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娟雷金濤
(1武漢輕工大學 動物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23;2上海大眾汽車大學 質量學院,上海 201805)
大學生科研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探索
王世娟1雷金濤2
(1武漢輕工大學 動物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23;2上海大眾汽車大學 質量學院,上海 201805)
教學改革是一所高校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泉,是教育管理學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對象。近年來許多高校推出彈性教學,出臺政策鼓勵科技創新。為了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為了培養更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提出大學生科研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本文以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科技實驗項目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引入全新的思路和科學的方法對學生加以引導,并提供指導幫助,就目前高校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探索研究培養大學生科研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學改革 創新創業 彈性教學 創業大學
美國大學經歷了一個教學、研究、創業的線性發展過程,即從教學型院校發展到研究型大學再到創業型大學。這兩次重要變化被概括為第一次大學革命和第二次大學革命。以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為代表的一些大學已擺脫遠離“世俗”的“象牙塔”形象,使大學從次要的社會支撐機構發展為促進產業乃至經濟發展的社會主要機構。這不僅表征了大學社會地位的提高,而且意味著一個大學、產業、政府三螺旋創新模式的形成。美國創業型大學在知識經濟中起著絕對重要的作用。它們是衍生新公司和新產業的母體,同時是合作創新的主體,是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回顧美國創業型大學發展歷程,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創業型大學對知識經濟的重要意義,同時有的放矢地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大學的使命正是生產、傳承、擴散和利用知識。大學的未來及大學在未來的創新活動中的角色問題,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作為重要的知識生產機構,一些大學在未來國家與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將日益增強,以至于成為創新系統的領先性機構,具有組織創新活動的條件和能力。大學、產業、政府三方合作,共同創新,但各方都保持自己的獨特身份的一種創新模式。美國大學的進化使社會創新朝這一理想的模式發展,給中國大學很多啟示。
1.1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2015年800多萬畢業大學生面臨就業問題。社會經濟下由于壓力較大,國際經濟形勢欠佳,公招性崗位招聘數量大量縮減等原因,2015屆畢業生就業形勢依舊十分嚴峻。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推出措施,運用職能資源扶持大學生創業就業、與“企業抱團過冬”穩定就業隊伍,但是職能性資源畢竟有限。因此,創新制度,是放大“創業帶動就業”政策效應的必由之路。

2006-2015近十年大學生畢業人數(數據來自互聯網)
大學生中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知識潛能,不僅是知識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更應該是知識創業的生力軍。然而,當前大學生創業熱情不高,與創業“門檻高、投入大、風險多”不無關系。大學生自主經營創業失誤的主要原因包括:(1)創業項目選擇失誤;(2)創業項目資金不足;(3)合作伙伴內部矛盾;(4)不良創業項目侵害;(5)缺乏持之以恒精神。總結經驗教訓,提前培養創業能力。
1.2校企合作科研能力的培養
培養大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培養創新性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讓大學生從頭至尾獨立完成整個實驗。創新性地運用有效管理手段,引入現代管理中的QC小組模式,通過自己的分析解決問題。要讓大學生感受到雖然只解決其中的一個問題,卻為整個難題的攻克作出重要的貢獻。要認識到最大的收獲是獨立發現和解決問題這種科研能力的逐步形成。
創新研究梯隊的組建,是為了使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計劃得以持續進行,也為保證研究項目的延續性。通過研究發現,很多學生有強烈的學習和探索欲望,特別是當他們發現本專業有許多可以研究,可以實現社會價值的時候,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相當強勁,加上已經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基本上具備科研創新所需的條件。學校出臺良好政策,老師對學生的信任和幫助,細心指導學生,學生就可以逐漸走上科研之路,優秀者還可以成為老師的幫手。
1.3具有科研創新創業能力人才的培養
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的立足之本。武漢輕工大學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湖北省武漢市,多年來,學校不斷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有效模式和機制,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科技進步作出突出貢獻。學校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質量,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以“常青科技文化藝術節”、創業大賽等為依托,積極開展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他們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創業”和“基礎實、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的良好素質,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
在學校學分制建設上下工夫。學分制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學習、自主設計學習過程的成才環境和運作機制,具有個性化靈活性可選性等特點,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提供條件。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學習,將創業者成功的經歷的視頻影片作為教學資料,激發一部分學生的創業熱情,培養創業意識,真正達到培養個性化、創新型人才的目的。武漢輕工大學一名大三學生自主創辦武漢無窮大公司,擁有一個勤奮工作創業團隊,經營范圍:出售筆記本電腦等。經營規模已經達到100萬資金,畢業后即在武漢買房。創業者頭腦靈活,富有創新意識,敢于邁出創新實踐的步伐,是一個結合自身特長自主創業的典范。
2.1上海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
2.1.1加大對高校畢業生的創業教育、培訓和見習的力度。
各高校要將創業教育列入教學培訓計劃,加強對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各區縣勞動保障部門要引導有創業意向的高校畢業生參加創業培訓,提高創業能力,積極落實有關創業培訓的費用補貼。
2.1.2加強對有創業意向髙校畢業生的咨詢指導。
各區縣勞動保障部門要加強與所在地區高校的合作,積極組織開業專家在高校開設創業專題講座,開展創業主題咨詢活動,努力營造高校良好的創業氛圍。
2.1.3加大對自主創業髙校畢業生的扶持力度。
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和小額貸款擔保對從事科技、創意等各類創業的大學生給予創業前的融資支持。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項目的資助對象擴大到畢業兩年之內的高校畢業生。
2.1.4成功創業的髙校畢業生優惠政策。
在18個月的初創期內,符合條件的給予有關房租補貼、社會保險費補貼、貸款擔保及貼息的扶持。對從事農業創業的高校畢業生,可根據吸納就業情況,給予專項創業補貼。
2.1.5大學生注冊公司零首付政策。
上海畢業兩年內的高校畢業生帶上身份證和大學畢業證,就可以到上海市各區縣工商部門申請注冊登記,以“零首付”的方式創辦一家屬于自己的公司。
2.1.6創業三年行動計劃。
上海將小額擔保貸款扶持范圍擴大到創業后三年以內的創業組織,擔保金額最高為100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下的貸款項目可免予個人擔保,并根據創業組織在貸款期間吸納本市勞動力的情況,給予貸款貼息的扶持。
2.2國家對大學生科研創業的政策
構建大學生自主創業綠色通道。“要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政策,使更多的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大學生是最具活力和創造性的群體,蘊含巨大的創造熱情和創業潛能。各級政府要把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創業擺在重要位置,積極創造良好的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構建綠色通道。
2.2.1完善創業政策,強化創業激勵。
要全面梳理現有創業、就業有關政策,把扶持政策統一到“以創業帶動就業”這一導向上,把擴大就業與鼓勵創業結合起來,把創業項目開發與創業培訓結合起來,把畢業生創業與相關政策結合起來,建立項目開發、創業培訓、小額貸款等相結合的創業機制。
2.2.2加強創業教育,提升創業能力。
一是培養創業精神。讓畢業生了解我國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增強創業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豐富創業知識。三是加強創業心理輔導。通過培訓樹立創業自信心。四是提高創業能力。通過培訓使他們基本掌握如何把握商機、如何組織創業團隊、如何充分發揮團隊的人力資源優勢等,不斷提高創新能力、策劃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及管理能力。
2.2.3建設創業基地,加強創業扶持。
政府要鼓勵多方投資,充分利用閑置廠房、專業化市場等適合中小企業聚集創業的場所,建設具有滾動孵化功能的中小企業創業輔導基地,讓自主創業的畢業生理清創業思路,提高創業技能。通過聘請知名企業家、畢業生創業成功人士、專家學者組建自主創業導師隊伍,根據自主創業者的不同需要,提供咨詢、技術、管理、政務代理等項指導和服務。
2.2.4規范執法行為,創造創業環境。
要大力推進“陽光政務”工程,加強機關效能建設,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要打破行業壟斷,凡國家沒有明文規定禁止的行業,都要允許民營企業進入,讓各種所有制經濟獲得平等競爭的權利,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大學生科研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的潛質,需要學校的指導,需要社會的支持,更需要國家的政策。只有將各個方面統籌協調好,才有可能真正見到實效,解決目前大學生崗位少、薪水低、就業難等問題,積極響應政府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號召,促進我國教育改革事業的向前發展,為祖國經濟的中高速持續增長和社會的文明進步永續發展作出貢獻。
[1]周靜.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及管理體制探討[J].科教文匯,2009(01):38.
[2]周立光.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案探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05):140.
[3]李文陽.淺談創新教育和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01):160.
[4]潘煙妮.淺談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09(01):20-21.
[5]王小玲.加強實驗技術隊伍建設搞好實驗教學[J].高教論壇,2009(0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