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靈敏 劉瀟瀟
【摘 要】分析目前二本院校國際經濟法課堂教學面臨的挑戰,提出應根據國際經濟法課堂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實施教學互動模式,采用多媒體技術和思維導圖等教學手段輔助教學,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的涉外法律人才。
【關鍵詞】國際經濟法課堂教學 涉外法律人才 教學互動模式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C-0068-02
2011年12 月,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發布的《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提出:“把培養涉外法律人才作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的突破口。適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國家對外開放的需要,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提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在這種大環境下,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應將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涉外法律專業人才作為主要任務。如何改變目前涉外法律專業人才稀缺和高等院校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狀況,是廣大法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對二本院校國際經濟法的課堂教學改革問題進行探討。
一、目前二本院校國際經濟法課堂教學面臨的挑戰
(一)國際經濟法學體系龐雜。由于國際經濟法多元化發展,國際經濟法學體系性不強、內容龐多繁雜(涵蓋了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國際金融法、國際稅收法、世貿組織法等多個領域),同時國際經濟法離學生的生活相對較遠,因此,學生對涉及國際經濟領域的諸多法律問題缺乏足夠的感性認識,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有較大困難。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畏難情緒,學習興趣不高。
(二)國際經濟法教材嚴重滯后。目前國內二本院校選用的國際經濟法教材多是“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不僅整體偏重理論性、學術性,不利于學生自學,而且內容陳舊,更新較慢,未能及時體現最新立法現狀和最新學術研究成果,教材中引用的典型案件,并不能反映當前國際經濟法的熱點、難點問題,這樣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并嚴重依賴老師的講解。
(三)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存在弊端。“目前的法學教育中缺乏系統的比較法、外國法教育,學生獲得國際化法律訓練的機會與途徑單一,缺乏國際視野的問題仍然十分嚴重。”目前大多數二本院校還是采取傳統的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方法,主要以講授為主,習慣于分析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尤其偏重于采取解析國際經濟條約中的法律條款的教學方式,常常使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四)制度性配套保障措施缺乏。“由于缺乏制度性的配套保障措施,由于法學教育的國際化對學生、教師的要求很高,成本也很高,中國法學教育的國際化仍顯步履蹣跚。”應建立健全制度性的配套保障措施,至少在師資力量和基礎教學設施上應保障能開展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活動。雖然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培養一大批高級涉外法律人才已提到議事日程,但目前還只有幾所重點大學開辦涉外法律人才實驗班,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自2013級新生起組織實施“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實驗班;2014年中國政法大學新開設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實驗班。而絕大部分二本院校的法學專業囿于師資力量有限(“雙師型”的教師少,能從事雙語教學的教師尤其稀缺)、教學設備不齊全,根本無力開設這樣的實驗班。
(五)法學學科畢業生的就業率低。根據《中國法治發展報告NO.7(2009)》的統計,截至 2008年11月,全國共設立法學院系634 所,改革開放30 年增長了105.67倍,法學本科在校生30萬人左右。2007年法學學科畢業生的就業率竟列文科畢業生倒數第一。這說明法學畢業生所具備的法律職業技能,與法律職業對他們的能力要求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二、教學模式與方法的創新
在經濟全球化、我國統一司法考試制度、我國涉外法律人才稀缺的背景下,針對二本院校從事國際經濟法課堂教學的師資力量參差不齊、學生英語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根據國際經濟法的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始終貫徹實施教學互動模式,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
(一)借助多媒體技術和思維導圖,貫徹教學互動模式。思維導圖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它綜合利用左腦的語言、數字、邏輯、順序、分析、列表、線性感,以及右腦的節奏、形象、色彩、維度、空間感、整體性等多種大腦皮層思維技能,以增強人的思維能力,提升注意力與記憶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啟發我們的聯想力與創造力。荊珍《思維導圖在國際經濟法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一文認為,思維導圖對解決國際經濟法學教學中主要問題具有積極作用,“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生學習國際經濟法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以顯著提高國際經濟法學的教學效果,真正響應了高等教育改革項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中的推進教學方法改革,提高國際經濟法學教學質量的需要”。這種思維導圖可在教學國際經濟法的理論知識時,供教師上新課或復習課、學生上臺參與教學時采用,有利于對龐雜的國際經濟法知識進行系統性的理解。
在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互動模式是在多媒體課件環境下,借助多媒體技術和思維導圖,以師生討論式教學為主、學生參與式教學為輔的國際經濟法課堂教學互動。這種模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首先,老師在講解國際經濟法的理論知識時應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和思維導圖等手段,進行系統分析和講解,同時指導參與教學的學生學會制作思維導圖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和總結。其次,運用多媒體技術和思維導圖手段輔助教學時,需要師生課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否則雜亂無章的多媒體演示和思維導圖反而會誤導理解。
(二)將各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于不同教學內容中。首先,應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取舍。根據國際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大綱與國際私法、國際商法、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等相關課程的教學大綱的不同要求,并與相關課程的任課老師協商教學內容,在相關課程中已重點學習的內容可略講甚至不講,而在相關課程中未重點講解甚至從未學習過的內容應詳解。另外,在司考中涉及的但教材中又未編排的內容也應予以適當補充,以適應司法考試大環境的需要。其次,教師應根據不同二本院校的師資力量的強弱、學生英語水平的高低和教學設施配備的多寡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于該課程的不同教學內容。
一是開展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筆者在國際經濟法的課堂教學中采取了“教師引導—學生自學—集體討論”的教學方式,每堂課都事先安排學生預習的內容和思考的問題,在講授新課時,適當提問檢驗學生的預習情況,并對思考題和疑難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如在講授國際經濟法的概念時,提出“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什么?國際經濟法的地位如何?”等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學生都踴躍發言,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并能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這使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創新思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鍛煉。
同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本原則,展開參與式教學。首先,選擇好教材中難度較小的章節,在課前預習環節激勵學生主動申請講課。其次,提出講解的要求,要求學生講解前制作好多媒體課件(控制講解時間在30分鐘以內),將重點內容講清楚,難點可當堂向學生或教師提問,非重點難點的部分可一言帶過甚至不講。學生在臺上講解時,臺下的學生聽得特別仔細,想找出臺上學生講得不對的地方甚至提問。尤其是一些平時不敢問老師的學生這時也敢問學生“老師”。最后,教師當堂進行點評和解疑答惑。這樣通過學生互動,師生互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鍛煉了學生在公共場合的膽量、切實地提高了其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有利于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
二是充分開展案例教學、適當安排研究性教學。國際經濟法是理論性和實用性都很強的課程,因此,案例教學法是在講授國際經濟法的基本法律制度時必須采取的方法。教師選擇的案例應真實精簡、典型多樣、循序漸進,而且結果應具有爭議性和探討的價值。一般來說,司法考試真題精簡且涉及知識面廣,可用來檢測學生掌握國際經濟法教材中每一節所學知識的程度。而要檢測學生掌握國際經濟法教材中每一章系統知識的程度如何,取決于教師選擇的案例的經典性。例如,在教學國際貨物貿易法時,筆者精選了一個涵蓋國際貨物買賣法、國際貨物運輸法、國際貨物運輸保險法、國際貿易支付法的案例進行討論分析,使學生能對國際貿易法進行系統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
同時,適當布置課后作業。針對課堂上討論過的知識難點設計出具有研究性或爭議性的課題(如國際經濟法的地位,國際投資法中特許協議的性質,世界貿易組織的爭議解決機制的利弊與中國的應對),要求學生選擇其中一個課題寫一篇小論文,并要求在論文內容和格式上基本達到畢業論文的規范要求。這不僅為將來的畢業論文寫作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為學生將來準備考研的方向提供一定的參考。
三是針對不同學生進行雙語教學。二本院校的學生英語水平普遍不高,在國際經濟法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是不可能完全進行雙語教學的。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有所選擇地進行雙語教學,例如,在講解《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等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的內容時,可對這些公約和慣例的英文版和中文版進行對照講解,更易使學生明白相關規定的含義和掌握國際貿易實務的操作流程。而對于少數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可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閱讀相關外文文獻和案例,并激發其將來從事涉外法律工作或報考國際經濟法學研究生的積極性。
總之,我國國際經濟法課堂教學必須遵循教育教學改革的客觀規律,根據課程教學的目標、任務、不同內容和二本院校師生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手段和方法,揚長避短,靈活運用于教學的各個階段,形成綜合性、立體式教學方法,這樣將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韓大元.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法學教育面臨的挑戰[J].法學雜志,2011(3)
[2]荊珍.思維導圖在國際經濟法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C]//第五屆教育教學改革與管理工程學術年會論文集,2012
[3]東尼博贊,巴利博贊.思維導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34.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改革項目(湘教通[2012]401號)
【作者簡介】肖靈敏(1973- ),女,湖南雙峰人,湖南文理學院法學院講師,碩士;劉瀟瀟(1962- ),男,湖南安化人,湖南文理學院法學院教授。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