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熙,張 博(.上海市委黨校 科社教研部,上海 0033;.北京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北京 0087)
樞紐型治理:中國共產黨對于社會組織的領導
□程熙1,張博2
(1.上海市委黨校 科社教研部,上海 200233;2.北京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北京 100871)
樞紐型社會組織是近幾年出現的社會現象,學界有著正反兩種不同的評價。依據國家—政黨—社會的分析框架,從中國共產黨的執政邏輯出發來闡釋樞紐型社會組織的政治內涵。執政黨的“放-收”邏輯在增強執政黨對社會組織領導的同時,也成為推進社會組織管理改革的重要保障。社會組織管理改革能否突破雙重管理體制的困境,關鍵在于執政黨如何在社會網絡中增強社會治理能力。比較嵌入式治理和樞紐型治理可以發現,樞紐型治理是執政黨領導社會組織的較好治理策略。
樞紐型治理;嵌入型治理;社會治理
“樞紐型社會組織”是近年來出現的新概念,它源于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工作實踐。2008年9月,北京市根據 《北京市加強社會建設實施綱要》(京發[2008]17號)和《關于加快推進社會組織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京辦發[2008]18號),出臺了《北京市關于構建市級“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體系的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提出“樞紐型社會組織”的概念?!掇k法》對于樞紐型社會組織的定義是:指由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認定,在對同類別、同性質、同領域社會組織的發展、服務、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在業務上處于龍頭地位、在管理上經市政府授權承擔業務主管職能的市級聯合性社會組織。2007年,上海市靜安區委、區政府提出“樞紐式管理”的構想,即發揮聯合性社會組織作用,以政府委托授權的形式,對區、社區(街道)、系統社會組織實行歸口管理和服務。通過建立靜安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形成富有靜安特色的“1+5+X”民管民的樞紐式管理服務機制。2011年,廣東省在《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社會建設的決定》(粵發[2011]17號)提出“構建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體系,強化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的社會服務功能”,中山市成為廣東省共青團樞紐型社會組織綜合改革試驗區。這些地方的工作經驗為樞紐型社會組織的概念提供了大量研究案例。
同時,學界逐漸關注到樞紐型社會組織這一社會現象。目前關于樞紐型社會組織的討論主要是進行相關介紹,[1]并試圖使用“法團主義”理論視角展開分析。法團主義理論基于國家—社會的二分,是聯系國家權力和民間社會的一種制度安排。郭道久、董碧瑩認為樞紐型社會組織在組織的建立、結構、運作等方面都體現出較明顯的法團主義特征,并能促成新的國家與社會關系模式。[2]崔玉開認為樞紐型社會組織的出現是國家法團主義逐漸發展為社會法團主義的一種現象。[3]學界對于樞紐型社會組織是國家和社會政社合作產物的判斷并無多大爭議,然而對這種政社合作的評價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樞紐型社會組織在運行過程中有可能演化成業務主管部門與登記管理機關之外的“第三個婆婆”,進而固化雙重管理的困境,削弱社會組織獨立性。[4]另一種觀點認為樞紐型社會組織可以形成政府與社會之間的紐帶,化解雙重管理體制的弊病,從而促進社會組織良性發展。[5]
那么,這兩種觀點孰是孰非?如何理解樞紐型社會組織這一社會現象?為何要設立樞紐型社會組織?本文在國家—社會二分的基礎上,試圖從中國共產黨的執政邏輯出發,闡釋樞紐型社會組織的政治內涵。本文認為樞紐型社會組織能否突破雙重管理體制的困境,關鍵在于執政黨如何在社會網絡中增強社會治理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家和社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國家開始從總體支配發生轉變?!翱傮w性支配”是指“國家幾乎壟斷著全部重要資源,這種資源不僅包括物質財富,也包括人們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及信息資源?!保?]它的消失意味著國家對于個體和社會組織控制能力、動員能力的削弱,這也是全能型政府瓦解的體現。另一方面,社會流動性不斷增強,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隨著單位體制的解體,大量社會組織不斷涌現,為陌生人社會提供了社會團結的組織功能。
國家和社會變化的錯位,導致社會組織的管理出現大量弊端。首先,政社不分、管辦不分的現象使得大量社會組織在人、財、物上依賴行政部門,降低了社會組織的獨立性和靈活性。其次,在實際工作中,政府部門很難投入精力進行專門的服務和管理。再次,有些社會組織找不到業務主管單位而無法登記,大量“草根”組織產生。也有些社會組織隨意掛靠單位,加重了管理混亂。[7]造成這些弊端的制度因素即為雙重管理體制。已有大量的研究對雙重管理體制進行了深入剖析。[8]為了化解行政管理體制弊病,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十八屆三中全會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認為要“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保?]政社分開成為社會組織管理改革的要求和趨勢。
如何進行政社分開,破解雙重管理體制的難題呢?各地都在行政層面進行了政府創新,比如新雙重管理體制、三重管理體制和單重管理體制。[10]但實際上,政社分開的改革只有符合中國共產黨的執政邏輯才能順利進行。政社分開如果導致社會組織無序管理,很有可能滋生各類違法甚至反體制組織。由此導致政府加強對于社會組織的行政管控,使得改革出現反復。為避免這種情況出現,需要采取“放-收”結合的執政邏輯來推動政社分開改革。一方面執政黨要主動削弱社會組織管理的行政色彩,這是“放”;另一方面加強執政黨在社會組織中的影響力,這是“收”。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既要求加快實施政社分開,也明確提出“加強對社會組織和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引導它們依法開展活動?!眻陶h的這種“放-收”邏輯已有學者對其進行了初步總結。景躍進稱其為“轉型、吸納和滲透”,即執政黨通過兩票制與一肩挑、發展私營企業主入黨、在非公企業和新社會組織中強化黨的領導來回應各種社會挑戰。[11]也有學者將這種執政邏輯稱為“組織化調控”,即“通過黨的組織網絡和政府的組織體系,并在組織建設和組織網絡滲透的過程中不斷建立和完善執政黨主導的權力組織網絡,使社會本身趨向高度的組織化,最終主要通過組織來實現國家治理目的的一種社會調控形式?!保?2]執政黨“放-收”邏輯和經濟改革一脈相承,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社會組織管理的改革。
執政黨的“放-收”邏輯提供了不同于法團主義的另一種理論可能。有兩位學者就國家與專業社團關系區分為多元主義、社會法團主義、國家法團主義和國家主義四個理想類型,發現中國絕大多數專業性社團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形成的,并且專業性社團大多也不積極尋求社團自主性的強化。他們的困惑在于國家與社會相互增權的同時,如何才能推動中國的社團空間從國家法團主義向社會法團主義轉變。[13]依循上述的“放-收”邏輯,加強政黨在社會中的影響力,能否推動國家法團主義向社會法團主義轉變呢?本文認為這是有可能的。法團主義的理論前提是國家—社會的二分,上文探討執政黨的“放-收”邏輯就是將政黨帶入到國家—社會的分析中,形成國家—政黨—社會的分析框架。王貴秀在考察中國共產黨的黨政關系時,總結出四種黨、國家、社會的模式,如圖—1。第一種是黨在國之上,表現為黨政不分、以黨代政、以黨治國。第二種是黨在國家中,表現為黨融于政和黨在國中執政。第三種是黨在國家和社會之間,扮演著二者之間的橋梁角色。第四種是黨在社會中,黨政分開。后面兩種關系都能使政黨在國家和社會中扮演中間地帶的角色,推動政社分開。推動執政黨對于社會組織的領導,就有可能促成社會法團主義的出現。

圖-1 黨政關系四種模式示意圖
將政黨納入國家和社會分析框架中,也蘊含著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的轉變。參與十八屆三中全會 《決定》起草工作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解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時指出,“治理與管理的區別就在于治理是政府、市場、社會組織,黨、人大、政府、政協等多元主體一起進行國家治理,而不是僅僅依靠一種力量?!保?4]管理的主體是政府,治理的主體是多元主體共同發揮作用,其中執政黨應該發揮主導作用。管理的手段只有單一的行政手段,而治理的手段不僅僅包括行政手段,還可以使用協商治理、政黨紀律等方式。管理的過程是以管為主,政府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治理的過程是積極、主動的,治理的主體需要主動提供服務以獲取影響力。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的轉變需要執政黨的治理方式也發生相應的變化,樞紐型治理和嵌入式治理就是執政黨對于社會領導的一種新方式。
現代社會呈現出極其復雜的面向,但是個體和組織構成了社會的兩大部分。在個體層面,“個體化社會”的理論是當今西方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點。個體化的出現對傳統政治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戰,諸如“消費者”政治的出現、女性主義、政治冷漠、家庭的原子化等等。中國現代化又為個體社會增加了另一重含義,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失獨和養老的個體化風險、外來務工者帶來的城市融合和身份權利問題、新媒體興起之后的網絡輿論和監督。政黨作為一個政治和社會組織,在個體化趨勢中要不斷變化工作機制,才能重建社會信任、應對挑戰。[15]在組織層面,多元化組織成為現代社會的另一個特點。對于個體而言,工作所在的組織、居住所在的社區以及休閑參與的組織是個體最為重要的三類。這三類組織各自差異性非常大,加之中國在城市建設中產生了不同種類的社區(單位社區、新農村社區、商品房社區等),產生了形形色色的現代個體和組織關系。中國共產黨不是西方競選型政黨,執政黨對社會的領導問題就是如何聯系現代個體和現代組織并且處理和它們的關系。
樞紐型治理和嵌入式治理是執政黨在現代化過程中摸索出的兩種新治理術。樞紐型治理是通過樞紐型社會組織把同類別、同性質、同領域的社會組織聯系起來,發揮樞紐型社會組織在政治上引領,在業務上引導,在管理上監督的作用,促進社會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治自律的一種治理方式。樞紐型治理的關鍵在于如何理解“樞紐”的含義。有學者將“樞紐”一詞分解為宗旨和理念樞紐、公信力樞紐、執行力樞紐、項目樞紐、資源樞紐、網絡樞紐等六種。[16]“嵌入式治理”是指使執政黨運用自身的組織資源或者社會精英掌握的組織資源,通過滲透、動員、宣傳等方式對整個社會及其群體與個人施加影響,進而將社會納入有序化的政治參與過程。[17]樞紐型治理和嵌入式治理是執政黨領導的兩種重要治理模式,兩者有聯系也有區別。所謂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事務中從事引導、組織、帶領人民群眾和其他追隨者為實現黨所提出的價值觀念、路線、政策而共同奮斗的活動。[18]兩者的區別在于嵌入式治理的治理主體是基層黨組織,樞紐型社會組織的治理主體是經市、區社工委認定的聯合性社會組織。嵌入式治理的治理對象是社會中的個體和組織,樞紐型治理的治理對象是新社會組織。嵌入式治理和樞紐型治理在治理方式上有相同的部分,它們都可以通過黨內的紀律、黨內協商等方式實現黨的領導,通過樹立模范,提供資金、人員、榮譽、渠道等方式使得社會組織在政黨的目標框架內開展活動。但是嵌入式治理更側重通過搭建活動的舞臺建立政黨和其他組織的聯系,而樞紐型社會組織則還有監管、業務指導的功能。樞紐型社會組織自身具有強大的組織資源,它和新社會組織是以大帶小的關系,因此樞紐型社會組織在社會網絡中的領導策略是協助。基層黨組織自身的組織資源有限,它和新社會組織是以小帶多的關系,因此基層黨組織在社會網絡中的領導策略是占據網絡核心地位。
執政黨對于社會的領導需要多種治理術。不同治理術之間的基本邏輯是不同的,但能夠相互補充。嵌入性治理提高執政黨對社會領導力的基本邏輯是如果政黨占據了較好的網絡地位并運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就能以較低的成本實現政黨目標。而樞紐型治理提高執政黨對社會組織領導的基本邏輯體現在政治、業務和管理三結合,從而發揮領導作用。政治上,通過在社會組織中建立黨組織,執政黨就可以使用黨組織的政治紐帶實現領導。業務上,執政黨通過樞紐型社會組織搭建服務平臺,拓展服務渠道,整合有效資源,實現對社會組織的指導。管理上,執政黨則負責有關社會組織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導、監督社會組織依照法律和章程開展活動。嵌入式治理更適合執政黨面對龐大社會時的治理策略,樞紐型治理則是執政黨面對許多不同類型社會組織時的治理策略。

表1:樞紐型治理和嵌入式治理的比較

圖-2 執政黨進行兩種治理時的組織架構示意圖
隨著政府的不斷瘦身和權力清單的改革,政府的公權力將不斷法治化、規范化。這時政黨的組織優勢和靈活性便能凸顯出來,根據圖—2的示意,執政黨通過社區黨委、社區社工委和市級、區級樞紐型社會組織實現對現代個體和組織的多重覆蓋和聯系。政黨組織之間的關系是可以疊加,政黨也可以根據形勢需求增加組織的規模和新功能。下面將根據北京團市委的個案來說明執政黨如何開展樞紐型治理。
執政黨在社會中發揮領導作用需要載體,而樞紐型社會組織恰恰扮演了這種角色。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委員、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劉軒認為“在新的治理框架下,其作為一種‘以民管民’、‘以社管社’的探索嘗試,朝著社會組織自主管理和自我發展邁出了重要步伐。”[19]樞紐型社會組織在三個層面體現執政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第一層,樞紐型社會組織有利于應對雙重管理體制產生的弊端。在這一層面,樞紐型社會組織類似于上文提到的新雙重管理體制。所謂“新雙重管理體制”就是將工商聯或工經聯作為行業協會商會的業務主管單位,避免社會組織找不到業務主管單位而無法登機。樞紐型社會組織的一項職責就是按照市政府授權,承擔國家有關法規規定的業務主管單位職責。第二層,執政黨與樞紐型社會組織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樞紐型社會組織是由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認定的。同時,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也可以調整已經認定的樞紐型社會組織。第三層,樞紐型社會組織是執政黨加強其對于社會組織領導力的載體。樞紐型社會組織的另一項職責就是在所管理和聯系的社會組織中開展黨建工作,逐步推進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的廣泛覆蓋。
北京市是社會組織領域黨建開展較早的地區,也是最早建立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體系的地區。北京市通過培育樞紐型社會組織,逐步建立起市委市政府對于社會組織的政治引領、業務指導和管理監督,以帶動社會組織的生成和發展。2009年3月,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認定工會、共青團、婦聯等10家人民團體為第一批市級樞紐型社會組織。北京團市委是最早履行樞紐型社會組織職能的組織之一。自2010年4月推出社區青年匯建設開始到2013年底,北京團市委按照“青年身邊、組織終端”的基本思路開展社區青年匯建設,已建立350家市級社區青年匯,覆蓋全市各區縣。下面結合社會青年匯來分析北京團市委如何實現樞紐型治理。
執政黨通過樞紐型組織實現對社會組織的領導,如何建立其和樞紐型組織的聯系十分重要。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 (北京市委開展社會領域工作的主要職能機構)通過認定北京團市委為樞紐型社會組織、給予政策和資源等方式,將其納入全市社會治理格局之中。同時,樞紐型社會組織按照執政黨的要求推進樞紐型治理,在青年類社會組織中開展活動。在建設社區青年匯的過程中,駐點活動是團市委開展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駐點機制,是執政黨聯系群眾的傳統治理方式,也是黨的干部與群眾建立直接聯系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執政黨的群眾路線巧妙地轉化為樞紐型社會組織的工作活動。團干部需要滿足駐點時間、聯系人數、駐點記錄等剛性要求,必須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投入到駐點活動中去;而實際上,是否取得駐點成果,即是否真正聯系了相當的青年群體,需要以組織青年活動、解決青年問題、促進社區青年匯成長等具體行為檢驗標準,表-2是北京市團市委到社區青年匯駐點情況統計。執政黨傳統的駐點機制,為團市委發揮樞紐作用提供了組織機制保證,有利于政黨目標的實現。

表2:2013年9月北京團市委干部到社區青年匯駐點情況統計
社區青年匯是團市委進行樞紐型治理的重要載體。每家社區青年匯都需要按照統一標準建立硬件和軟件設施,規范運作。為此,團市委制定《社區青年匯建設規范(試行)》,要求所有社區青年匯按照統一規范運轉起來。截止到2014年第一季度,北京市已經在全市12個區縣全部建立了社區青年匯,總數超過350家。北京團市委在橫向劃分五類活動的同時,又依據活動范圍、參與人數等,將活動劃分為市級、區縣級和社區青年匯三個層次。市級活動在團市委統一安排下由全市各個青年匯分期分批參加;區縣級活動在各個區縣統一安排下由域內各青年匯分期分批參加;各社區青年匯自主活動。
以海巢HOT·社區青年匯為例說明社區青年匯的運行。海巢HOT·社區青年匯位于市中心東二環路繁華地段的海運倉小區,建筑面積4590平方米,其青年匯建設包括四個方面:設施投入,設有圖書館、展覽室、多功能廳等活動場所;制度規范,建立了社區青年匯章程、社區青年匯建設規范、會員檔案、各類活動記錄等;組織運行,由北新橋街道團工委書記任社區青年匯總干事,配有1名專職社工;活動開展,整合心手相牽志愿服務指導中心、綠手套戶外探索俱樂部、惠澤仁心理工作室、青年法律服務中心、21K社區公益戲劇坊等9個社團組織,成為域內影響、帶動相關青年類社會組織的樞紐。北新橋街道團工委在轄區內發放“社區青年服務需求調查表”發現,青年將月收入的1/3用作接受培訓、拓展交際等方面,因此海巢HOT·社區青年匯的功能定位主要集中在實現青年技能、社交等方面的提升上。海巢HOT·社區青年匯建立與各類青年群體聚集的轄區單位、社團組織的聯系網絡,與各類組織負責人建立工作聯系,設計不同類別服務項目,運用社區青年匯資源服務青年。海巢HOT·社區青年匯影響力不斷提高,域內企業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形成與社區青年匯的良性互動。一方面,域內各青年類社會組織獲得了組織存續和擴張的連續資源支撐,能夠更好地實現組織意圖;另一方面,社區青年匯通過各青年類社會組織,擴展了團市委聯系青年群體的渠道,擴大了執政黨通過樞紐型社會組織聯系青年群體的范圍。
對社區青年匯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從地域上看,社區青年匯遍布全市各區縣社區;從內容上看,社區青年匯集合了流動人口再社會化、提供教科文衛公共產品、發展壯大社會組織等功能于一身;從性質上看,社區青年匯既是青年群體開展社會活動的有效載體,又是團市委管理和服務相關青年社會組織和青年群體的區域性基層青年組織。實際上,“市委市政府(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團市委(社區青年匯)——青年、青年類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的治理形式,將散布在不同區域和行業的青年組織帶動起來參加社會生活,團市委作為樞紐型社會組織成為這個互動過程中的關鍵一環,發揮著樞紐和結點的作用。
樞紐型治理是執政黨在實施新社會組織黨建過程中的實踐模式。本文認為樞紐型治理的意義不僅僅是增強執政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力,也是促進社會組織管理中政社分開的重要保障。執政黨的這種“放收”邏輯是改革政府和社會關系的兩個重要維度。這也可以回答本文一開始提出的問題,樞紐型治理是促進社會組織的良性發展,還是固化雙重管理體制。根據本文的邏輯,筆者認為樞紐型社會組織能夠促進社會組織的有序、良性發展,但同時也要進一步推動政社分開的改革力度。延續經濟改革的政治邏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社會組織管理的改革。
未來社會組織管理改革可能面臨三重困境,或者說三種關系。第一種關系是組織關系,即社會工作委員會和樞紐型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如何規范、引領樞紐型社會組織的發展是執政黨能否有效融入社會的重要標志。第二種關系是黨政關系,即社會工作委員會和民政局社會組織管理部門的關系。兩者之間如何分工,資源如何分配,如何處理社會組織治理中的沖突,都需要制度性的規范方案。第三種關系是伙伴關系,即樞紐型社會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的關系。在進行樞紐型治理的過程中,樞紐型社會組織如何平衡和協調引領、監管和服務等多種職能。對這三種關系的深入思考將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組織管理改革。
[1]尹志剛,李泓.關于構建“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體系的調查與思考[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9,(6);楊麗.“樞紐型”社會組織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學會,2012,(3);岳經綸,陳泳欣.社會管理創新與“樞紐型”社會組織的打造—以廣東省總工會為例[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3,(4).
[2]郭道久,董碧瑩.法團主義視角下“樞紐型”社會組織解析[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4,(1).
[3]崔玉開.“樞紐型”社會組織:背景、概念與意義[J].甘肅理論學刊,2010,(5).
[4]姚邁新.“樞紐型”社會組織:目標偏離與防范[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4,(1);李璐.分類負責模式:社會組織管理體制的創新探索—以北京市 “樞紐型”社會組織管理為例[J].北京社會科學,2012,(3).
[5]顧維民.“樞紐型”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實踐探索與發展思考—以上海市靜安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為例 [J].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6);葉林.“陌生人”城市社會背景下的樞紐型組織發展[J].中國行政管理,2013,(11).
[6]渠敬東,周飛舟,應星.從總體支配到技術治理—基于中國30年改革經驗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9,(6).
[7]劉軒.關于“樞紐型”社會組織建設的思考[J].學習與實踐,2012,(10).
[8]王名.改革民間組織雙重管理體制的分析和建議[J].中國行政管理,2007,(4);趙黎青.改革民間組織雙重管理體制—以對北京市懷柔區民間組織管理體制為例[J].學海,2007,(6);乜琪.民間組織“雙重管理”體制的運行效用及問題分析[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2,(5);游祥斌,劉江.從雙重管理到規范發展—中國社會組織發展的制度環境分析[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3,(4).
[9]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 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 16/c_132892941.htm最后訪問時間:2014-03-30.
[10]孫春苗.各地對行業協會雙重管理體制的創新之比較[J].學會,2008,(5);郁建興,沈永東,周俊.從雙重管理到合規性監管—全面深化改革時代行業協會商會監管體制的重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6).
[11]景躍進.轉型、吸納和滲透—挑戰環境下執政黨組織技術的嬗變及其問題[J].中國非盈利評論,2011,(1).
[12]唐皇鳳.組織化調控:社會轉型的中國經驗[J].江漢論壇,2012,(1).
[13]顧昕,王旭.從國家主義到法團主義—中國市場轉型過程中國家與專業團體關系的演變[J].社會學研究,2005,(2).
[14]許志峰.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詳解十八屆三中全會亮點[N].人民日報,2013-11-15.
[15]祝靈君.社會發展的個體化趨勢與黨的群眾工作[J].理論視野,2014,(4).
[16]尹志剛,李泓.關于構建‘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體系的調查與思考[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9,(6).
[17]程熙.嵌入式治理:社會網絡中的執政黨領導力及其實現[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4,(1).
[18]張恒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執政辨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4,(1).
[19]劉軒.關于“樞紐型”社會組織建設的思考[J].學習與實踐,2012,(10).
責任編輯趙繼棠
編號]10.14180/j.cnki.1004-0544.2015.10.019
C912.2
A
1004-0544(2015)10-0104-0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5CKS016);國家社會科學重點項目(14AZD012)。
程熙(1986-),男,上海人,法學博士,上海市委黨??粕缃萄胁恐v師,北京大學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博(1985-),男,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北京大學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