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邊疆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民族文化認同調查與分析

2015-10-15 15:51:36潘雪玲薛敬梅
廣西教育·C版 2015年8期
關鍵詞:大學生

潘雪玲 薛敬梅

【摘 要】以普洱學院為例,從民族身份的認同、民族語言的掌握情況、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程度等三個方面對邊疆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

【關鍵詞】邊疆少數民族 大學生 民族文化認同 調查與分析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C-0020-03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人口僅占全國人口的8%,云南省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而且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地處邊疆的普洱市是典型的民族地區,民族成分眾多,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較大,全市人口將近250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將近150萬,占全區人口的60%,包括漢族在內有25個世居民族。其中人口超過十萬的有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5個民族。超過一萬的有布朗族、回族、白族,其余人口在萬人以下,少數民族人口比例之大,在省內和國內都是罕見的。普洱學院位于云南西南部邊疆城市普洱市,地理位置決定了該學院的學生大多來自省內的民族地區,當他們帶著求知的欲望和理想來到學校時,也帶來了他們各自的文化習俗和傳統。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該民族及其文化和發展的前提。為了讓學生在多元文化碰撞和沖突中不迷失自我,懂得呵護、珍惜自己的傳統,弘揚優秀文化,同時讓更多的學生了解他族他人的文化,尊重他族的民族傳統,形成多民族學生和諧共處、團結友愛的局面,本文試以普洱學院為例,從民族身份的認同、民族語言的掌握情況、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程度等三個方面對邊疆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

一、調查對象

我們借鑒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編制了《普洱學院少數民族同學民族認同情況調查問卷》,問卷分成不定選擇題和綜合題兩部分,選擇題主要考察學生的民族身份認同、民族歸屬感和民族態度,而綜合題主要考察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態度,同時還運用觀察、訪談等方法搜集原始資料。

在普洱學院就讀的大學生來自云南各縣市及部分省外學生,少數民族學生涵蓋了23個以上的民族,2008年為1109人,占全校總人數的35%,2010年為675人,2011年為656人,都占到全校總人數的34%。2012年隨著學校辦學規模擴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少數民族學生人數也隨之增加。2012年為1109人,占全校總人數的比例高達57%;2013年為1025人,占37%,2014年為1037人,占36%。因此,普洱學院可以說是個典型的邊疆民族高校,對學生的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狀況的調研顯得十分重要。

本文將在校的所有少數民族學生都納入調查范圍,目的是為了全面客觀地了解大學生的民族認同狀況。我們共發放問卷890份,回收718份,回收率達到80%,回收有效率為100%。這里我們選取了來自不同地州較有代表性的彝族(255份)、哈尼族(105份)、佤族(21份)、拉祜族(38份)、傣族(47份)作為考察分析對象。

二、數據分析

在對原問卷進行整理后,抽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考察分析。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民族身份的認同

表1 你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意識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嗎?

備選

答案 彝

(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是 120 0.47 56 0.53 13 0.62 17 0.44 27 0.57

B.否 41 0.16 18 0.17 2 0.1 7 0.18 4 0.09

C.有時 92 0.36 31 0.30 6 0.29 14 0.37 16 0.34

表2 你為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到:

備選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驕傲 205 0.8 83 0.79 18 0.86 32 0.84 42 0.89

B.自卑 — — 1 0.01 — — — — — —

C.無所謂 49 0.19 21 0.2 3 0.14 6 0.16 5 0.11

表3 你在陌生人面前會隱藏你的民族身份嗎?

備選

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會 12 0.04 8 0.08 — — 3 0.08 5 0.11

B.不會 243 0.95 97 0.92 21 1.0 35 0.92 42 0.89

表4 如果有人的言語和行為冒犯了你的民族,你會認為:

備選

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可以

容忍 95 0.37 29 0.28 7 0.33 12 0.32 13 0.28

B.不可以

容忍 153 0.6 70 0.67 14 0.67 24 0.63 31 0.66

C.無所謂 7 0.02 5 0.05 — — — — 2 0.04

表5 在你所屬的民族和其他民族發生矛盾時,您的態度?

備選

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族

(人) 比例

(%)

A. 57 0.22 25 0.24 7 0.33 8 0.21 11 0.23

B. 196 0.77 77 0.73 13 0.62 28 0.74 34 0.72

C. 1 — 3 0.03 1 0.05 2 0.05 2 0.04

注:A為挺身而出,為本民族兄弟幫忙;B為誰有理幫誰;C為與我無關,誰也不幫。

表6 有時你希望你是漢族嗎?

備選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是 17 0.07 17 0.16 1 0.05 4 0.11 7 0.15

B.不 238 0.93 88 0.84 20 0.95 34 0.89 39 0.83

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學生經常意識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傣族回答“是”的占到總人數的53%,佤族高達62%,而“有時”意識到的選項也占到全部人數的三成以上,說明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很快地標定自己的民族,在潛意識里記住自己的民族身份。而且80%以上的學生為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到驕傲,90%以上的學生在陌生人面前不會隱藏自己的民族身份,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歸屬感。在此項問題中只有一個哈尼族學生對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到“自卑”,通過訪談,了解到這與該學生所生活的環境有關。他從小生活在本民族的聚居區,村寨中傳統文化保留較為完整,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語言是本民族語言,一直以來幾乎沒有和外界交流的機會。直到上學后才與其他民族學生接觸,開始學說漢語方言和普通話,由于其發音不準常被同學笑話,因此給他帶來很長時間的困擾,使他從心底覺得是自己的民族閉塞落后,處于邊緣位置,這實際上內心里升騰的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危機感與改變民族落后狀況的迫切感。

對民族身份感到無所謂的學生比例在20%以下,這部分同學的家庭住址基本上都在城鎮,父親和母親也大多是國家工作人員,他們處于遠離民族聚集區,所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浸染相對較少,因此如果不是刻意提醒或被詢問,幾乎意識不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對于“是”與“不是”沒有太多的感覺,因此也談不上民族歸屬感。超過60%的學生不能容忍他人的語言和行為冒犯自己的民族,民族自尊心較強,對民族的尊重感較重,有時甚至出現對抗語言或行為。

超過70%的學生,沒有表現出狹隘的民族心理,表現在當自己的民族與其他民族發生矛盾時,他們能比較理智地看待和處理,認為“誰有理幫準”。但也有同學出于民族義氣、弟兄情感,不管青紅皂白、不分是非對錯,只要自己的民族弟兄有難,一律出手相助。在一些民族中,民族情感、弟兄情誼是很深厚的,他們或許曾經相約過若“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即使沒有約定,也是從民族本身的利益出發而義氣地站在民族兄弟之列。

少數民族學生對漢民族及其文化的態度,80%以上的學生不希望自己是漢族,佤族學生的比例甚至高達95%,彝族也達到93%,民族自身文化認同感很強。在綜合題中,所有的學生都認為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個性有意義,但這與認同漢文化沒有矛盾,認為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一樣歷史久遠,各有長處,應共同發展。確實,每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中的一元,五十六個民族休戚與共,榮辱相依。在現今社會,他們認識到要不斷地努力適應主流文化——漢文化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會,尤其是從小生活在本民族聚居地的學生,他們受漢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影響較小,在稍大進入學校時深感適應的困難,特別是語言方面,哈尼族和拉祜族學生在學習漢語拼音時稍覺吃力,以致在他們的小學階段,教師的課堂用語除普通話外,還須說漢語方言,甚至還須熟悉一些少數民族語言。

(二)民族語言的掌握情況

表7 你會使用本民族的語言嗎?

備選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會 91 0.36 44 0.42 10 0.48 7 0.18 29 0.62

B.不會 90 0.35 34 0.32 4 0.19 13 0.34 7 0.19

C.會一點 73 0.29 27 0.26 7 0.33 18 0.47 10 0.21

語言是人們交流的工具,目前我校少數民族學生會使用本民族語言的人比例不均,最高的是傣族,達62%,依次是佤族48%,哈尼族42%,彝族36%,拉祜族最低18%,“不會使用”的人數也不少,彝族、哈尼族、拉祜族達到30%以上。一般來說,生活于民族聚居地的少數民族學生會講本民族語言,生活于雜居地或城鎮當中的少數民族學生不會講。但也有例外,并不是生活于本民族聚居地的少數民族學生就會講本民族的語言,這與我們的設想不相符。其個中原因或是由于該地區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在經濟、生活、語言等多方面都已同化于漢族,或是部分家長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講本民族語言,而是刻意地教他們說漢語方言,因為他們覺得,唯有如此自己的孩子與別人交流和在學校受教育時才沒有障礙,將來走向社會發展的空間也更大。但實際上,語言是一個民族外在的表征和文化的載體,許多民族文化就體現語言、詞匯上,同時語言在人們年幼時就通過心理機制、習俗規約、文化氛圍等傳遞存入大腦,如果不掌握本民族的語言,就不會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也很難說個體對本民族的文化能有多少了解。

(三)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程度

表8 你對本民族的歷史了解嗎?

備選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了解 40 0.16 11 0.1 4 0.19 9 0.24 7 0.19

B.不了解 31 0.12 17 0.16 1 0.05 6 0.18 3 0.06

C.知道一些 183 0.72 77 0.73 16 0.76 23 0.61 36 0.77

表9 你從什么途徑了解本民族的文化?

備選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 147 0.58 70 0.67 18 0.86 24 0.63 23 0.49

B. 6 0.02 2 0.02 — — 2 0.05 — —

C. 41 0.16 11 0.1 2 0.1 2 0.05 — —

D. — — 12 0.11 1 0.05 3 0.08 — —

AC. 9 0.04 — — — — 1 0.03 — —

AD. 10 0.04 — — — — 3 0.08 — —

注:A為家中長輩的教誨;B為學校教育;C為電視、廣播、報紙和雜志;D為通過書本知識的閱讀。

表10 你對本民族的習俗了解嗎?

備選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了解 99 0.39 23 0.23 9 0.43 14 0.37 27 0.57

B.不了解 7 0.03 12 0.11 — — 3 0.08 1 0.02

C.知道一些 149 0.58 70 0.67 12 0.57 21 0.55 19 0.4

表11 村里人經常會主動地把本民族的傳統知識告訴給您嗎?

備選

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會 149 0.58 59 0.56 15 0.71 22 0.58 28 0.6

B.不會 106 0.42 46 0.44 6 0.29 16 0.42 19 0.4

表12 您對本民族歷史文化資源的總體評價是什么?

備選

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 75 0.29 20 0.19 12 0.57 9 0.24 15 0.32

B. 53 0.21 24 0.23 3 0.14 11 0.29 11 0.23

C. 124 0.49 60 0.57 6 0.29 18 0.47 21 0.45

注:A為非常豐富也非常有價值;B為比較豐富也比較有價值;C為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有一定價值;D為歷史文化資源不夠豐富,價值也不大。

表13 你對保存本民族文化遺產的態度?

備選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很贊成 242 0.95 89 0.85 21 1.0 35 0.92 41 0.87

B.說不清 11 0.04 13 0.12 — — 2 0.05 3 0.06

C.不太贊成 1 — 3 0.03 — — — — 2 0.04

D.不贊成 — — — — — — — — 1 0.02

對歷史文化(習俗)的了解程度反映—個個體對本民族的關切程度和親近程度。在該項研究中,大約70%的學生對本民族的歷史“知道一些”,各民族學生“了解”與“不了解”的比例不均衡,拉祜族有24%的學生了解本民族的歷史,佤族和傣族也達到19%。哈尼族“不了解”的比例較大,達到16%,佤族最小,僅占5%。雖然有部分學生不了解,但“了解”和“知道一些”的總比例較高,總計都達到80%以上,說明少數民族大學生比較關心本民族的過去,重視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習俗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生活本身即是文化,所以少數民族學生對本民族的習俗比較了解,比例在40%-50%不等,加上“知道一些”的人數比例,達到90%以上,彝族和傣族甚至高達97%。他們了解本民族文化的途徑一般是“家中長輩的教誨”,這個選項的比例哈尼族、佤族和拉祜族達到60%以上,佤族甚至高達86%,說明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的傳承上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少數民族學生的長輩依然本著尊重民族文化與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自覺地承擔教育下一代的使命。遺憾的是,在今天民族傳統文化不斷流失,國家大力倡導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學校教育獲得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相當少,比例僅為2%,他們只能通過傳媒和書本來了解,這說明學校教育主要是以漢文化傳授為主,課程設置極度偏向于主流文化,作為學生有效了解民族文化的課程幾乎沒有,甚至過去已開設的課程現在已被取消。因此,在所回收的問卷中,大多數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少數民族文化課程,他們為自己處在多民族地區卻對其他民族甚至本民族的文化缺乏相應的了解而感到悲哀,希望通過開設相應的課程和活動,達到民族間的相互了解,從而能更好地相互理解與尊重,進而也能使民族文化更好地長久地傳承下去。目前全國高校中只有不多的院校開設有少數民族文化課程,而且多數是選修課,由于課程設置及選修人數限制等因素,也使學生很難選到自己理想的課程,因此,高校教育不應忽視少數民族文化的建設與傳承,應該把學生也納入文化傳承人的行列中來,在高校中培養其科研興趣及科研精神。

少數民族學生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資源的總體評價都較高,認為“非常豐富非常有價值”的比例,佤族最高達57%,最低的傣族也有19%,認為“有一定價值”的比例也不低,都在20%左右。因此94%以上的學生認為應該學習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而且對于本民族文化遺產的態度相當積極,85%以上的學生“很贊成”保存本民族文化遺產,佤族甚至是100%贊成,彝族比例也高達95%。在現代條件下,漢族主流文化日益滲入少數民族地區,其社會經濟生活發生很大變化,許多民族文化漸趨消失,處在這樣背景下的少數民族學生感到保存和傳承本民族文化的迫切性,渴望本民族的文化個性能與中華民族的整體文化長期共存。

三、結論與建議

民族認同是世界上每個國家尤其是多民族國家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它也是一種具有文化普適性的心理現象。在云南普洱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大雜居、小聚居的現象非常普遍,存在多個民族共居一縣一鄉的情況,各民族之間由于山水相連,相互之間常常互通有無,互幫互助,甚至打親聯姻,因此,民族認同往往具有多元性。在我們所回收的問卷中,就有好幾個同學對自己的身份同時填寫了兩個民族,究其原因,是因為自己的父母屬于不同的民族身份,而他們對兩種民族文化都有所了解和認同,因此對于文化的多元性他們并不排斥,而是持一種認同的態度。而佤族學生的文化認同比例最高,其原因與他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因為比較而言,佤族主要聚集在云南普洱和臨滄的兩個邊境縣,我們通常稱他們居住的地方為阿佤山,由于地理原因,佤族與外界的交流較之其他民族相對少一些,自身的傳統文化也保留得比較完整。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是否考慮和認識少數民族學生的個性和習俗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有些學生不喜歡個別老師的原因就是因為老師說過不尊重他們的話,甚至由于老師在課堂上舉的例子不太恰當或表述不當而引起少數民族學生的反感。在同學的相處中,有時同學關系不夠融洽,也是因為某些同學的出口傷人,歧視民族學生、貶低民族文化,不尊重他人他族的文化傳統造成的。

從調查情況來看,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受教育的關系,一般能理性地認識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的意義與價值,他們渴望更多地了解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希望能在文化傳承上盡一分微薄之力,對自己民族傳統習俗中的一些消極方面也能客觀分析對待。由于地理環境的原因,他們中的多數人從小接受學校教育,甚至寄宿在學校,因此,他們對自我民族文化的認知程度與現實文化狀況存在著一定偏差,對很多深層的文化內涵了解不多。他們在認同自己民族身份和文化的同時,也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祖國作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母體,同樣為他們提供智慧源泉、情感慰藉和精神家園。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質量普遍較低,有很多學生是村里唯一的大學生,他們背負著家鄉父老的期望來到學校,渴望通過學習文化改變自己的生活和命運,而在文化沖突和碰撞中也不乏困惑和迷惘,但對生養自己的土地和親人內在的情感依戀卻沒有減弱,面對很多少數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遭到沖擊而日益流失的現狀,他們認識到了在文化傳承、弘揚和保護中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丁捷.文化認同,和諧邊疆建設之魂[J].群眾,2007(9)

【作者簡介】潘雪玲(1980- ),女,廣西南寧人,普洱學院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民俗文化、民間文學;薛敬梅(1968- ),女,云南思茅人,普洱學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文學人類學。

(責編 何田田)

猜你喜歡
大學生
大學生付費實習“天坑”必須提防
今日農業(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06
國際大學生節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學生之歌
北方音樂(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大學生實習“注水”誰之過
教育與職業(2014年7期)2014-04-17 18:46:57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中國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中國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
媽媽背出來的大學生
中國火炬(2009年2期)2009-07-24 14:31: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黄色在线网|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 日韩色图区|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 高清视频一区|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亚洲—日韩aV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青青操国产| 午夜综合网| 无码国产伊人|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免费p区| 在线网站18禁| 综合色在线| 2019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亚洲综合香蕉|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久久黄色影院|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午夜| 男女精品视频|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熟女日韩精品2区| h视频在线播放|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网久久综合|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国产精品青青|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狠狠色综合网| 伊人久综合| 欧美中文一区|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国产91精品久久| 九九香蕉视频|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伦理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