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概念圖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與學的工具,其在教學中的應用是多方面的,如內容的呈現、知識網絡構建、復習和學習評價等。本文結合生物學學科特點,談談初中新課程生物學教學中概念圖的應用。
關鍵詞:概念圖;初中;生物學
概念圖簡稱為概念構圖或概念地圖,現在一般把概念構圖和概念地圖統稱為概念圖而不加嚴格的區別。如何恰到好處地發揮概念圖在教學中的作用?如何讓學生掌握概念圖的相關知識,并應用于實際?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有意義的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合理使用概念圖
1.面向全體學生,利用概念圖促進有效教學
初中生物課程標準要求生物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其中面向全體學生,就要求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要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使所有的學生通過生物學課程的學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而概念圖為實現這個目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首先,概念是構成生物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利用概念圖將概念之間的關系顯性化,從而幫助每位學生在原有認知基礎上有效構建個人認知體系。
其次,概念圖為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生間的差異提供了依據。學生繪制概念圖的過程能有效地呈現他們的知識背景,為教師全面了解學生教學提供依據,教師可針對不同的學生選用最合適的教學策略。
2.結合教學實際,利用概念圖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就是要求學生具備參加社會生活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在生物學教學中,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知識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單元。而建立在基本生物學概念基礎之上的推理和判斷則是生物學科思維的基本形式。學生掌握生物學概念及概念組是生物學教學的基本要求。在初中生物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利用概念圖,所以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處理。以下通過幾個例子來作簡要闡述:
【案例1】在新的教學內容的導入中,概念圖可以作為先行組織者應用于課堂教學,使學生明確將要學習的知識結構,如在進行動物細胞的結構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時,教師可結合細胞的結構圖呈現給學生如圖1所示的一張概念圖,讓學生先在總體上把握細胞結構的組成,再進一步學習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的相關內容。
3.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繪制概念圖促進學生探究學習
【案例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構建概念圖。新概念的形成和同化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基礎之上的,因此學生已有的概念體系是概念學習中重要資源。為了使學習有意義,學習者必須把所學的概念聯系起來。制作概念圖可以使所學概念之間的關系清晰可見,迫使學習者將這些關系外化。例如,在進行“生態系統的結構”這一節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學到“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概念,怎樣讓學生整體把握這些成分在生態系統內部的相互關系呢?我們可以嘗試在課堂上讓學生利用所學概念來構建生態系統的概念圖,通過最后的交流討論,學生可以順利地構建以下概念圖(如圖2):
通過概念圖的繪制活動,能使學生對“生態系統的結構”一節中的重要概念及彼此間的關系有較深刻的認識。學生在制作概念圖的過程中,要建立上下層概念間的聯系,這種聯系就是一個命題。命題的提出就是設立需要探究的問題,學生要通過觀察、分析、推論甚至開展實驗才可以解決命題,從而找出下層概念。
因此,教師可以把概念圖的制作作為組織教學活動的框架,根據概念圖的擴展需要開展探究活動,可使活動有明確的目的,并最終能完成概念教學的任務。
二、概念圖在教學評價中的運用
概念圖可作為學生自我評價的工具,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考試已不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方法,而概念圖能可靠評估學生對概念的掌握程度,教師可要求學生以概念圖的形式將概念聯系起來,也可以制作概念圖,來考查學生掌握基本概念的程度。
【案例3】在進行“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教學時,為了檢查學生是否能區分概念范圍的大小,筆者給學生提供一串名詞:細胞、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5個概念,讓學生用圓圈的形式繪制概念圖表示出五者關系,如果學生對上述關系已經清晰,就不難畫出如圖3所示的概念圖。
如果學生還不能準確畫出以上關系,則可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加以輔導。
三、概念圖運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構建概念圖時應注意層級結構和連接詞的使用
在具體使用概念圖時,應注意根據其層級結構和連接線箭頭的方向,恰當準確使用連接詞。應把最大、含義最廣、最有包容性、最概括的概念放在圖的頂端,同一層次的概念放在同一層;概念之間的連接有時很復雜,主要分為同一知識領域的概念和不同知識領域的概念,不同知識領域的概念要進行交叉連接;在連接線上標注連接詞,以此對概念之間的關系進行清晰的注釋,常用的關系連接詞有“包括”“由……組成”“共有”等。
2.應弄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構建概念圖必須建立在清晰理解概念的基礎上,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性,生物概念的內涵反映的是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本質特征,外延是指內涵所適應的范圍和條件,是生物概念反映的總和。學生已有的前概念對其新知識建構有重要影響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從學生的前概念出發,設計導入式問題,搭建認知橋梁,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并建立概念體系,這樣才能在構建概念圖時準確把握層級關系,最大程度發揮概念圖的優勢。
3.應注意學生思維能力的差異,因材施教
學生的思維能力存在“差異”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應認真了解學生,從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個體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學生的思維能夠以長帶短,同時要準確發現他們知識結構上的障礙所在,以心理學和教學論為指導,在運用概念圖的教學過程中完善學生的思維結構,使整體素質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總之,概念圖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有效地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能促使他們整合新舊知識,建構知識網絡,掌握知識結構,從而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
【參考文獻】
[1]葉成美.概念圖在探究性學習中的應用[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9(11).
[2]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劉畫奇.生物概念圖教學對高中學生思維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
施佳虹,江蘇省中學一級教師,常熟市中學生物學科教學能手,現就職于江蘇省常熟市實驗中學,主要從事初中生物學的教學工作。
從教十年來,一直不斷探索靈活、高效的教學方法,多次開設校級、市級公開課,撰寫的論文分別獲省、市級獎,其中論文《“最近發展區”對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啟示》發表于省級期刊《新課程》2013年258期,《概念圖策略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在蘇州市“2013年優秀生物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中獲一等獎,《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對初中生物學教學的啟示》在2014江蘇省“師陶杯”教育科研論文評選中獲二等獎。在2012年和2015年的常熟市初中教師把握學科能力競賽中分別獲生物學科一等獎、二等獎,在2013年和2015年的常熟市初中生物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中獲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