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摘 要:該文通過水驅特征曲線法、Logistic法、無因次采出注入法等方法對油藏開發潛力進行預測,發現油藏的剩余油可采儲量較大,最終采收率較高。通過對剩余油的定性研究,繪制小層水淹圖,得到剩余油的層間和平面分布規律,為下一步的井網部署提供依據。通過對儲層物性與開發現狀的研究,結合經濟技術條件確定了層系劃分與組合的原則,確定了合理的注采井距與井網密度,確定了合理的井網部署原則,最后對注水開發的適應性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潛力預測 水淹圖 特征曲線
中圖分類號:TE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7(b)-0000-00
1 研究目的意義
濮城沙三中6-10油藏存在問題:藏水驅動用程度低,層間動用差異大;注水壓力高,欠注問題突出;剩余油富集位置不明。
2 油藏開發潛力分析
2.1水驅特征曲線法[1]
(2.1)
式中: 為累積產水量,104m3; 誒累積產油量,104t。 為最終采出油量,104t。經推導可知:
B1 (2.2)
當油田最終含水率為 時,最大水油比
B1 (2.3)
式中: 為水油比; 從而,
NB1 (2.4)
由(2.2)式可知,累積產水量的對數與累積產油量成直線關系。根據沙三中6-10油藏歷年的生產動態數據做出 的關系曲線,選取2012年l月至2014年8月直線段,直線回歸得方程 y=0.0103x+1.2695,可求出直線的截距A1與斜率B1。將A1,B1代入 (2.3)式求出油藏可采儲量253.4萬噸,剩余可采儲量150.34萬噸。最終采收率34.52%。
2.2 Logistic法[2]
(2.5)
式中t為開發年限,年;a和b為模型常數, 為最終采出油量。
經推導,得: (2.6)
其中: 為年產油量
通過Q0/Np與Np關系曲線直線段回歸求出b,c值,代入 中求出 值。進而: =b/c=192.5(萬噸)故最終采收率 =192.5/734=26.22%。剩余可采儲量為 - =192.5-102.97=89.53(萬噸)
2.3 無因次采出注入法[3]
井注入量、采出量與采出程度有如下關系:
(2.7)
(2.8)
對兩條曲線的進行直線段回歸,得到a1=0.71,b1=8.022,a2=-0.17,b2=12.824,最大采收率 剩余采出程度 剩余可采儲量
2.4 開發潛力綜合分析與評價
采用甲型水驅特征曲線法等對油藏開發潛力研究,發現甲型水驅曲線法預測的最終采收率遠高于其他方法。原因:從2012年初到2014年底,沙三中6-10油藏處于加密調整挖潛階段。此時水驅不穩定,只有油藏結束調整階段進入新的穩定階段了,才能利用水驅特征曲線法預測。水油比的對數和累積產油量的曲線對油藏調整的反映敏感。油田處于穩定水驅的標準是: 和 兩直線段平行或者后者斜率略大于前者[4]。根據2012年1月到2014年8月,做出 關系曲線,得到直線段的斜率0.0059,遠低于 直線段的0.0103,故甲型水驅曲線法不適合目前預測。將Logistic法及無因次采出注入法的預測值平均,得到平均最終采收率25.51%,平均可采儲量187.21萬噸,剩余可采儲量84.24萬噸。
3 繪制水淹圖
(1)把原始儲量分配到各個流動單元上,計算出原始含油飽和度。(2)把油井累產油,累產水量分配到對應的流動單元上。①把相滲曲線經過處理后供計算應用,得到相對滲透率與含水飽和度關系曲線。②分流量公式:
(3.1)
油水相對滲透率都是含水飽和度的函數,可得到含水率與含水飽和度的關系式。③求注入水的孔隙體積倍數 [5] (3.2)
a.若油井排未見水,求注入水波及區的平均含水飽和度
(3.3)
b.若油井排已見水,求注入水波及區的平均含水飽和度
(3.4)
④求注入水波及區等飽和度面 的移動距離
(3.5)
⑤求每個流動單元的采出程度,通過波及區的平均含水飽和度計算出水的驅油效率Ed,體積波及系數:
(3.6)
⑥按照井點以及水驅前緣處的含水飽和度,結合注入水波及系數,求水淹面積的分布。
⑦利用油田的測井,地質等資料,結合油藏工程師的經驗,繪制成各個流動單元的水淹圖。
4 結語
(1)通過甲型水驅特征曲線法,Logistic 法,無因次采出注入法對油藏潛力進行預測。
(2)繪制水淹圖,反映水淹狀況和剩余油分布規律;該油藏采出程度低,水淹狀況不嚴重。剩余油主要有4種:層間干擾型,斷層高部位,注采不完善,透鏡砂體。其中層間干擾型和斷層高部位型比例很大。
參考文獻
[1] 李限.儲層流動單元模式及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J].石油學報,2003,24(3):52-55.
[2] Lenormand R. Fluid in Porous Media[J].Institute Francais Dupetrole,1993,
48(12):18-19.
[3] Akshay S R G, Martin B. Theoretocal Analysis of Three Phase Flow Experiments in Porous Media[J].SPE 36664,1996:l-15.
[4] 林志芳,俞啟泰,趙明,等.水驅特征曲線應用中的問題研究[J].石油勘探與開發,1986,20
(5):38-44.
[5] Murphy R P, Owens W W. The Use of Special Coring and Logging Procedures for Defining Reservoir Residual Oil Saturations[J].SPE 3793,1973: 84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