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艷
三檔文化類節目聚焦認知民族文化
——北京實力文化公司的價值追求
文/王 艷
成名于2013年、目前已經舉辦到第三屆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9期后,半決賽首場于2015年9月11日重回央視一套;同檔期的《“漢語橋”我與中國第一次親密接觸》首次變身戶外真人秀,每周六晚19點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并贏得各方好評;第二屆《中國成語大會》即將在成語之鄉邯鄲開錄,預計今年11月份在央視科教頻道首播……這三檔文化類素人真人秀有一個共同的出品方——北京實力文化。
“我們選擇內容項目有兩個標準,一是對國家和民族有益,能長期生存;二是有足夠可持續的觀眾市場。”北京實力文化創始人關正文說,并非公司只會生產這類產品,而是更傾向于制作認知本民族和中國的節目。“我們當然知道什么節目的收視率更高,但什么節目對于我們現在這個群體更有意義,總該有人考慮并提供這樣的價值。”
9月11日,第三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半決賽首場在央視一套播出。數據顯示,該節目為央視貢獻了當晚同時段全國綜藝節目排名第二的收視佳績。
2013年,首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開播,因為客觀上戳中了電腦時代書寫能力退化的痛點而被社會強烈關注。如今提筆忘字作為話題的傳播價值已經減弱,這個節目繼續制作的意義何在呢?
“我們必須承認,幾十年來我們的傳統文化基因是有一定的斷裂和變異的,恢復和再造這個基因是一個需要漫長努力的過程。”關正文說。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教師節講話中表示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文從教材中刪掉,他強調要把古代經典嵌在學生們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這個講話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各級教材編制部門立即調高了教材中古詩文的比例。“不能把調高了古詩文比例看成是大功告成,因為調高比例不等于真的調高了學習者對古詩文的情感,更不等于真的植入了民族文化基因。”
“這是全社會都該努力的。‘漢字聽寫大會’應該自覺成為這樣的民族基因工程,為自己確立正確的存在意義。”關正文說:“通過認字掌握字義,讀懂句子,看懂文章,這是文字作為交流工具最主要的用途。掌握的字少,就只能看簡單的文字,只能進行簡單的思考;識字多了,能理解表達復雜思想的文字,就會成為聰明人。”
關正文表示,幾年來做“漢字聽寫大會”,重新體會到了古人智慧的極具多樣性的精彩、極具現代性的價值和極具啟迪性的快感。“你會發現,我們和古人之間,個體所面臨的問題的差異真的很小。那些經過千年沉淀下來的中國經典,真的跟百多年來我們不斷學習并逐漸占據主流的西方哲學經典一樣,是全人類最好的智慧寶藏。”
正是因為此,第三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強化了經典古籍中古人智慧的現場解讀。“抽象的、孤立的字不重要,理解句子里的字的意思才重要,理解文章中句子的意思才重要。”把經典詩文嵌在腦子里時,鑲嵌的不是字,而是句子,是篇章。因為只有篇章才有智慧,才有語感和節奏,才有樂趣和母語駕馭能力的提升,才能構成民族文化的基因。
當然,節目也一直致力于消除考題難度過高給觀眾造成的收視障礙。在前兩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選手們都是單人單題挑戰,第三屆采取了雙人同題對抗的比賽方式,增加了公平性和戲劇性。而且每一組選手上場,都從常用易錯字、應知應會字開始,讓觀眾可以順暢地參與節目互動。
節目能夠重回央視一套,關正文唯有對支持者的由衷感激。“節目的編排不可能不受市場因素的影響。擔負民族文化基因培育的使命,這是主觀的意愿,不是客觀的角色。”2014年有人依據大數據評出了10大現象級節目,“漢字聽寫大會”在入選節目中排名靠前,但廣告收入卻是最低的。“要想樹立大家對這類節目持續影響力的信心,靠我們自身的努力,也要靠時間。”
7月18日晚19點,《“漢語橋”我與中國第一次親密接觸》首期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8位外國留學生前往貴州興義市安龍縣下箐村,與當地的留守兒童一起生活、上學,在兩天一夜的相處中,他們有驚詫,但更多的是感動。
這是由實力文化承制的另一檔文化節目。16位來自全球15個國家的留學生,前往中國最具代表性的12個地標,體驗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從他們的視角向世界傳達一個外國人眼中的現實中國。
在實力文化接手之前,該節目已經形成了演播室知識問答的固有形態。如何創意出新,實力文化面臨“考試”。
關正文傾向制作一檔認知中國的節目,“不能為了單純的收視率把老外當明星用,‘虐老外’無趣亦無益,讓更多的人了解真實的中國最重要”。因此,實力文化承制《“漢語橋”我與中國第一次親密接觸》之初,就將節目定位于場景體驗式真人秀,融入游戲、競賽等元素,并采取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
提起真人秀,市場的普遍預期、觀眾的第一感受都是娛樂化的。對于真人秀是強調娛樂還是文化,關正文堅定地選擇了后者:“娛樂會消減真實和感動,比如,觀眾對一線明星做游戲的環境,充其量的感性認知是旅游廣告型的。觀眾無法認識那個地方的人、了解他們的生活,無法感受真實環境里的文化。”
節目組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些文化差異其實是偽差異,老外和我們對環境和事件的感受有著高度的一致。我們到貴州山區拍攝留守兒童,體驗中國在鄉村教育上的努力,老外看到孩子們走一兩個小時的路上學,從不放棄夢想,對學習執著的努力,以及改變生活的堅強、獨立、堅韌,和我們一樣會被感動。”
在另外一些方面,外國留學生與我們完全不同的思維和觀念又充實了節目的內涵。在武當山跟隨師傅練功時,有選手因為馬步動作不標準被依規體罰,本來以為他們會提出抗議,但他們卻一致表示,特別感謝這個環境和壓力激發了自己的潛能;在福建霞浦半夜起來幫漁民給魚喂食,有選手直接對受慣了“熱愛勞動”教育的中方人員表示:在現實生活里,我真的特別不喜歡這樣辛苦的勞動……這些細微的差異在節目成片中被真實地記錄與保留,給這檔真人秀增加了厚度。
巧合的是,首期節目播出后4天,7月2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官方網站發布了《關于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漢語橋”我與中國第一次親密接觸》與總局所提倡的“做健康的真人秀娛樂節目”在精神高度上一致。
10月20日,第二屆《中國成語大會》節目組抵達“成語之鄉”河北邯鄲,開始進行選手培訓。所有入選選手最終將通過復賽,確定進入全國總決賽的24強。10月28日至11月6日,節目正式錄制,預計將于11月至明年2月在央視科教頻道及綜合頻道播出。
創辦于2014年的《中國成語大會》,是實力文化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之后創意制作的第二檔大型文化傳承類電視節目。CSM 全國網數據顯示:從2014年5月11日在央視一套周日黃金檔播出以來,《中國成語大會》全國平均收視率均保持在1%左右,在34城市平均收視率1.26%,同時段上星節目全國平均排名第二。總決賽單期最高收視率達1.16%,同時段全國排名第一,不重復計算的觀眾總量達到5.59億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與全國市場同時段觀眾構成相比,節目的城市觀眾占比高出32%,高中學歷觀眾占比高出25%,大學以上學歷觀眾則高出152%。
作為全國唯一一檔解讀成語的綜藝節目,導演組把節目定位在“強化成語知識的系列化傳播,既有娛樂效果又方便大家記憶”上。關正文認為:“文化是在語言實踐中承載、延續的,成語本身是活化石。很多成語用字面意思解釋不了,因為它是典故的濃縮,包含了故事所有的智慧,信息量非常大,只有熟悉背景和語境才能心領神會,可以說是民族的密碼。”
據工作人員介紹,與第一屆《中國成語大會》相比,第二屆《中國成語大會》無論是節目題目與競賽形式、參賽形式與選手組成,還是文化嘉賓的重新組合,都做了升級。
首先是猜詞游戲的升級。第一屆成語出題基本是按照不同成語的來源搭配的,第二屆將更多從語義出發,將成語編成無數細小的主題方向,以便于觀眾深入了解成語的語義。此外還增加了以成語典故、成語詞義理解等知識為內容的搶答題與選擇題,從而提高觀眾的參與度與互動性。
第二屆《中國成語大會》將變觀眾個人參賽為各高校代表隊之間的對抗賽,“比如北大對武大,對觀眾有更強的代入感”。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中國成語大會》的推廣活動在超過100所“211”重點大學全面開展。目前,已有北大、清華、北師大、復旦、浙大等多所知名高校選手進入復賽。據悉,24對選手中,除高校選手外,節目組還將吸納具有網絡公信力與影響力的社會選手參與節目。他們給成語帶來更多的聚焦,客觀上也有助于推動成語文化的擴散。
在文化嘉賓方面,第二屆《中國成語大會》的單場點評嘉賓也將擴容,人選也將在文化學者、歷史學者、作家等群體里產生,以更廣闊的視角豐富成語解讀。
今年是“一劇兩星、一天兩集”行業政策落地實施的第一年,為了充實晚間“920”節目段,各家電視臺紛紛上線明星真人秀節目,以期保持與電視劇接近的收視和收益。受市場環境的影響,節目內容制作領域,歌唱類、親子類、游戲競技類真人秀百舸爭流。
關正文表示,文化類產品其實一直是面向大眾的。市場是多元的,快樂也是分層次的。“網絡時代,通過手機、PC產生的閱讀、撰寫表達的自媒體聲量是以往不可同日而語的,大眾消費對較高精神層次的消費追求同樣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文化類產品不是小眾產品,而是差異化產品。這個市場有沒有占領,占到多少,是個人本事。如果還沒有擁有更廣大的人群,是因為還沒走到正確的道路上。”
綜藝圈習慣把“現象級”節目的出現歸功于模式創新。在關正文看來,節目模式創新,為節目的成功提供了可能性,而非必然性。真正成功的節目來自制作細節和精良的品質。作為把漢字、成語成功搬上電視節目的文化翻譯者,實力文化在深奧的典籍和淺顯的娛樂之間,找到了一條親近經典的情感路線,即趣味化的代入感。
但文化題材節目制作難度大,打造影響力十分不容易,這同樣是有目共睹的行業現狀。即使是實力文化這樣已經取得成績的團隊,也面臨隨時被邊緣化的困境。
“在現實之下,要量力而行,選擇可行的方案,做想做同時又負擔得起的節目,立足于市場,養成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的決策習慣,不但是一種企業文化,而且是企業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關正文認為,在走產品多元化路子時,還要在市場化進程中找準并保持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價值觀念。
目前實力文化已經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對于未來,關正文表示正在嘗試對已有產品做縱深開發,同時實力文化不會只為主流媒體提供產品,有利于點播發生的適宜互聯網傳播的內容也將成為發力點;單純靠電視廣告是不夠的,還需要深入開發每一個產品,實現品牌經營,形成自己的盈利鏈條,也會嘗試與一些大型營銷企業、教育企業進行合作等。這無疑是又一次“實力”的集聚。
北京實力電傳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宣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