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將
在亞婆角度假區,岸上是現代化的高檔小區,配套齊全,花香鳥語,綠樹成蔭,居民和游客悠閑地在海邊,或戲水或釣魚,一派歡樂和諧的場景。可卻很少人知道,1938年,這里曾是日軍侵略華南地區的切入口,亞婆角景區的鹽灶背南岸就是其中一支日軍的登陸點。
“鬼子登陸那天,飛機飛的很低,滿天都是,在亞婆角到處偵察。”84歲的老人劉伍友說:“鬼子飛機朝岸上開了兩炮,發現中國人沒有還擊,就沖了上來。”據劉伍友回憶,1938年,日軍登陸時大概有八百人左右,因為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并沒有在亞婆角海岸線上設防,所以日軍暢通無阻地進入了附近的村莊。
“村民發現日本鬼子來了,立即收拾東西,扶老攜幼,紛紛逃命。鬼子發現村里沒人,就放火燒房子,還把門板拆下來鋪在地上睡覺。有些村民氣憤不過,就趁著晚上鬼子睡著的時候,偷偷地摸了兩把槍,藏進山里。第二天,鬼子到處搜查都沒有找到。”說起這個橋段,老人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但馬上又被陰云覆蓋了:“當時,有一個人向國民黨軍隊匯報,說這里有鬼子登陸了。國民黨軍隊隨即在這里阻擊鬼子。那場戰斗打得很激烈,最后國民黨軍隊只剩了三個人。”
據老人回憶,到了抗日戰爭的后期,日軍知道做無謂的抵抗已經沒什么用了,就偷偷地把搶來的物資和抓來的人質運上船,準備逃走。“鬼子把物資和人質運上船后,就被發現了,只能再回到岸上。”劉伍友笑著說:“他們應該是餓了,到處找吃的。群眾發現以后,沖上去打他們,他們也不敢還手。1945年抗戰勝利的時候,還在這里遣返了一批日本鬼子。”
70年過去了,戰爭的硝煙已經離我們遠去,亞婆角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前往日軍當年登陸點的路上,隨行的船澳村黨支部書記劉應德告訴記者,亞婆角這地方土地不多,經濟發展半漁半農,一直以來當地村民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靠養殖和種植,馬鈴薯是村里的經濟主導產業。現在也有不少村民在經商和務工。“前面這一片就是當年日軍登陸地點了。”順著劉應德的手指方面看過去,如今的亞婆角,不再是以前的那個小海灘了,當年日軍的登陸地點,已經建起了一棟棟高樓大廈。山上也建起了濱海旅游區,吸引了很多游客過來參觀游覽。說起亞婆角的變化,劉應德感慨萬分:“誰也想不到會有今天的規模。”
亞婆角四周高樓林立,建筑用車不斷穿梭其中,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而在海濱旅游區內,更是繁花似錦,游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劉應德說,自從碧桂園在這里建設以后,亞婆角的變化很大,土地價格翻了好幾倍。
“亞婆角的開發給當地人民增加了許多就業的機會,也提高了旅游方面的收入,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劉應德信心滿滿地說:“在房地產和旅游兩大產業的帶動下,未來的亞婆角,會越變越好!”