的最優生產組合。相對于其他兩種技術進步模式,適宜技術的升級路徑E3最為便捷,與經濟體的要素稟賦結構達到最佳匹配狀態在長期情形下,要素稟賦結構不變的假定將被放松。如圖1右所示,假設一個經濟體中有三個不同的產業,分別用I1、I2、I3表示,這三大產業的產出水平無差異。經濟體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勞動要素相對豐裕而資本要素相對稀缺,等成本線是C1,則該經濟體在傳統產業I1和I2上具有比較優勢,進入這兩個產業并選擇以O1和O2對應點的技術組織生產的企業就具備自生能力。此時,的射線將圖示區域分為兩個部分。射線左上方區域為資本偏向型技術區,射線右下方區域為勞動偏向型技術區,此時等成本線C1的斜率為-r1。隨著資本積累的增加,資本勞動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化,代表既定技術水平下勞均資本量的臨界線也旋轉至,此時新的等成本線用C2表示。由于該經濟體的比較優勢發生相應變化,I1產業會因失去比較優勢而喪失自生能力,I2產業會將自己的生產組織和技術選擇適當調整,生產點由O2變為O3,或直接轉移到代表新興產業I3的O4點來組織生產。當然,這種產業演化過程是理想中的狀態。在現實情況下,大多數后發國家的政府對資本密集型的新興產業具有獨特偏好,并不惜代價為這些并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提供巨額補貼和政策優惠。也就是說,當整個經濟體的要素稟賦結構還位于圖1右中等成本曲線C1狀態時,他們就積極謀求I3產業的發展,并采用O4所代表的技術來組織生產。在既定的要素稟賦結構條件下,生產O4產品的企業和產業是不具備自生能力的。如果在自由競爭的市場條件下,這一類不具備比較優勢的企業和產業只有得到政府的高額補貼(相當于等成本曲線C1和C3之間的距離損失)才能維持正常運轉。

圖1 經濟體在短期和長期條件下的產業和技術選擇模式

在上述微觀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可歸納出以下命題:

命題1:經濟體的產業和技術選擇內生決定于該經濟體的要素稟賦結構;經濟體只有立足于自身的要素稟賦結構按照適宜技術模式來組織生產,才能最為便捷地擴大總產出,最大限度地創造經濟剩余。

三、模型和數值算例

(一)基礎模型

在這一部分中繼續沿用前文分析思路,參照Acemoglu和Guerrieri(2008)的做法構建一個兩部門模型來闡述要素稟賦結構如何影響經濟體的產業技術選擇,且后發國家的兩部門產品價格均為外生給定,分別用和來代表。兩個部門的生產函數分別設定為:

,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Y、Y所指代的是產值而非產出品,模型設定中的和分別指代含有價格因素的適宜性技術進步,并且技術進步率外生且大于0。若,最終產品的生產函數變為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我們進一步假設現代部門偏向于資本密集型技術,傳統部門偏向于勞動密集型技術,對應為現代部門中會有更多的資本投入(或更小的勞動投入),即替代彈性。

由于經濟體中的每一個廠商都可以無成本地自由選擇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進行投資,它們向代表性消費者租賃資本和購買勞動。勞動和資本市場出清,每一期都滿足如下約束條件:

可得:

由于模型建構在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分析框架下,由于儲蓄率外生給定,故資本的增值方程可表示為:。經濟體若要追求最高的資本增速,在既定資本存量下只能謀求產出的最大化。我們進一步假設社會總資本量發生動態變化而社會總勞動量維持恒定,可以求出各變量的動態均衡解,如表1所示。

表1 社會總產出、資本利率、工資率的動態均衡解

(二)數值算例

為更加直觀地體現上述命題的思想,下面將根據中日兩國在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時期的相關歷史數據進行數值模擬。(1)儲蓄率:張東剛(2004)對近代中日兩國的國民收入和消費需求變化作過估算,本文據此選定1887年的國民儲蓄率作為基準參數,中日兩國分別為8.01%和13.29%,這與麥迪遜(Maddision,1995)1885年前后的經濟史數據以及大川一司等(1965)編纂的《長期經濟統計》估算結果大體一致。[②](2)基期資本存量:根據麥迪遜Maddision(1995)針對1890年前后世界主要國家非居住用資本總量對GDP的比率以及張東剛(2004)針對1887年中日兩國的國民收入總量估計相乘進行折算。(3)基期勞動存量:郭松義(1998)對清代各時期的理論勞動力數量進行了估計,認為自道光中期以后社會勞動供給量維持在1.7829—1.7894億規模,[③]但該數據未能考慮勞動參與率的問題,為此本文結合李伯重(2009)對同時期松江府華亭——婁縣地區84%的勞動參與率進行折算;[④]日本的勞動力數據源自總務廳統計局的《人口統計總覽》及麥迪遜(Maddision,1995)的估算;(4)資本彈性:一般而言,現代部門的資本彈性要遠高于傳統部門,為此本文對兩部門的資本彈性取值情況分別設定為;[⑤](5)勞動資本要素收益比:由于后發國家資本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要小于勞動要素,所以資本要素的收益率一般要高于勞動要素的收益率,為簡單起見本文設置勞動資本要素收益率之比;(6)折舊率:按照張軍(2002)等人的常規做法,選定為5%。各參數賦值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數值模擬參數表

接下來將分別按照上述參數設置情況對中日兩國的近現代化之路進行情景模擬。主要分為兩種情形:其一為清朝洋務運動時期所采取的以“師夷長技”為代表的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模式,主要包括整體移植西方國家的前沿技術和先進設備,采取近現代部門優先發展的戰略;其二為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所采取的以“殖產興業”為代表的適宜技術進步模式,主要包括本地化的技術模仿和消化吸收,采用循序漸進的產業政策等。兩種情形下的資本存量動態變化如圖2所示。

圖2 清朝洋務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資本存量動態變化模擬圖

圖2清晰地顯示,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立足于要素稟賦結構基礎之上的適宜技術模式為其帶來了更快的資本積累速度。特別是在資本要素相對稀缺而勞動要素相對豐裕的經濟起飛階段(主要為前2期),適宜技術進步模式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較高程度的資本積累;而當經濟發展階段越過第2期的拐點以后,兩種技術進步模式下的資本積累增速開始放緩。但是從整個考察期來看,與后發國家要素稟賦結構匹配的適宜技術模式無論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還是在越過臨界值的中后期,其資本積累的速度和水平要明顯高于資本偏向性技術進步模式,并且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較高水平的穩態增長。因此,數值模擬圖表明,忽視經濟體的要素稟賦結構而片面追求前沿產業和先進技術,并沒有為洋務運動帶來較快的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速度。由此可歸納出:

命題2:后發國家若按照要素稟賦結構來選擇合理的適宜技術進步模式,可以獲得更快的資本積累速度和更大的產出,偏離比較優勢的資本偏向性技術進步模式從長期來看將不利于經濟體的穩態增長。

四、史料佐證:中日近現代化之路的比較研究

本部分將通過歸納和梳理清朝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不同的產業和技術選擇模式以及經驗教訓,來進一步佐證前文的假說。

(一)近現代化戰略的比較

中日兩國在歷史上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近現代化之路開啟前,兩國不但有著相似的經濟國情,如農村人口和農業產值占比分別達到80%,而且同樣面臨著嚴峻的內憂外患。治外法權、最惠國待遇、5%關稅率和開埠通商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對兩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外生沖擊。在19世紀60年代,兩國幾乎同時開始向西方學習的近現代化進程。但是,由于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在國家政權性質、半殖民地化程度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導致了中日兩國在近現代化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發展戰略。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其一,洋務運動時期的清政府,是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后的同治中興政權,所以洋務運動本質上還是一場封建統治階級面對內憂外患所采取的自救之舉,僅僅是將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嫁接在腐朽的封建制度肌體上,“布新而不除舊”。與具備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性質的明治維新相比,在改革動機和施政方略上都有很大差異。明治元勛大久保利通在《殖產興業建白(議)書》中曾建言,“大凡國之強弱,系于人民之貧富,而人民之貧富系于物產之多寡”;而洋務大臣李鴻章則認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⑦]引自《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25,第4頁。兩國政治精英針對“強軍”和“富民”的不同態度彰顯了兩國政府迥異的發展戰略。其二,中日兩國在近現代化初期雖同樣面臨外患之憂,但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居于西方列強迫近東方的前沿陣地。相比較而言,日本在當時還不是西方覬覦的主要目標,在近現代化初期并未與西方列強產生大規模的正面軍事交鋒。[美]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M],國家社科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第35頁。因此,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失敗教訓以及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洋務派,對于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和軍事技術有著刻骨銘心的親身感受。在太平天國運動即將平息之時,主管國政外交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便向慈禧太后上奏,提出“查治國之道,在乎自強。而審時度勢,則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⑨]引自《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25,第1頁。以軍事將領為主的洋務派執掌朝權后,重工業和軍事工業自然被放在了國民經濟的突出位置。其三,清政府在19世紀50年代的財政收支狀況已經開始逐步惡化,一方面由于太平天國控制長江流域富庶省份導致了中央財政收入銳減,另一方面海關總稅務司及高級職員均由外國人充任,大量不平等條約和戰爭賠款導致清廷國庫捉襟見肘。而“官督商辦”體制下的洋務企業,利用國家政權和資本技術優勢建立起來的壟斷性,既能一定程度上擴充稅源,又能在官商之間形成一種既得利益共同體。據1910年資料統計,招商局以各種名目支出“報效”經費白銀130余萬兩,占資本總額的33%;[⑩]見《股東簽注隸部章程》第4 頁,轉引自江秀平:《中國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創辦近代企業的比較》[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2期。1884-1902年間,電報局先后向清政府報效達107萬余兩白銀,占資本總額的64%。[?]見盛宣懷: 《愚齋存稿》卷三,轉引自江秀平:《中國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創辦近代企業的比較》[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2期。相比較而言,明治政府的財政收支狀況要明顯優于同時期的清政府。明治維新之初,政府也曾設立官辦示范工廠,但由于官辦企業經營不善導致政府財政負擔加重,加上明治十年后興起的民權運動壓力,日本于1881年前后開始進行“官業處理”,出售官營工廠并完成了官方資本與民間資本的分離,由此步入了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發展軌道。

綜合來看,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維方式下,清政府向西方學習的范圍始終局限于“師夷長技”,并明顯傾向于軍事工業和重工業部門。從發展戰略來看,洋務運動的推進方式主要表現為自上而下、先重工業后輕工業、先軍事工業后民用工業的特點。以洋務運動時期官辦或官督商辦的65個新式企業類型來看,絕大部分屬于資本密集型工業部門。其中,軍事工業占21家,煤礦和金屬礦分別占16家和24家,鋼鐵企業2家,而機器棉紡織工業直到1890年方才誕生。這種重工業與輕工業、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之間的結構失調,導致洋務企業在市場、原料、勞動力等方面面臨著諸多問題,從西方引進的大型機器設備閑置率不斷走高,如1867-1904年間耗費清政府2763萬兩規銀的江南造船廠,在1876-1905年間造船業務幾乎全部停頓。同時由于關鍵設備和核心生產環節仍掌控在西方列強手中,處于政府保護傘之下的洋務企業根本不具備自生能力,也未能與原有生產基礎和要素稟賦條件相結合,最終導致這種偏離比較優勢的趕超戰略難以為繼。

相比較而言,以“殖產興業”為代表的明治維新則表現出發展戰略的漸進性。通過國家政權力量和政策杠桿,創建示范企業供私人效仿,然后將大部分國營企業(特別是輕工業和民用工業)無償或以優惠價格轉讓給私人資本家,政府通過補助金和優惠貸款等形式給予私人資本家資金支持。自19世紀80年代中期起,日本出現了以紡織業為重點的輕工業發展浪潮,就連日本歷史學家大野健一也將明治時期的工業化描述為“一場輕工業革命”。他認為,“在這次重大的轉型過程中,棉花起到關鍵作用,而鋼鐵、造船、化學工業,以及電器制造等產業都還在嬰兒期,日本全國依舊處于模仿西方的學習過程中”。直到明治中后期,私人部門的造船、鐵路車輛和機器制造業才在政府的助力下開始緩慢出現。由此可見,日本的近現代化戰略所遵循的是一種雁陣模式,循序漸進地從勞動密集型生產轉向資本密集型生產。[?]托馬斯?史密斯也認為,日本與歐洲的“文化差異”和“體制要素”不同,導致日本產業化的領導者并非重工業而是紡織工業(如表3所示),“并且與其說是具有規模經濟性的大紡紗廠,莫不如說是繅絲業中的手工繅絲、織布業中使用手工織機的中小工廠群”。從明治年間、大正年間以及戰前的昭和年間,日本的生絲出口量高居首位,曾一度占全國總出口量的70%~80%。輕工業的蓬勃發展,不僅為農村工業化注入活力,而且也為日本重工業的發展換來急需的外匯。

表3 1875-1885年日本工業各行業產值及平均增長率

注:引自日本著名經濟學家大川一司等:《長期經濟統計》。

(二)技術選擇模式

在近現代技術對傳統生產方式的改良方面,明治時期的日本同樣遵循一條“改造型”的技術引進模式。據日本學者南亮進(1981)測算,19世紀末日本的第一產業技術進步率僅為1%,對人均產出增長的貢獻度卻高達69%,這主要歸功于傳統農業技術和品種改良。[?]日本的近現代紡紗技術也在這一時期逐漸完成對西方技術的日本式改造。在工業化起步初期,日本的機械紡紗技術主要源自法國和意大利,但由于進口國外300釜的紡紗設備需花費19萬日元,高昂的設備價格難以大范圍進行市場推廣。因此,本土的中山公司對進口紡紗設備進行材料和技術上的改良,使得100釜的設備造價降至1900日元,迅速提高這種紡紗設備在國內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場的市場占有率。與此同時,為了提升出口生絲的品質及產業的現代化水平,明治政府于1872年(明治5年)設立配有西式制絲設備的國營示范工廠——富岡制絲廠,通過引進西式機械和聘用外國技師來達到普及機械制絲以及培訓本國技術人員的目的。明治9年后,富岡制絲廠即已實現技術本土化;明治26年(1893年),制絲廠轉賣給三井集團,實現國營工廠民營化。在富岡制絲廠的示范作用下,日本在19世紀80年代掀起一場“物產改良運動”,先由政府出資進口先進設備或建立“模范工廠”對傳統工業部門進行技術嫁接,逐步引導手工生產向動力機械過渡,最后將這些“模范工廠”和先進設備低價出售給民間企業。各府縣紛紛開辦講習所或派出技術人員加以指導,由政府撥付大量補助金予以扶持。參與這場“物產改良運動”的行業包括織物、陶瓷器、漆器、五金和造紙等部門。在經營方式上,出現從家庭手工業、手工工場到機器工業并行不悖的局面。經過“物產改良運動”,以手工方式為主的中小企業在早期工業化進程中不僅生存下來,而且與機器大工業實現優勢互補,甚至成為機器工業的場外部分。

與明治時期“拾級而上”的產業和技術演化路徑不同,清政府的洋務運動所遵循的是一條“移植型”的技術引進模式,但在如何利用西方先進技術與制度對傳統工業進行嫁接和改造時,政府又由于國家財政體系的捉襟見肘而基本上束手無策。與此同時,中日兩國在近現代化過程中對待西方技術分別持有不同態度(如表4所示)。在基礎產業技術領域和制度建設方面中國要明顯滯后于日本,而在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技術引進時間上卻要早于日本。根據前文結論,這種典型的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模式具有明顯的不可持續性:其一,高昂的進口設備顯著提高現代部門的資本勞動比,反而限制了勞動力成本優勢的發揮,更難以面對外資在華企業的特權競爭;其二,機械化的生產方式需要釋放大量傳統產業的剩余勞動力,必然會導致大批手工業者失業,從而遭到手工業者的抵制,這種現象在近現代中國的繅絲、磨粉等行業中都曾普遍存在;其三,缺乏相應的基礎產業和技術支持,以至于發展軍事工業所必需的燃料、原材料(如熟鐵、青鉛、紫銅、海墨等)皆需進口。

表4 “西學東漸”與中日近現代化之路比較[?]

西方技術、設備和相關制度引入時間領先滯后期 中 國日 本 車床制造1867年,上海1872年,東京領先5年 電 報1869年,橫濱1869年,上海領先0年 鐵 路1876年,上海-吳淞1872年,新橋-橫濱滯后4年 發電站1893年,上海1887年,東京滯后6年 西式采煤1875年,基隆1868年,高島滯后7年 機械紡織1882年,上海1867年,鹿兒島滯后15年 專利制度1912年,獎勵工藝品章程1885年,專賣專利條令滯后27年

資料來源:根據“姜振寰、韓學勤:中、日、俄近代技術引進的比較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992年第2期”以及其他相關資料整理。

在這種偏離比較優勢的產業和技術選擇模式下,晚清民族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是不具備自生能力的。據德國克虜伯公司對華出口清冊顯示,僅1881-1896年間,清政府就從該公司購買了各類火炮3116門,[?]參見吳佩環:《西方商人如何向清政府賣軍火》[J],《軍事文摘》2009年第5期。并且這類大額訂單直至1912年清政府統治被推翻為止。就連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也感嘆,“三十年后,日本其興,中國其弱乎?…中人之游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原,其在此乎?”同樣,以西式艦船制造業為例,雖然中國在技術的引進時間上要早于日本,但卻一直致力于從西方定制和購買,忽視了相關技術的引進吸收。在1894年甲午海戰爆發前,日本具備作戰能力的千噸以上量級軍艦共計21艘,其中10艘為日本國內制造,國產率為47.6%;而北洋水師同一量級軍艦共計10艘,只有平遠艦為福州船政局自行建造,國產率僅為10%。此外,艦載炮彈的技術差距更為明顯。日本于1893年已經研制成功以苦味酸為主要成分的“下瀨火藥”并普遍裝備于海軍各式艦艇,而北洋水師的大中型火炮則主要配置以沙土為主要成分的實心彈,性能相對穩定的開花彈仍需依賴進口。[?]參見馬長虹:《甲午海戰中的沙子炮彈》[J],《學習時報》2012年4月23日第09版。因此,從長期來看,洋務運動的這種“移植型”技術選擇模式并沒有導致所重點扶植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具備自生能力和競爭優勢。

(三)啟示

基于上述分析不難而知,前文中的相關假說已在本章對清朝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產業和技術的演化模式的分析中獲得證實。不僅如此,中日兩國的近現代化之路也進一步驗證了數量史領域著名的“格申克龍假說”,即按照“經濟后進性”劃分,各國產業化的主角有所不同。先進國家肇始于工廠,中進國家起源于銀行,而后進國家則發端于政府。英國產業革命的旗手是工廠的技師,銀行只是參與企業的短期信貸;法德兩國的銀行成為工業設備投資資金的供應中心,扮演比較明顯的“催化劑”的角色;而包括洋務派在內的大多數后發國家政府在直面工業文明時,往往會由于“近現代化恐慌”而直接瞄準標桿國家的前沿產業和先進技術,并加快大型生產設備的引進步伐,導致經濟越落后,工礦業生產的增長率越高的現象。后來的發展歷程表明,洋務派所全力扶植的大型軍事工業和重工業部門并未能夠獲得自生能力,就連紡織業的比較優勢也在逐步喪失。相關史料數據顯示,清政府的棉紗進口量從1867年的33507擔迅速增至1894年的1161694擔,棉布的進口量從4250324匹增至13795884匹;[?]引自姚賢鎬編:《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1840-1895)》第3冊[M],中華書局,1962年。日本的機械紡紗業則從1887-1888年的入超269千捆迅速演變為1899-1900年的出超491千捆。[?]參見高村直助:《日本紡紗業概論》(日文版)[M],塙書房,1971年,上卷,第146、183頁,下卷,第82頁。明治時期的這種適宜技術演化模式為日本帶來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率,其人均收入從1870年的741國際元快速增加至1890年的974國際元。而同期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則從1870年的523國際元降至1890年的515國際元,[?]進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五、結論與討論

中日兩國的近現代化之路是19世紀以來諸多后發國家大規模集體學習思潮的縮影。在追求富國強兵的共同目標之下,日本明治政府在技術和產業發展模式上呈現出典型的漸進性特點。而與此不同,清政府的近現代化戰略則表現出較明顯的跳躍性,在起始階段就偏向于整體移植和全盤復制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采用的是典型的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模式。根據全文的模型和史實研究表明,后發國家的要素稟賦結構是該經濟體在面臨產業、技術選擇時最重要的約束條件。政府和企業主體只有立足于自身的要素稟賦,按照適宜技術模式來組織生產,才能最為便捷地擴大總產出、獲得最快的資本積累速度并最大限度地創造經濟剩余。以“師夷長技”[?]為代表的偏離自身要素稟賦結構和特定國情的產業和技術選擇模式則無異于“揠苗助長”,不但處于襁褓之中的現代產業部門缺乏自生能力,還連累整個經濟體效率低下,深陷“李斯特陷阱”(List Trap)(覃成林、李超,2013)。因此,后發國家的政府應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促進要素稟賦配置結構的升級上,而不是單純地追求以高端產業和前沿技術為發展目標。正如劉易斯(1955)所言,“政府之所以失靈,既可能是因為它們做得太少,也可能是因為它們做得太多”。如果政府在協調前沿產業和技術外部性上無所作為,那么它就做得太少了;而如果忽視本地要素稟賦結構而推行違背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那么它就做得太多了。政府最為理想的狀態應是如林毅夫(2007)所言的“因勢利導型政府”。一方面,需要建立并維系競爭性的市場制度(包括完善的金融、法律體系),以確保要素的相對價格能夠充分反映經濟體中要素稟賦的相對豐裕程度,籍此引導企業做出正確的選擇并實現產業和技術的動態升級;另一方面,政府要積極收集和披露市場相關信息,協調高端產業和前沿技術的投資決策以防止產能過剩,執行動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以解決固有的市場失靈問題。

最后,我們也應深刻認識到,從要素稟賦結構視角來重新審視產業和技術升級問題仍不失為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是微不足道的。如何從模型和歷史規律的角度勾勒出更加清晰的產業和技術演化路徑,并針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變化、新特點來探求適合中國國情的跨越式發展道路,將是我們在后續研究中加以重點關注的問題。

1. 陳建:《論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時期的技術引進》[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8年第5期。

2. 代謙、李唐:《比較優勢與落后國家的二元技術進步:以近代中國產業發展為例》[J],《經濟研究》2009年第4期。

3. 格申克龍:《經濟落后的歷史透視》,張鳳林譯[M],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

4. 賈根良:《從五百年經濟政策史中探尋國富國窮的奧秘》[J],《國外理論動態》2013年第3期。

5. 賈根良:《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關鍵在于發展模式的革命》[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年第5期。

6. 姜振寰、韓學勤:《中、日、俄近代技術引進的比較研究》[J],《自然科學史研究》1992年第2期。

7. 李超、覃成林:《要素稟賦、資源環境約束與中國現代產業空間分布》[J],《南開經濟研究》2011年第4期。

8. 林毅夫:《發展戰略、自生能力和經濟收斂》[J],《經濟學季刊》2002年第2期。

9.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現象”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J],《經濟研究》2010年第10期。

10. 彭南生:《傳統工業的發展與中國近代工業化道路選擇》[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11. 西川竣作、阿部武司:《日本經濟史——產業化的時代》(上)第四卷[M],三聯書店1998年版。

12. 徐高:《比較優勢發展戰略、最優產業結構與自生能力》[D],CCER工作論文,2005年。

13. 楊文舉:《適宜技術理論與中國地區經濟差距:基于IDEA的經驗分析》[J],《經濟評論》2008年第3期。

14. 張東剛:《近代中國和日本總需求變動的比較分析》[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5. 張軍:《資本形成、工業化與經濟增長:中國的轉軌特征》[J],《經濟研究》2002年第3期。

16. Acemoglu,D,and Dell,M.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Between and within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10, 2(1),169-88.

17. Acemoglu,D.and Guerrier,V.Capital Deepening and Non-Balanced Economic Growth[J],116, 2008, 467-498.

18. Casell,F.and Coleman,J.The World Technology Fronticr[J],, 2006,96,499-522.

19. Li Xiaomeng, Xin Zhanhong, Wu Ju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Factor Endowment 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D],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Sciences.

20. Reinert,E.Zeitgeist in Transition: An Update to How Rich Countries Got Rich and Why Poor Countries Stay Poor[D],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French translation of the author’s book “How rich countries got rich…and why poor countries stay poor”. Paris, éditions du Rocher, 2012, http://hum.ttu.ee/tg/

(ZH)

[①]后來的歷史事實表明,清朝洋務運動和民國時期的勞動密集型部門均獲得較快增長,而紡織業和面粉業在“一戰”期間相繼呈現“短暫繁榮”景象。

[②]估算方法為(1-私人消費占GDP的份額-政府部門消費占GDP的份額)。作者根據Maddision(1995)的相關世界經濟史數據進行估算,原始文獻出處:Maddision,Monitoring the World Economy[M],1820-1992,Paris: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5,196-205。[日]大川一司、筱原三代平、梅村又次:《長期經濟統計:推計與分析,卷1(國民所得)》[M],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1974。http://www.nli-research.co.jp/report/econo_eye/2005/nn050509.html。

[③]郭松義:《清代的勞動力狀況和各從業人口數的大體匡測》[M],載于《慶祝楊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④]李伯重:《從1820年代華亭——婁縣地區GDP看中國的早期近代經濟》[J],《清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⑤]彭南生(2007)的相關研究表明,中日兩國在近現代化初期的要素稟賦結構大致相當。事實上,關于現代部門和傳統部門的資本彈性賦值情況并不影響資本存量的動態變化趨勢以及本文的相關結論。

[⑥]中國為1933年幣值,日本為1934-1936年幣值。資料來源:《近代中國的經濟發展》第70-71頁;《長期經濟統計:推計與分析》卷1,《國民所得》第16-20頁。

[?] Akamatsu K. A Historical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1962,1(1):3-25, March-August.

[?]參見:南亮進:《日本的經濟發展》(日文版)[J],東洋經濟新報社1981年版第47頁。

[?]由于方一兵(2011)認為,近代西式煉鐵技術開始向日中兩國轉移的開端應以“1874 年日本國營釜石鐵廠”和“1885 年中國青溪鐵廠”為標志,與姜振寰和韓學勤(1992)的研究出入較大,故在表4中未將西式煉鐵技術列出。

[?]本節的貨幣計價單位為1990年Geary-Khamis元。作者根據Maddision教授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原始文獻出處:Maddision,Monitoring the World Economy,1820-1992,Paris: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5,196-205。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由清代著名思想家、新思維倡導者魏源在其著作《海國圖志》中首先提出。其完整解釋為“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從而抵抗西方列強入侵”?!皫熞摹笔侵赶蛭鞣綄W習,“長技”是指并非萬事皆從師于西方,而是僅僅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魏源這一思想后來成為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的源頭。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重點項目“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的要素重置效應研究——基于大國雁陣模式的視角”(編號:10520141001010)、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中國城鎮化:大國特征、增長效應與戰略抉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高鐵快速發展背景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及相關政策研究”(編號:11&ZD159)的階段性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亚洲区一区|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黄色高清| 在线播放91| 久久青草视频|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日本午夜三级| 999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va在线| 啪啪永久免费av|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亚洲区第一页|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国产一级毛片yw|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无套av在线|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成年网|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亚洲大尺度在线| 欧美高清日韩|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999国产精品| 欧美色伊人| 在线看国产精品|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欧美国产三级|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在线看|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91在线|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亚洲天堂久久| 色综合激情网| 免费无遮挡AV|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