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瀾
【摘 要】分析目前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發展的現狀,指出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以促進中高職教育模式的有效銜接,提高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效率。
【關鍵詞】中高職教育 銜接模式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C-0025-02
中高職教育銜接是職教改革重要的探索方向,是職業教育發展特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中職教育向高職教育延伸、貫通,是適應國家轉變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迫切要求,對于穩定中職教育的基礎作用、發揮高職教育的引領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2011 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對中高職銜接提出了長遠規劃和具體要求。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已經啟動了中高職人才培養規劃工作,制訂了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初步銜接正在探索中進展。
一、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的發展現狀
在政策層面,2002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五年制高職”的概念被首次提及,“要加強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的銜接與溝通”、“擴大中職學校畢業生進入高等學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繼續學習的比例”等教改任務被明確提出。2005 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要“建立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相互溝通和銜接的‘立交橋”。2010 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中高職教育銜接的長遠規劃目標,即“ 2020 年,形成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從政策層面來看,中高職教育銜接一直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實踐層面,中高職教育銜接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部分高職院校經過多年的規劃設計和具體運作,已經構建了“五年一貫制”的學制銜接模式,以高職辦學為主體招收初中畢業生,成績合格的學生即可直接進入高職院校繼續深造;開發了課程體系,實現同一專業方向的一體化培養。盡管如此,中高職教育銜接仍然存在銜接過于形式化,沒有觸及實質等問題。
二、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缺少統籌規劃。中高職銜接管理制度建設是中高職有效銜接的保障。雖然從國家層面,中高職都歸屬于職成司統籌管理,但是中高職的統籌管理在地方上仍然比較混亂,長期以來,沒有統籌兼顧的整體規劃和相關制度對政府、行業、中高職學校、企業在中高職銜接改革中的權利職責做出明確的界定。中職與高職之間缺乏必要的協作與交流,目前亟須教育行政部門的宏觀指引,并輔之以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保障,使中、高職教育之間形成優勢互補,達到有效銜接。
(二)專業設置契合度較低。中高職銜接的基礎在于專業的對口銜接。而現實中,由于隸屬不同的教育行政部門,中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上契合度較低。教育部頒布的《職業學校專業目錄》顯示,中職院校的專業設置為321個,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為532個,“完全一致”的專業只占21%。部分專業重復,部分專業根本沒有銜接,無法捋順,脫節現象嚴重,造成了很多中職學生因在高職專業中找不到對應專業而無法繼續升學。高職專業數量遠大于中職專業數量,且專業名稱、分類、口徑、要求不規范,造成了中高職銜接的基礎非常薄弱。
(三)課程結構銜接錯位。課程銜接是中高職銜接的核心,決定了中高職教育銜接能否有效推進。但從現實來看,由于中職學校與高職學校各自已經構建了課程體系,確定了相應的教學內容與實踐活動,并以此開展了招生和教學工作,因此在銜接過程中,雙方課程體系都不愿做出更大的變動,造成銜接之后在課程開發和設置中沒有兼顧生源的素質差異,中職生源和普高生源一樣對待,以“零起點”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依據設置課程內容,內容重復且沒有深淺度變化。這種課程結構銜接的錯位,阻礙了中高職銜接向實質的內涵深入發展。
(四)學制體系缺失。教育部規定“自2004年起,專科層次的職業教育不再升格為本科院校”,這就決定了學生在經歷了4 年制或5 年制的高職教育培養之后,依然沒有獲得本科學位的資格。學歷層次無法實現上移,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不符合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更使中高職教育失去了競爭力,中高職教育銜接的通道受到嚴重阻礙。
(五)評價標準缺乏層次性。中高職教育本屬不同層次,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各不相同,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相應教育層次的標準,要靠評價標準來把關。中高職銜接過程中,大部分地區都沒有出臺統一的、科學的評價標準,而現行的校本評價標準尺度不一,欠缺層次性,無法和國家專業資格標準對接,難以實現科學、公平、客觀的評價。
三、對策
(一)統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由教育主管部門會同有關行業主管部門,聯合各對口學校、教改專家、行業企業代表等,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規模和層次,統一規劃中職、高職的整體布局,綜合考慮各對口學校現有的辦學條件、發展特點,研究制訂符合本地實際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結構、專業設置、考核評價等方面,給出科學先進、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指導意見,引領中高職銜接有序、貫通地進行。
(二)提高專業銜接的契合度。中高職銜接的專業設置,要按照技能人才成長的規律,從科學配置教育資源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職業、行業、產業的實際情況來設定。在現有中職專業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統一配置,以“相近對接”、“拓展對接”的形式,由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向高等職業教育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寬,增強中高職相近專業的相容性和銜接性,提高中高職專業之間的契合度。
(三)整合課程體系增強邏輯性。課程是專業教學的實現形式,是教學計劃得以完成的載體。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設置要以遵循素質發展和技能學習相協調為原則,以就業為導向,以企業要求為標準,對職業進行科學分類,制訂精細化國家職業標準,確定初級到高級人才培養所需的知識、技能、素質的層次結構,進而調整和修訂中高職銜接的教學計劃,制定統一的課程標準,確定合理的教學順序與實施路徑,注重層次的遞進和專業的延伸與滲透,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與交叉。中高職銜接模式的課程體系,不應該再是從理論知識到實踐技能的簡單轉換,而是從簡單能力到復雜能力的循序遞進。
(四)完善可持續的學制體系。盡快突破學制銜接上本科層次上移的瓶頸,構建起中職和高職有機融合,高職和本科、研究生科學過渡的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的平臺,使職業教育在學制體系層次分明,遞進有序,滿足社會、學生、用人單位的需求,增強職業教育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五)構建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是促進課程教學實現預期效果的關鍵點。評價主體一般是任課老師,但也可以是完成實習指導的企業和學習者自己,尤其是在高職學習階段,學生參與評價能讓評價結果更有效地指導學生學習;要把學生從中職進校開始到高職畢業銜接成完整的教學評價過程;中職學生可采取以準確的分數來評價,而高職學生的考核成績可用等級和評價來表示;還可以嘗試將國家職業資格中專業能力的具體評價指標,融入中高職不同階段的課程評價中去,進行內涵對接,讓職業資格評價不再是終結性評價,保證中高職評價銜接的連續性、層次性。
(六)加強師資交流機制建設。從中職教育到高職教育,在培養目標上有了實質性的提升,要實現這一更高的培養目標,就要求教師在專業水平和能力上也要有質的飛躍。中職教育需要建立“雙師型”的師資隊伍,而高職教育僅提“雙師”素質的要求是不夠的,教師除能夠勝任理論課、能指導學生實訓外,還要具備參與企業相關研發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建立中高職師資交流平臺,積極開展溝通活動,使教師了解彼此層次的教學情況,掌握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容地應對中高銜接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通過校企合作,組織教師定期到企業中進行專業和工種生產實踐鍛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的技術改造、技術開發活動,這種做法可以提高教師的技術開發能力以及實踐指導能力,教師把在企業學到的內容引入日常課堂,還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參考文獻】
[1]曹毅,蔣麗華,羅群.試論中高職銜接專業結構模型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2(30)
[2]王玲,周志剛.中、高職教育銜接問題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01(25)
[3]李全奎.中高職銜接問題的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1(03)
[4]龍德毅.中高職銜接──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之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1(2)
【基金項目】2014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4JGZ182)
【作者簡介】周 瀾(1968- ),女,廣西桂林人,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副教授。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